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TERADYNE
member

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文艺复兴之路(一)

不似1980年代的宰制地位,但是日本在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影响力,仍旧难以忽视。

当我进入DRAM产业时,那时最负盛名的半导体产业分析报告Dataquest,列出DRAM产业厂商排行:90年代下半,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已然出头,NEC和东芝(Toshiba)还分居二、三,前十名中尚有其他日本厂商。

这看似犹为优裕的景况,仅仅已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落日余晖。 
 
再往前10年,日本半导体正当是花团锦簇、油烹鼎沸时分,半导体产品占据全世界50%的市场,机器设备厂商自晶圆制造到封测都是独占鳌头,材料更是处于宰制地位。整个半导体供应链,除了80年代末期才开始萌芽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EDA)之外,几乎是完整而且占有绝大优势的。 
 
经过20几年的凋零,现在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景况又是如何呢?

简单的讲,可以用1、3、5这3个数码一言以蔽之。1是指半导体生产占全世界市场的百分比近10%、3是指半导体制造机器设备约占30%、5是指半导体材料约占50%。 
 
这个1、3、5看起来贫脊吗?一点也不会。10%是什麽概念?高的如韩国,近20%;日本与欧盟并列,近10%;再次是台湾、国内。 
 
日本半导体制造虽然不能与全盛时期相比,但是在有些特殊领域如功率器件、车用半导体等尚有一席之地。欠缺的只是先进制程技术及产能,这也是日本政府及产业界努力推动的方向。 

另外,日本的IC设计公司也嫌不足。90年代后,日本从DRAM产业转向系统IC后,发现设计人力不足的问题。一家大的DRAM公司基本上只需要几个IC设计团队就已经足以满足产能需求,因为DRAM是标准产品,而且市场规模大;系统IC的样态较多,市场比较分散,需要更多的IC设计团队。目前日本的IC设计次产业仍然嫌单薄。
 
机器设备的市占率自然也不如前,主要失去的市场自然是黄光设备,这是90年代DARPA发展出EUV技术原型后技术移转对象选择的结果,先进制程黄光设备市占的流失是必然趋势。日本在黄光之外还丢失了一些市场,譬如蚀刻设备。总体而言,日本的半导体制造机器设备仍然有显着的份量。 
 
日本半导体材料仍然维持着市场主宰的地位。这要归功于过去化合物的发现和合成有点匠人工艺(craftsmanship)的味道—经验不是单以锐意进取的作为就可以替代的。像味素(Ajinomoto)能从一家调味品公司扩张到半导体材料,靠的当然不是其原来所缺少的半导体的领域知识,而是对化合物的发现与合成的匠人工艺精神。 
 
日本半导体产业其实并未经历犹如中世纪的黑暗期,讲文艺复兴是有些言重了。 
 
眼下日本政府全力引进的各国投资有效吗?会改变哪些现况呢? 

现为DIGITIMES顾问,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谘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 获选为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