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大学薪资结构也是另一个国安议题

大学教授待遇已难与业界竞争,教职人才的培育与留才,恐将是另一个新兴国安危机。

不久前与一位任教于顶大IC设计的大学同学联系,希望同学能推荐其所指导的博士毕业生,因为他一直是有志于IC设计的年轻学子,最希望能争取加入其麾下、炙手可热的指导教授。

只是得到的回覆却是,在过去的4年中,他只有毕业1位博士生。

现在学子在拿到硕士学位后,便急忙投入产业,连大学现在也很难争取到半导体相关领域年轻的助理教授。同学还无奈地表示,社会大众有意识到年轻助理教授的难觅,增加不少额外的奖励及福利,最不幸的是像他一样的资深教授,缺乏被关爱的眼神。

有位也是任教于顶大的杰出电机系教授,最近被国外的大学以新台币600万元年薪挖走。但是这600万的年薪说高也不高,约略等于国内硕士毕业后工作10年以上,表现不错并在获利的IC设计公司任职的年薪。

当一位大学教授,发觉自己所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没多久便超越自己,会是情何以堪。

我们现有的大学教师薪资结构,是不分系所都是一致的,所依据的是公务人员服务法。试想如果今天政府规定所有的大学毕业生,不论其所学专长为何,就业后的薪资是一样的,完全不考虑市场机制,而未来的升迁是以年资为主要的考量,请问这不是很荒谬吗?

事实上,现行大学教师的薪资结构,大致如此,为何不能做些改变?

我在美国留学时所就读的大学,每年都会公布教职员的薪资。记忆中当时教授年薪最高者,是位医学院的外科教授,其薪资几乎是文学院老师的4~5倍,学校美式足球总教练的薪资是高于大学的校长,这一切都是市场机制所决定。唯有市场导向的薪资结构,才有机会创造出有竞争力的环境。

事实上在三十年前,大学教授的薪资是高于业界水准,再加上有寒暑假及退休金制度,可以吸引不少博士毕业生,争相从事教职及研究工作。但是经历这麽多年,学校的薪资仅微幅调涨,与业界的差距是逐年拉大。

老成凋零与青黄不接,是我们目前以科技为主体的大学师资及系所的写照。我们不断地在强调人才的培育,也投入了不少资源,但是身负培养人才的大学教师们,他们的福利是否有被照顾到?甚至于该如何争取到优秀的人才,愿意来大学任教,这一切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国安议题。

政府已经推行大学弹性薪资有一段时间,让学校对于表现优异的教师,给予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的头衔,并得到一定调薪的比例。但是我们要提出的不是20~30%的调整,而是倍数级且符合市场行情的薪资差别。今天一个系主任,倘若系上老师因为外界给予2倍的薪资而提离职,系主任要能拥有资源提供出对等的薪资结构来挽留,而非眼睁睁地予以祝福。

既然大学教师的薪资结构是个国安议题,便不能再以与法无据而加以搪塞,齐头式平等不是真平等。前些时候我们与国内一所大学进行项产学合作案,执行计划的教授把属于自己的人事经费列得比较高,但是我们觉得很合理,因为的确有这个价值,但是却被校方打回,因为超过规定上限。

上一回的地方县市长选举,少数几位候选人的硕士论文,因为涉嫌抄袭而被迫退选。社会上就出现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主张硕士学位要写硕士论文,是个过时的产物而应予废除。还好是大学的自主,顶住政客们凌驾专业的谬论,我真不敢想像一个没有论文的硕士学位,其竞争力在哪里?既然论文都可以考虑废掉,为什麽薪资结构不能做重大的调整?

我的大学同学依旧每天兢兢业业在做研究指导学生,学生们毕业后高高兴兴地展开其璀璨的前程,但这一切可以维持多久?现在是时候来关注大学薪资结构的国安议题了。

曾任中央大学电机系教授及系主任,后担任工研院电子光电所副所长及所长,2013年起投身产业界,曾担任汉民科技策略长、汉磊科技总经理及汉磊投资控股公司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