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4:汽车从先进国家到新兴国家的版图变动
现阶段市场最期待的是电动车的商机,但受到整体经济景气甚至不如预期,全球电动车出货量6成来自国内,国内以外的商机几乎是Tesla的禁脔,然而Tesla股价却暴跌,电动车产业的全面爆发,显然还得等待更明显的徵候。汽车轻量化,智能座舱的显示屏幕需要更好的支架,铝镁合金业者也有新商机,而电动车比传统汽车使用更多半导体元件的大趋势,这每一件事都可以改变根深蒂固的汽车供应链,让IT与网络大厂趋之若鹜。网络巨擘自研芯片成风潮,与IC设计公司之间竞合互见。当人工智能商机具体成形之际,云端网络服务业者力图在芯片上找到竞合上的优势,一方面强化本身的研发实力,二方面也与现在的IC设计主力大厂合作,两者之间敌友难分。科技业向来如此,这一波的风潮并不令人意外,甚至原先以IC设计为主业的联发科、NVIDIA、超微(AMD)都回头分享汽车领域的AI芯片商机。除了这些看得到、数得出来的商机之外,汽车产业的多元性与区域分工大趋势已经形成,更是大家值得关注的议题。附图是在我读过的数据图表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图表之一。根据OICA调查,欧洲五大国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比重,从1999年的27.4%降到2022年的10.5%。美国从23.2%降到10.8%,日本也从17.6%降到9.2%。但相对的,国内生产的汽车占全球比重从1999年的3.3%,增加到2022年的31.8%。汽车产业占工业国家GDP的总量,大致都在7~10%,而每辆汽车平均寿命将近12年,更是保险、维修等周边产业的在地商机。除了整个工业结构改变之外,市场结构也在改变。在汽车市场排名第三的印度愈来愈重要,在印度市场市占率15%排名第二的现代汽车,正在筹备印度上市计划。一旦成局,市值将会是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韩国股市市值420亿美元的一半。当EMS制造大厂在斤斤计较各种可能的成本变动时,现在的电动车大厂却在深度耕耘新兴国家的商机。众所周知,国内已经是汽车大国,民主国家中,唯一能在市场结构上平衡国内价值的就是印度。印度生产的汽车,占全球的比重也从1999年的1.5%增加到6.4%,而印度多元的社会,对于「少量多样」的市场存在最高的期待。您能想像,两轮摩托车与三轮汽车共生,就像变形金刚一样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吗?印度摩托车厂Heros已经做给我们看,而这样的汽车也确实可能在印度从两轮摩托车、嘟嘟车进化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商机。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3:从台湾产业出口数据看景气
2023年,台湾出口衰退9.8%,这当然与电子产品出口力道减弱有关,但出口总额仍达4,325亿美元,贸易盈余805.6亿美元,加上税收超收3,000亿元以上,总体成绩不算太差。S&P Global估计,2024年台湾的GDP成长率可达3.2%,出口成长率19.2%,但实际上哪些可以乐观期待,哪些事又得未雨绸缪呢?台湾出口高度仰赖电子大厂的贡献,但电子业与全球景气连动,如果只看电子产品低迷的出口数据,就要求政府提出产业振兴方案,那无异是搞错方向、缘木求鱼。台湾电子业动见观瞻,半导体业影响深远,每天都有上百人引经据典做相关评论。但有些数据深具意义,例如未来7年IC设计业年均成长率6%的话,台湾还需要3.4万名IC设计工程师,政府可有「解决方案」吗?1纳米的工厂如果落脚嘉义,那之后呢?台湾基础条件不足,利用现在的优势,杠杆其他国家的资源才是上策。国内成为最难捉摸的黑天鹅2023年初时,国际货币基金(IMF)估计全球经济成长率是2.9%,第4季时调高为3%,关键在于美国经济成长率的预估从1.4%提高为2.1%。但国内从原先的5.2%调低为5%,中共甚至修改经济成长率评估基准,更容易让大家无所适从。对于2024年的展望,IMF认为全球GDP将从3.1%调低为2.9%,关键在于高利率及地缘政治、乌俄战争未平之际,以巴战争又掀起烽火,而国内的房地产危机、产业转型、中美对抗都是难题。IMF对2024年国内经济成长率的展望,甚至从年初预估的4.5%,调低到4.2%。邓小平掌权的时代,国内刚刚加入世界经济与资源的角逐,邓小平要让少数人先富起来,延续政策的江泽民、胡锦涛都告诉全世界的投资人、企业正面信息,每一个人都相信国内引领全球成长动能,而国内也在1990年后迎来大约30年的黄金机遇期。但现在习近平政府强调共同富裕,这是中共领导人明确知道国内经济往西方倾斜可能带来的后遗症,并据此做出的调整方案。但改变的过程中,国内面对的挑战已经显而易见。大家最关注的是国内的半导体产业能否突围,而西方国家对国内电动车产业的包围、防堵已经风声鹤唳,对国内或全球经济而言,2024年不会是平静的一年。国际媒体派驻国内的人数大减,一方面采访国内的敏感产业动辄得咎,二方面一旦IC设计业也必须跟着「没获利不准上市」的政策前进,见不到出口的IC设计新创一一落马也不会是新鲜事。国内的希望不在处处受限的半导体,而在于已经有一席之地的电动车产业、轨道卫星、人工智能等可以釜底抽薪,弯道超车的领域。只是在万物联网时代电动车、卫星都将会成为木马屠城的载具,哪一天电动车被认定为「国防工业」时,大家也不要太意外。 
美输中缩水版AI芯片没人要,谁是最大获益者?
近期DIGITIMES有几则报导与评论,谈及NVIDIA推出特供国内的2度降规AI芯片H20,但国内客户意愿缺缺一事。值得探讨的是,商业潜力庞大的国内内需市场缺口,究竟会由哪家半导体业者得利呢?2023年10月,美国商务部BIS更新先进计算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管制规则,规范总算力及效能密度(总算力/晶粒面积)上限,受限制芯片包括NVIDIA的A100/A800/H100/H800/L40S系列、超微(AMD)的MI250/MI300系列,以及英特尔(Intel)的Gaudi2系列,之所以国内客户对采购H20意兴阑珊,是因为大语言/多模态基础模型,已然成为万亿级参数的军备竞赛,以H20组建的AI算力丛集,难以支持这般规模的训练任务。国内业者的因应之道有四,一是透过各种管道购买更多的A100等受限芯片/模块/板卡;二是透过各种管道购买更多的受限绘图芯片/板卡;三是自研AI芯片;四是购买国内国内业者的AI芯片。解法一是建制算力最理想的解方,解法二是没鱼虾也好的应对作法,但从日前图森未来被疑偷运NVIDIA A100芯片给国内遭美方阻止并调查,以及阿布达比人工智能/云端服务集团G42出脱所投资国内公司股份及切断国内供应链这两事例看来,美国的围堵力道只会愈来愈紧。解法一与解法二或早或晚会遭断粮,并非长远之计。解法三为云端业者自研芯片,国内AI公有云有阿里云、百度智能云、腾讯云与华为云等四大巨头,真正仅供自家云端服务使用而未对外商业贩售者,仅有腾讯采12纳米制程的紫霄,但其与阿里平头哥的含光800均为AI推论芯片,非供AI训练使用。归纳解法一、二、三后可发现,针对云端/互联网业者及服务器业者需求的商业AI训练芯片,才是国内AI算力产业链的发展关键,参与者包括云端业者旗下的华为海思、百度崑仑芯及腾讯持股21.37%的燧原科技,以及海光、寒武纪、沐曦、天数智芯、璧仞、摩尔线程、登临等业者。会脱颖而出接收这庞大市场缺口的业者,我认为有2个条件:一是在芯片层次,取得国内拥有先进技术的晶圆代工厂、封测厂与存储器厂的策略性支持;二是在硬件/软件/应用层次能建立完整的供应链/生态系。对独立的芯片业者来说,即便取巧推动「类CUDA平台」模式,我认为仍具有高度挑战性,而在大集团旗下,拥有云端/互联网龙头业者在后强力支持的业者会更有机会,这其中我最看好华为。华为与中芯的先进芯片合作,已然成为国内突破美国封锁的关键所系,海思昇腾910b采中芯7纳米N+2制程,下一代昇腾920则可望推进至5纳米,成为国内内部与NVIDIA H100算力落差最小的芯片。若从生态系角度来看,华为自己在服务器主机板上除了AI芯片外,也包括鲲鹏CPU、基板管理控制器(BMC)芯片、网通芯片、与SSD控制芯片等。在其上有对标NVIDIA CUDA+cuDNN的CANN(Compute Architecture for Neural Networks)混合式运算架构,支持主流的PyTorch及TensorFlow及华为自己的昇思MindSpore等多个AI架构,更上层也有完整的算法开发与应用开发的软件堆叠。华为服务器硬件合作夥伴包括华鲲振宇、神州数码、清华同方、宝德计算机等业者,以及多家应用软件与SI业者。观察其客户名单,已拿下包括百度、科大讯飞及360等指标性云端/互联网/AI公司及三大运营商。此外,国内各地都在积极建立AI计算中心,多数的标案均由华为昇腾方案得标,其中包括北京、天津、广州、杭州、重庆、成都等重点城市等。在外有美国管制难出海,内逢经济疲软影响筹资的大环境下,再加上建立软硬件生态系的高门槛让业绩拓展无法一蹴可几,国内新创AI芯片业者普遍面临营运上的挑战,2023年陆续传来寒武纪与摩尔线程裁员、壁仞科技2位创始人离职的消息。相较之下,作为国内事业范畴最广、掌握云端服务/电信网络到终端装置、软硬件垂直整合程度最高、公司也最赚钱的华为,看来是最有底气接收美国管制下所让出国内算力市场缺口的业者。若国内政府想要与NVIDIA CUDA脱勾,建立起全然自主可控的算力生态系,除华为外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2:2023年台湾ICT产业的成果汇整
2023年,台湾940多家上市柜电子公司的总营收为8,330亿美元,比2022年的9,530亿美元衰退12.6%。这个数字明显地反映了全球ICT产业在2023年的挣扎。针对2024年前景,多数懂得自我鼓舞的电子业都说,2024年将会缓步回升,但实际的状况是不仅回温的脚步比预期慢,且有很大的差异。在各大主力产业中,以量产为主的组装业贡献了4,366亿美元的产值,半导体则以1,578亿美元排名第二。这两大产业在2023年都受到景气低谷的影响而出现负成长,不过台湾的电子业本就依循全球景气循环运作,偶尔的低谷,其实不该拿来说三道四。倒是2024年成长动能,可能一部分来自NB、手机两大产业能否跳脱下滑的曲线。其次,人工智能(AI)相关功能在手机、NB高端机种,是否真正内化为成长的动能。根据柜台买卖中心(OTC)提供数据,台湾上市柜公司的市值,上市公司占91%、上柜公司占9%。但在所有上市柜公司中,规模较小的上柜企业以平均24.4%的毛利,超越上市电子公司的15.5%毛利,而平均营益率也以9.1%超越上市电子公司的7.4%。我们也注意到,富士康与电子五哥的毛利有上扬的趋势,这六家企业的营收,加上台积电的693亿美元,正好是台湾所有上市柜电子公司总营收的一半。很显然,这六家公司在2023年仍然缴出不错的成绩,这是「应用驱动」的商机背后,台商从单纯量产,进入到多样又可量产的新时代时,可以掌握更多的附加价值所致。但更进一步探讨电子业附加价值结构转变时,跑在前面的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乐金电子(LG Electronics)正在演绎一个不同的剧本。三星在电视、手机的品牌价值已经是强弩之末。LG则宣称不再是单纯的产品公司,「系统整合服务」才是集团的营运重心。而2023年中,台湾的文晔以38亿美元的价格购并加拿大的Future Electronics,成就了新的事业格局。文晔以亚洲为重心,但Future擅长欧美、汽车与网通产品,两者高度互补,这在「区域生产」的新格局中,代表了时代转折的意义。如果韩国的品牌商改弦更张,台湾的零件代理商多元布局,相信已经在市场上稳坐龙头地位多年的联强,也不会静待时代的改变。2023年底时,台湾上市柜企业的总市值大约在1.85万亿美元上下,其中电子业的贡献值接近3分之2,大致符合社会与资本市场对台湾电子业的理解,以及台湾电子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扮演角色,因此衡量台湾的经济是否良性的成长,当然跟电子业的兴衰息息相关。
大学薪资结构也是另一个国安议题
不久前与一位任教于顶大IC设计的大学同学联系,希望同学能推荐其所指导的博士毕业生,因为他一直是有志于IC设计的年轻学子,最希望能争取加入其麾下、炙手可热的指导教授。只是得到的回覆却是,在过去的4年中,他只有毕业1位博士生。现在学子在拿到硕士学位后,便急忙投入产业,连大学现在也很难争取到半导体相关领域年轻的助理教授。同学还无奈地表示,社会大众有意识到年轻助理教授的难觅,增加不少额外的奖励及福利,最不幸的是像他一样的资深教授,缺乏被关爱的眼神。有位也是任教于顶大的杰出电机系教授,最近被国外的大学以新台币600万元年薪挖走。但是这600万的年薪说高也不高,约略等于国内硕士毕业后工作10年以上,表现不错并在获利的IC设计公司任职的年薪。当一位大学教授,发觉自己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没多久便超越自己,会是情何以堪。我们现有的大学教师薪资结构,是不分系所都是一致的,所依据的是公务人员服务法。试想如果今天政府规定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不论其所学专长为何,就业后的薪资是一样的,完全不考虑市场机制,而未来的升迁是以年资为主要的考量,请问这不是很荒谬吗?事实上,现行大学教师的薪资结构,大致如此,为何不能做些改变?我在美国留学时所就读的大学,每年都会公布教职员的薪资。记忆中当时教授年薪最高者,是位医学院的外科教授,其薪资几乎是文学院老师的4~5倍,学校美式足球总教练的薪资是高于大学的校长,这一切都是市场机制所决定。唯有市场导向的薪资结构,才有机会创造出有竞争力的环境。事实上在三十年前,大学教授的薪资是高于业界水准,再加上有寒暑假及退休金制度,可以吸引不少博士毕业生,争相从事教职及研究工作。但是经历这麽多年,学校的薪资仅微幅调涨,与业界的差距是逐年拉大。老成凋零与青黄不接,是我们目前以科技为主体的大学师资及系所的写照。我们不断地在强调人才的培育,也投入了不少资源,但是身负培养人才的大学教师们,他们的福利是否有被照顾到?甚至于该如何争取到优秀的人才,愿意来大学任教,这一切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国安议题。政府已经推行大学弹性薪资有一段时间,让学校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的头衔,并得到一定调薪的比例。但是我们要提出的不是20~30%的调整,而是倍数级且符合市场行情的薪资差别。今天一个系主任,倘若系上老师因为外界给予2倍的薪资而提离职,系主任要能拥有资源提供出对等的薪资结构来挽留,而非眼睁睁地予以祝福。既然大学教师的薪资结构是个国安议题,便不能再以与法无据而加以搪塞,齐头式平等不是真平等。前些时候我们与国内一所大学进行项产学合作案,执行计划的教授把属于自己的人事经费列得比较高,但是我们觉得很合理,因为的确有这个价值,但是却被校方打回,因为超过规定上限。上一回的地方县市长选举,少数几位候选人的硕士论文,因为涉嫌抄袭而被迫退选。社会上就出现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主张硕士学位要写硕士论文,是个过时的产物而应予废除。还好是大学的自主,顶住政客们凌驾专业的谬论,我真不敢想像一个没有论文的硕士学位,其竞争力在哪里?既然论文都可以考虑废掉,为什麽薪资结构不能做重大的调整?我的大学同学依旧每天兢兢业业在做研究指导学生,学生们毕业后高高兴兴地展开其璀璨的前程,但这一切可以维持多久?现在是时候来关注大学薪资结构的国安议题了。
黄钦勇:台湾、日本为半导体绝配 东亚三强扮新兴供应链转移关键
地缘政治压力与产业结构变化正推动半导体业者进行策略合作,同时强化各个国家或地区寻求夥伴关系的诱因,其中台日尤为密切。在新兴市场争取切入半导体供应链的过程中,除了台湾与日本以外,韩国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在与DIGITIMES Asia的访谈中,本身即为资深半导体产业专家和顾问的DIGITIMES社长黄钦勇表示,中美对抗已成定局,而半导体产业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从台湾两大半导体大厂不约而同寻求与外国IDM厂结盟观察,台日的合作将产生最大综效,但如要在新兴国家如南亚、东南亚建立资通讯供应链,则台日韩的支持必不可少。台积电刚宣布熊本二厂的投资计划,与Sony、电装(Denso)及丰田(Toyota )等当地企业合作,联电也与英特尔(Intel)合力研发12纳米制程,但黄钦勇表示,「在我眼中,台湾和日本还是绝配。台湾面临人才不足、土地有限的困境,上游材料也不够,日本半导体材料占全球52%,设备占36%,都是世界一流。」此外,黄钦勇指出,日本有很前瞻的应用研发,这也是台湾缺乏的。「例如,台湾很会做零件,却对游戏机使用情境缺乏理解,而日本的任天堂(Nintendo)是当中翘楚,并且有能力去定义应用。」日本也需要台湾。目前台湾最好的人才都还在制造业,定义应用的能力不强,而日本除了定义应用外,基础科学研究也很强。「在过去,要和日本合作比较困难,因为成本很高,但现在日本人均所得几乎跟台湾一样了,这也是很大的结构性改变。」黄钦勇说。除了历史渊源以外,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一句「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被许多人引用来描述台日之间的友好关系。黄钦勇认为,日本的粮食自给率不到20%,如果海峡两岸打仗,日本当然会有事,所以不希望看到台海危机,也希望跟台湾更密切合作,彼此成为最佳的策略夥伴。「台湾政府会将重要的系统备份,但要放在哪里?对台湾而言,日本是最好的备援中心,这都是地缘政治压力下必须思考的。」产业变化与供应链移转的挑战产业结构的改变,展现在软硬整合、多元多样生产以及区域化生产等三大重要趋势上,也影响着业者的转型与半导体产业链的移动。黄钦勇指出,1999年,欧洲5个国家生产的汽车比重占全球27%,到2022年只剩12%;日本则从17%减至9.5%,汽车对这些国家都很重要,因此欧洲、日本压力都大,其工业体系皆在改变,而智能座舱已有网络公司在渗透(penetrate)此商机,未来汽车不再只是制造业,而是制造加服务业。「如果中美对抗势所必然,如何让新兴国家有更多机会?这是平衡国内影响力非常关键的策略。」黄钦勇表示,现在东南亚、南亚建构在地生产体系的机会较以往大,但都必须获得日本、韩国、台湾的支持,因为现在要建构生产体系也比以前困难,由于规模更大,零件配套需更完整,必须充分重视生态体系的重要性。资通讯终端产品与电气化的汽车同为半导体关键出海口,台湾有六大电子代工厂与台达电为苹果(Apple)、戴尔(Dell)、惠普(HP)等大厂在东南亚与南亚制造,日本有任天堂、Sony以及丰田、日产(Nissan),韩国则有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乐金电子(LG Electronics)以及现代汽车(Hyundai Motor)等在东南亚与南亚深耕多年的企业。根据Gartner于2023年9月发布的调研报告,48%受访企业未来3年有在东南亚新建或扩展制造产能的计划,36%企业则表示在南亚有扩产计划。黄钦勇认为,要重建一个毛利低的大规模生产体系非常困难,因为进入障碍太高,「所以最好的方法,是让东南亚、南亚国家,与东亚传统生产体系高度结合。这是对他们最有利也是最低风险的方法。台日韩也需要更多社会资源,所以未来我们可能面临一个没有国界的新时代。」由于东亚有许多半导体晶圆厂已经完成设备折旧摊提,黄钦勇认为,如果将旧设备和厂房卖给想参与半导体供应链的新兴国家,并且提供技术和营运经验顾问服务收取授权金,不但可增加收益再投资研发新技术和采购新设备,也可帮助新兴市场国家放低学习门槛,加速其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地缘政治仍牵动神经回应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David Ricardo)对国际贸易中专业分工的重视,黄钦勇也认为,每个国家必须把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发挥到极致,无缝接轨,才能协助新兴国家建立起在地资通讯生产体系,例如台湾有资本成本、人才素质和产业经验优势,需要积极发扬光大。但韩国可能会有挑战,因为产业集中在少数几个财团,乐金、三星可能也发现品牌价值已不如以往,因为品牌消费电子产品可能贡献其50~66%的营业额,但获利贡献度恐怕不到15~20%。三星手机从2022年出货2.6亿支,1年后降到2.2亿支,品牌价值也在改变,所以三星2023年以后在技术、产品和业务结构必然面临巨大变化。「可是当这些新兴国家要往软件、低轨卫星和医疗转型,都可能挑战到先进西方国家的核心利益,尤其是涉及战略国防与国家安全的领域。信息安全也是,都会挑战到西方国家容忍度。」黄钦勇说,「最后就会发现,品牌完全不是关键,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全球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不是件好事,因为必然会对经济繁荣产生冲击。」 
2024年产业展望系列之1:斜杠、跨业成时代变革的重要注脚
在网络世界里,「吊诡」的产业是常态,传统大厂不断地应对改变,策略上的灵活、多元,让新进业者望而生畏。在判读产业大趋势上,大家需要实时信息,也需要经年累月积累的产业知识做为判读的基础。我们选择10个议题,逐一探索企业在2024年必须关注的议题。过去产业大势由技术大厂、品牌商主导,现在开始出现「横向」信息连结的需求,两者互为经纬,也让我们在检视产业大势时,一方面觉得似乎言之成理,又有所不足。我们可以说,联发科不再是一家只关注手机、应用处理器的IC设计公司,从「AI on Edge」的考量,边缘运算是更能与台湾产业发展结合的关键趋势,但PC与手机的消费行为大不同,台湾企业最大的挑战将是如何定义自己的新产品。以手机为例,体积较小的手机,当然要面对电池容量不足与瞬间运算需求暴增时的使用极限,但手机随侍在侧、随时上网的优点却是NB不能及的,这就牵涉到联发科与高通(Qualcomm),甚至英特尔(Intel)之间的布局差异。老板懂了、高端主管认同,内部由上而下的信息传递变成重要的手段。企划部门的角色不是告诉大家股票是否值得买,而是协助企业将关键信息与企业战略传递给利益关系人,包括股东、员工,甚至整个社会。2023年底时,全球半导体业市值仅次于NVIDIA的不是台积电,而是博通(Broadcom)。博通在AI时代,除了在网通服务芯片上着力之外,购并VM Ware、赛门铁克(Symantec),让这家IC设计公司在软硬整合的布局上更受到关注。您可以想像,这家公司软件服务营收已经超过20%的IC设计公司吗?服务业大爆炸,但媒体业独憔悴。近几年亚马逊(Amazon)的Jeff Bezos与Salesforce等科技人投资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时代杂志(Time),他们的经验在在显示,懂科技的人不见得理解媒体如何在科技大爆炸的时代趋吉避凶。洛杉矶时报亏损3,000万~4,000万美元,时代杂志大概在2,000万美元左右,这些大媒体的员工,原本期待懂科技的新老板可以改变经营生态,但显然事与愿违。媒体员工自己不改变,却期待媒体因为网络巨擘的加持就能翻身吗?台湾媒体能自外于大环境吗?大家认为股市信息很重要,但新闻内容的定义与价值跟着股价的变动,很可能就会落入「新闻失准」的困境。我选择放弃大家关注的股票新闻,从信息结构、布局思考内容的经营策略,不也是找出一片天吗?业界关心的是如何撷取关键信息,并以「化繁为简」的模式,提纲挈领地掌握关键信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AI应时而生,也正好是为专业信息消费者「去疑解惑」的最佳工具。过去阅读报告或新闻时,我的脑海里会浮现查询信息的关键字,这些关键字仍然有效,但现实是企业、组织里,很少人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去探索足以成为决策的答案。未来的新闻网页更将会有革命性的改变,如何在一个入口网站中,以10个、30个,甚至50个关键字推演重要的产业趋势与决策参考信息。以下这个图表,有多少关键字跟您有关呢?我们相信在网络世界里,所有的问题都会有答案,只是怎麽问问题而已,电脑终将超越人脑的极限,尽管工具的应用无法完整替代专业的顾问,但必然会使得专业分析工作更为精确。所以,问对问题更重要!
第一位程序工程师—爱达・勒弗雷斯
爱达・勒弗雷斯(Ada Lovelace)是19世纪英国一位成就卓着的数学家,浪漫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的女儿。她是史上第一位程序设计师。用现代的说法,她是开先河的「程序媛」、技压理工男的女学霸。爱达出生不久父母离异,与母亲相依为命。她的母亲Annabella Milbanke热爱数学,坚持让女儿从小开始学习逻辑、科学和数学。在19世纪男性沙文社会,这些学科几乎是女性的禁区,对这些学问感兴趣并愿意钻研的女性是极为罕见的机会。爱达从小对机器着迷,19岁时嫁给了一位名叫金(William King)的贵族青年。他曾经教过她数学。 丈夫被册封勒弗雷斯伯爵后,爱达・金夫人成为勒弗雷斯伯爵夫人。1833年,她遇到机械工程师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十分投缘,成为好友。巴贝奇提出了差分机与分析机的设计概念,其设计具有现代电脑的所有基本要素,分析机被认为是早期电脑的雏型,巴贝奇因此被视为电脑先驱。爱达对这个分析机极感兴趣,悉心研究,1842年为这部机器编写第一个程序,1843年在英国科学期刊上发表。后人视之为最早的电脑程序。爱达在论文中介绍如何为巴贝奇分析机创建代码,用来处理字母、符号和数字。她还为这部机器创建一种重覆一系列指令的方法,这个过程被称为「循环」(for loop),至今电脑程序还在使用。她建立循环和子程序概念,为计算程序拟定算法,写出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程序设计流程图」。分析机从模型变成现实,经过100多年的时间。1940年代,英国科技奇人图灵(Alan Turing)受爱达的论述和设想的启发,开始建立现代电脑的理论。爱达于因治疗子宫颈癌失血过多而去世,享年36岁,被安葬在诺丁汉父亲拜伦的墓旁。她对电脑科学的贡献当时无人关注,直到她去世后才被人发现。如今,爱达是成为科技界杰出女性的象徵。美国国防部纪念这位伯爵夫人在电脑领域开先河的贡献,于 1980年将历时20年研制成功的高级程序语言命名为Ada语言。那是公认第四代电脑语言的主要代表。为了鼓励更多女生把科技事业作为人生追求,英国女权活动人士2009年发起倡议,每年规定一天作为主题日,举行各种活动庆祝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愈来愈多优秀的「理工女」跟「理工男」齐头并进。这一天被命名为「爱达・勒弗雷斯日」,简称ALD,定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二。爱达欣赏数学之美的能力是许多人,包括一些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人,所不具备的天赋。她意识到数学是一种美丽的语言,一种描述宇宙和具有诗意的语言。爱达拥有一种诗意的感性,使她能够将方程序看作描绘自然物理壮丽的笔触,就像她能够想像「红酒色的海」或「走在美丽中,像夜晚一样的女人」一样。但数学的吸引力更深;它是一种精神的表徵。数学「构成我们能够充分表达自然界巨大事实的唯一语言」,她说,它允许我们描绘在创造中展开的「相互关系的变化」。这个工具的运用让「弱小的人类思维,能最有效地读懂造物主的作品」。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文艺复兴之路(二)
日本政府引进国外半导体业者投资的效果相当显着,几乎国际间各大半导体制造公司都报到了。另外本土公司联盟组成的公司Rapidus也将目标置于尖端制程的开发。  这些晶圆厂的兴建对日本半导体的贡献,刚开始时比较是稍为间接的。在恢复产业生态、扩大机器设备、材料内需市场、以及支持日本IC设计公司方面等都当然有帮助,但是对于自有的先进制程研发却得看Rapidus的表现。 延伸报导名人讲堂: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文艺复兴之路(一)Rapidus一开始就瞄准2纳米nanosheet GAAFET(Gate All Around FET)的最先进制程,和IBM与IMEC合作,预计在2027年左右量产。1.5/1纳米需要不同的晶体管结构,将和LETI(Laboratoire d’Electronique des Technologies de l’Information)合作,用2维材料过渡金属二硫属化合物(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当成晶体管中通道(channel)材料。  Rapidus面临的挑战之一是参与制程研发的各方皆无量产经验。IBM最后的量产晶圆厂卖给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是2015年,其他各方要不是新创,要不就是实验室类型的研发机构,要走矢量产注定要多花一些工夫。  然而,Rapidus最大的挑战是有无办法快速地建立规模经济(economy of scale)。先进制程的研发极其昂贵,代工厂其实是以用IC设计公司客户资金实施众筹,进行下时代制程研发。因而到14纳米以下,全球市占不足的公司纷纷停止先进制程的竞逐。  对于2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的开发尤为如此。2纳米是nanosheet GAAFET,1.5/1 纳米是2D通道晶体管,1 纳米以下可能是CFET(complementary FET)。几个时代间的晶体管的结构、材料、制程都是翻天覆地的大变化,若无足够大的市占便无法产生足够的盈余,无力推动下时代制程的开发。即使凑了开发费用,没有足够的市占也无法回收,遑论建立代工生产所需要的诸多生态环境如设计服务、先进封装等。  先进晶圆厂的建立无疑的会提高日本机器设备厂商的市占率,有些晶圆厂已经设立日本国内设备采购占比的目标。  这个因素影响相对比较轻微,重要的是日本在黄光这一大区块是否能重新启动。2023年Cannon推出纳米压印(Nano Imprint Lithography;NIL),分辨率可以达到5纳米,预计2025年会先在NAND Flash的制造中使用,但是预计无法完全取代EUV。要打入DRAM及逻辑线路的市场还要在对准(overlay)以及粒子(particle)问题上下工夫改善。 延伸报导名人讲堂:纳米压印的初始应用 (一):技术与挑战另外一个领域是日本有机会得分较多的是先进封装设备。日本的先进封装设备相对领先,而制程持续演进、先进封装、新材料是现代半导体经济增值的三大支柱。先进封装市场的自然增—譬如现在当红的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就一定要使用先进封装—自然提升在此领域的优势厂商的市占表现。  最后是材料。日本于此部分环节犹仍如日中天,却有危机隐然浮现。明处的是来自于国内的威胁,国内的材料基础科研发表论文占全世界约14.5%,比美国多1倍,而国内目前正在进行材料、设备的自主化。这一定会影响到日本,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更深层的理由是材料的合成与制造正在经历典范转移。第一原理计算(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AI与量子计算等用计算的方式正在逐渐颠覆传统的合试误方式,工艺精神的优势正在逐渐弱化。虽然日本于先进计算并不落后,譬如富士通(Fujutsu)用数码退火(digital annealer)来辅助材料开发仍然领先全球,但是产业的典范移转就意味着变动的可能性。  先进半导体材料的应用考虑与传统材料有些差异:材料界面性质到与块材(bulk)性质至少一样重要,而且很多材料的使用是依赖半导体制程设备。  日本的材料研发比较愿意做长期部署,而半导体厂商求的多是短期内有机会进入应用的材料候选人,这二者密切的结合,会深度地互相嘉惠对方。 先进晶圆厂在日本开始发展的新闻中最令我有感的是台积电与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都在日本设立材料实验室,这可能是对日本材料产业最大的立即助益,而且助益是互相的。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文艺复兴之路(一)
当我进入DRAM产业时,那时最负盛名的半导体产业分析报告Dataquest,列出DRAM产业厂商排行:90年代下半,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已然出头,NEC和东芝(Toshiba)还分居二、三,前十名中尚有其他日本厂商。这看似犹为优裕的景况,仅仅已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落日余晖。  再往前10年,日本半导体正当是花团锦簇、油烹鼎沸时分,半导体产品占据全世界50%的市场,机器设备厂商自晶圆制造到封测都是独占鳌头,材料更是处于宰制地位。整个半导体供应链,除了80年代末期才开始萌芽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之外,几乎是完整而且占有绝大优势的。  经过20几年的凋零,现在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景况又是如何呢?简单的讲,可以用1、3、5这3个数码一言以蔽之。1是指半导体生产占全世界市场的百分比近10%、3是指半导体制造机器设备约占30%、5是指半导体材料约占50%。  这个1、3、5看起来贫脊吗?一点也不会。10%是什麽概念?高的如韩国,近20%;日本与欧盟并列,近10%;再次是台湾、国内。  日本半导体制造虽然不能与全盛时期相比,但是在有些特殊领域如功率器件、车用半导体等尚有一席之地。欠缺的只是先进制程技术及产能,这也是日本政府及产业界努力推动的方向。 另外,日本的IC设计公司也嫌不足。90年代后,日本从DRAM产业转向系统IC后,发现设计人力不足的问题。一家大的DRAM公司基本上只需要几个IC设计团队就已经足以满足产能需求,因为DRAM是标准产品,而且市场规模大;系统IC的样态较多,市场比较分散,需要更多的IC设计团队。目前日本的IC设计次产业仍然嫌单薄。 机器设备的市占率自然也不如前,主要失去的市场自然是黄光设备,这是90年代DARPA发展出EUV技术原型后技术移转对象选择的结果,先进制程黄光设备市占的流失是必然趋势。日本在黄光之外还丢失了一些市场,譬如蚀刻设备。总体而言,日本的半导体制造机器设备仍然有显着的份量。  日本半导体材料仍然维持着市场主宰的地位。这要归功于过去化合物的发现和合成有点匠人工艺(craftsmanship)的味道—经验不是单以锐意进取的作为就可以替代的。像味素(Ajinomoto)能从一家调味品公司扩张到半导体材料,靠的当然不是其原来所缺少的半导体的领域知识,而是对化合物的发现与合成的匠人工艺精神。  日本半导体产业其实并未经历犹如中世纪的黑暗期,讲文艺复兴是有些言重了。  眼下日本政府全力引进的各国投资有效吗?会改变哪些现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