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1101
ADI
车用显示器的商机
传统LCD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又受制于国内面板厂的扩张压力,台厂积极往车用商机布局,根据DIGITIMES Research调查,2022年全球车用面板的总量已达1.89亿片,需求仍会稳定成长。但厂商所见略同,没有人想啃硬骨头,那麽如何在车用商机中找到立足点,甚至布建健康的产业生态系,避免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呢?根据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杨仁杰报告,车用面板大致区分为中控台、仪表板、后照镜、抬头显示器与(HUD)其他五大类。中控台几乎应用在每一辆汽车上,2022年因为欧洲车厂出货不顺,全球出货量从2021年的9,680万片,略减为9,530万片。中高端汽车都几乎以面板取代传统的仪表板,因此2022全年也有6,570万片。这两个车用面板的主力市场,比较需要关注的是新的面板解决方案,例如仪表板、中控板是否会三合一,整合成为一片大尺寸的面板,亲民车款的主流需求是否会从7寸面板扩大到9寸规格,而Micro LED面板何时开始量产,并逐渐替代传统的LCD面板呢?日厂丰田(Toyota)与日产(Nissan)的主流车种,都将中控面板升级到9寸,仪表板也会逐步电子化。但更劲爆的是各种规格在车厂走出传统供应链,供应商推荐的新规格不断出现,以3片12.3寸面板并列在前座,甚至30.4寸的长型仪表板,搭配副驾驶座22寸仪表板的解决方案也被推上台面。2022年HUD仅有650万片的商机,但预期2023年将会有显着的成长,全球市场将扩张到929万片,从2022~2027年间的年均成长率可达17.5%。在诸多车厂中,大众汽车(Volkswagen)已经在2020年推出AR HUD概念车,亮度虽然不如DLP的技术,但虚像距离、视野都获得明显的改善。LCD面板成为HUD的选项,也有助于台湾面板厂扩张新商机。至于后照镜面板的需求,目前仍以大型车辆为主,一年仅有260万片的商机,DIGITIMES估计,在Level 3全面普及之前,后照镜仍不会被取代。整体而言,中控面板的全球需求将在2023年突破1亿片,其中9寸以上的面板渗透率将过半。至于仪表板面板的需求,将在智能式座舱普及后慢慢走进大尺寸的时代。至于HUD与后照镜的面板需求,目前仍属于缓慢成长的利基型需求。到2027年为止,TFT LCD面板仍是主流面板,AMOLED与Micro LED虽然慢慢看到商机,但数量有限,台厂应关注如何在传统面板上,附加新的价值,系统整合的能力将会是下一个重要的挑战。展望未来,国内面板厂商在车用商机上紧守国内市场,而在国内从清零到大解封的过程中,国际知名车厂陆续调整汽车供应链过于仰赖国内的结构,台厂在新的时代会有新的商机,如何挑战高端商机是一大课题,只是台湾在AMOLED等新技术上过于保守,专攻、深化LCD面板商机之外,并无太多的选择。
2023/1/16
平板电脑撞墙,OLED渗透率不如预期
2022年平板电脑使用OLED面板的比重是6.2%,2023年比例会增加,还是减少呢?DIGITIMES Research研究员许纯嘉简报告知,2023年的比重将会略降为5.2%,而使用传统LCD面板的比重将是94.5%。这是市场需求导致,还是供应链的影响呢?根据DIGITIMES Research调查,全球平板电脑的销售量,从2020年的1.54亿台,减少到2021年的1.4亿台,以及2022年、2023年的1.37亿台。市场需求平缓,导致厂商在控制成本上更为谨慎,当高单价商品不易突破时,降低成本反倒成为关键性的考量。所以新技术投资如何最佳化,是经营者最大的挑战,台湾并未真正投资OLED面板,走的是系统加值的路线,在车用商机浮现时,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还记得半导体业的前辈杨丁元曾说,太早的创新会是种惩罚!其次,在平板电脑的品牌商中,除苹果(Apple)之外,其余的主力大厂集中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华为、联想。为了拉抬平板买气、创造附加价值,苹果从2021年起试着带动Mini LED产品商业化,最显着案例导入是12.9寸的平板电脑(iPad Pro)与MacBook Pro。台湾显示驱动IC(DDI)设计业者也积极投入,并已陆续于2022年量产各种方案,希望能把MBLU(Mini LED backlight module)效能更加提升,让Mini LED在IT产品(包含Tablet/NB/Monitor)的渗透率大幅提高。2022年三星、联想、华为都尝试提高OLED面板的比重,其中三星平板OLED面板比重是20.5%,华为是15.7%,而联想则是11.1%,显示品牌上并不迷信新规格、新产品的效益,这在IT终端产品中,是极少数的例子。表面上,品牌业者并非台商大厂,但背后零件供应链都是台商的生产体系。长期而言,如果OLED渗透率提高, 表示背光模块需求降低,供应链相关厂商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Mini LED的商转/落地与渗透率,甚至不久的将来,Micro LED的商转都会是平板供应链关心的话题。
2023/1/13
多元的应用,无限的商机
2007年iPhone出现以前,个人电脑是创造数据的主力,之后的智能手机将市场延伸到庶民百姓,而现在大家想像的是电动车与车联网可能带来的商机,这将会是第三台的移动电脑。那麽驱动第四台移动电脑的关键应用从何而来?有人告诉我「卫星通信」会是10年、20年后的关键力量,那时6G无所不在,山巅水涯也不是障碍,无线基站不再是唯一的依赖,那麽由半导体驱动的新商机,应用到高频、高功率的技术需求,无论是应用面或产业面,既是商机也是危机。此外,我们必须用「时程」的观念来因应产业的变迁,长期而言,氮化镓(GaN)必然影响卫星通信与手机的应用。未来5年内,GaN元件运用仍以基站与军事用途为主,中低轨道卫星应用则在5~10年内慢慢看到雏形。台湾就算无法参与基本规格的订定,但这些未来商机,可能出现高度差异化的应用结构,台商从晶圆制造、IC设计,到终端设备的生产制造都有尚待发掘的商机。从大趋势看,无论电动车、人工智能或轨道卫星等新兴领域,国内知道这是国家生存的命脉,必然会善用各种资源,不计成本地打通任督二脉。加上国内市场的多元结构,地方政府「嚐鲜」的习性,都有助于新兴科技在国内落脚生根。以电动车为例,国内电动车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有一半的比重,与国内领先推动电动车产业息息相关,而国内市场中,除与物联网产业连结的商机之外,又推演出城市用的低端电动车与长程、国际规格的电动车。各种价位区间,甚至连结到电动巴士的产业链,让全球仰赖国内供应链的同时,也有很多疑虑。新商机形成的模式可以出现在电动车,当然也会出现在轨道卫星、元宇宙、区块链、虚拟货币等各种新兴领域。特别是国内具有优势的维稳、监控、网安领域,国内在国家政策与战略指导之下领先全球,我也一点都不意外。对台湾厂商而言,正面思考的人认为商机无所不在;负面思考的人,认为红色供应链崛起,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在美国高喊重新掌握供应链时,制衡国内的力量也给了台厂转圜空间,商机与危机,存乎一心而已。
2023/1/12
新闻方针,谁说了算?
媒体如何订定新闻方针,有争议的新闻到底谁说了算?传统的新闻教育告诉记者要有正义感,要充分发挥监督社会的第四权,至于报社管理团队如何订定编辑与新闻方针,似乎不曾听过,甚至感受到经营管理阶层可能更在意「政治风向」与「网络流量」。在具争议的新闻方针下,加上网络平台、自媒体的干扰,生存已经是媒体老板在新闻取材与编辑方针背后说不出口的难题。类似电子时报这种产经媒体,只要坚持专业,就可以在政治风向上可以相对容易因应。至于网络流量,由于电子时报属于封闭、收费型网站,网络流量固然重要,但不必譁众取宠,有时流量不高的专业新闻,反倒在数据库查询时有更高的价值。例如,低轨道卫星、车用半导体的技术规格与市场趋势分析,对现在多数的读者而言价值不高,但对于企划、管理人员掌握未来趋势,却可能是重点工作。除此之外,针对国内外大企业,我们有无喜恶,或者应该给记者一个适当的指引。年底之前,我召集了报社内的记者,重申电子时报的新闻方针,也对新闻取材的优先顺位有一定的承诺。不涉入股市,是电子时报最重要的新闻方针之一,我认为股市新闻容易有争议,加上股市新闻多数只有一天,甚至因为网络而寿命更短。电子时报以数据库取胜,股市新闻非我们所长,与其可有可无,不如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这也是电子时报拥有庞大研究团队的源头。有了严谨判读的数据支撑,新闻的速度与深度在电子时报深化交融,成为这几年快速成长,并与其他媒体不同之处。展望2023年,我们还会持续投资,并且深信分散型生产体系,以及电动车、物联网都将给产业带来新的面貌,专业信息的需求,不会在景气走跌时就停滞不动。针对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是友,还是敌?我们是专业媒体,公平对待是原则;吵得不可开交的半导体「去台化」,我以专业的角度说这是假议题,相信半导体业界会在地缘政治的多重考量下做出适当回应,我们是提供数据的「刑警」,不是判定是非的「法官」。至于富士康的「MIH」,祝福富士康善用台湾的生产优势,取得更好的制高点,富士康在全世界的成功,将会是台湾其他制造厂的参考范例。台湾ICT产业的新布局、战略能否产生实效,有很多的变量,我们不断地追踪、提供差异化的数据,善尽新媒体的职责。专业的新闻细节,记者说了算,因为他们在第一线,必须尊重记者的判断。但经营原则应由经营团队负责,我们公平对待每一家公司、正面思考产业的价值,不打空包弹,不无病呻吟,不会光写赞美企业的故事,不滥发奖牌,不做难以量化分析的调查。现在很多专访除了受访者自嗨之外,已经没人相信了,这是媒体的黑暗时代,我们也不该在土石流上,倒进更多的垃圾!
2023/1/11
专访公关教母丁菱娟
《勇叙时光》节目我邀好友丁菱娟,分享她的人生经验。丁菱娟把自己的人生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发掘自己独特的优势,第二个阶段创业,现在进入第三个人生,她想做什麽呢?1980年代中期,台湾电脑业刚刚起飞时,丁菱娟投入宏碁门下,从产品展示、行销企划样样都做,学会在科技业生存的基本技巧,也感恩上市的宏碁给了她第一桶金。之后加入精英电脑,做的也是企划工作。1992年时,拿着仅有的积蓄去念书,不为别的,就为了圆一个梦。返台之后,决定以自己的专长创业。她是台湾第一家科技公关顾问公司的创始人,她知道跨国公司的需求,而传统的公关公司对于科技业的理解不足,这是她的机会,也符合她的专长。之后,奥美公关基于扩张台湾科技领域市场影响力,购并丁菱娟创办的「二十一世纪公关顾问公司」,改名「世纪奥美公关顾问公司」,她在担任几年董事长后功成身退。已经拥有丰富人脉与经验的丁菱娟,选择AAMA等公益服务事业之外,又创办了「影响力品牌学院」,专门针对台湾的中小企业传递公关专业知识,并分享创业心得。录影之前,我传了个短讯给他,我说我们两人有30年的交情,如果唇枪舌战,容易针锋相对,不如正面思考,谈谈对方的优点。我说,「气度」、「美丽」、「装笨」是丁菱娟的三个优点。好友们都叫丁菱娟是「丁丁」,丁丁从不与人计较,是朋友圈子里的开心果,怎麽嘲弄她都可以,只要在最后说:「你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女人」,她就会尽释前嫌,不会记仇。好人缘是公关事业最重要的成功关键因素,她做到了,而且是在大家都没注意的时候,成为第一家横跨科技与公关领域的成功创业家。事后观察,丁菱娟「装笨」的本事,也是她成功的关键之一。犀利,聪明外露容易招嫉,这是公关事业的大忌。对于未来,我们都明白,时代的幸运儿就像中了乐透的人一样,面对社会要正面思考,商机来自多变的时代与技术背景,每一次都是挑战,但每一次变革也都是机会。年轻人不用自怨自艾,时代不同,机会也不同,各自善用自己的专长,自然可以找到生存的空间。
2023/1/10
《AI时代与我们的未来》读后感(2)
人类透过理性的辩证,建构一个相互约束的国际秩序与公平交易法则来避免低层次的斗殴,甚至战争,但这个功效时好时坏。知识、信息要有用,总是要在文化与历史的框架中取得论证过的理解。数码世界的人们缺乏耐心,智能的价值来自认同,而不是内省。理性是最重要的元素,过去历史、语文、距离都会限制我们的想像空间,但现在有了网络与人工智能,人与智能之间的距离正在缩短,我们必须对未来世界抱持乐观的态度。图灵之后专业用途的人工智能在学习人类经验的过程中更有效。例如,将人工智能用在自驾车、智能工厂的机器手臂或者无人机上,成为无人机的副驾驶或正驾驶,在高速公路并不复杂的车况中,替我们CEO途驾驶的工作,可能比人类更安全。然而人文素养越高的人,对文化的敏感度越高,因此自动翻译的经验,可能是美好的效率与文化交流,但也可能是模仿政府、刻意导引风向的网军,真假虚实之间出现很多争议。民主国家可能要面对极权国家集合全国之力发展监控系统、国防战力的威胁。至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定义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人工智能到底是伙伴,还是可以全权处理、判断、分配资源的代理人?人类要的是效率,还是自己的尊严?从工业时代以后,「效率」一直是我们生活上的诱惑,甚至是难以避免的诱惑,人的「尊严」则生存在隐讳幽暗的角落。直到近代我们才有福利保险的观念,藉以保障弱势,建构人类社会最恰当的互动关系。但这些关系显然因为人工智能必须面对新的挑战,从个人的体验,大到国家安全、竞争力的对比,我们确实面对一个从文艺复兴以来,一次新的启蒙运动。好的作者总是可以启迪心灵,改善思考的方法,而不是钜细靡遗的告诉你每件事的细节,又缺乏说服力的论述。理解人工智能与每平方毫米有几个晶体管一样的困难,但我们却必须找到解读这些尖端科技的奥妙之处,并提出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看法。国内的半导体能否弯道超车呢,也许能与美国竞争的人工智能是解决方案,那麽台湾的人工智能发展模式,是要专注「专业领域」的人工智能,还是「通用型人工智能」。从传统的观念来看,「通用」好像比较没用,要追逐特定领域专家的能力,其实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反倒比较容易,「通用」的困难在于过去学习经验有限。其次,如何发展出便宜有效的运算能力,也是另一瓶颈,如果十年之内,数据运算用掉我们20%的能源电力时,在能源有限、温室效应的压力下,我们将会面对很大的困难。防守型 vs. 攻击型人工智能无所不在,也跳脱传统的框架,我完全赞同台湾应该有个数码发展部,但这属于「防守型」的系统,与经济部外向发展「攻击型」的产业结构截然不同。当人工智能出现军民两用时,越先进的数码社会,就可能出现更多的漏洞,管理这些漏洞的人需要有更宏观的眼界,在制订管理规范时不会有太大的失误。至于「攻击型」的科技产业发展目标,更是台湾生存与差异化的命脉,看起来很笨,但实际上却无可替代。 
2023/1/9
《AI时代与我们的未来》读后感(1)
人类尝试以电脑取代人脑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直到最近几年,在网络平台的支撑下,大数据、机器学习、专用/泛用人工智能(AI)概念趋于成熟,AI不再遥不可及,甚至是很多国家战略型的发展计划。但成功的人工智能新创案例,多数来自美中两国,对于台湾这样的国家及使用者观念下,如何正确地认识AI,反倒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如果把人工智能当成查找数据的工具,那就太偏颇、狭隘了,《AI时代与我们的未来》这本书,从神学、文艺复兴、现代科学一脉相承积累的哲学思考能力做出最恰当的解释,并引领我们面对未来的世界。从神学到文艺复兴走向AI之路在一神教的教义之下,大家都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神的旨意,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不该脱离神的教诲。但经过文艺复兴的阶段,大航海时代开拓了欧洲人的视野,知道东方的国内、拉丁美洲各自存在不同的宗教、价值观。过去以神学为核心的思考体系受到挑战,但那也只是历史上人类进化、演化的过程而已。新教徒从科学的论证鼓励独立思考,但世间万物仍然受到本身条件的限制,例如检测设备在不同的温度、精确度底下,仍会有偏离或使用者本身知识的极限,让我们在追求真理时,仍会面临很大的局限。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工智能经过学习之后,可以跳脱时间、历史经验,提供最好的验证,这也让我想到元宇宙等更多相关技术的进化,将带给人类的冲击。在伯拉图的《理想国》中,将知识视为核心,但也把人类当成关在山洞里的囚犯,看到一点点岩璧上投射出的阳光,以为那就是真理。人类不了解的,都是神的领域,先认识上帝,再认识世界,人类必须透过神才能理解世界。但在中古时期,人们透过神职人员才能解读神的旨意,违背神职人员就是违背神,甚至会遭遇被惩罚或迫害的下场。但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件事,神的旨意不再需要经过神职人员,很多人在自己专精的领域都具备挑战神职人员的能力。从此独立思考、专业知识变成很多人追求的目标,而透过诗歌、美术、建筑等不同的媒介,表达自己的哲学观点成为显学,人文主义成为这个时代新的指导原则。培养社会大众的阅读、学习的精神,都是这个时代背景的产物,地理、生物的探索,也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这个阶段,人类在科学、数学等很多领域都有惊人的发现,但也面对「哲学」思考能力的极限,所有的灵魂面对问题要有识别、思考的能力,一个想法连结下一个想法,相互印证才能找到接近真理的事实,这就是学习。真相不是来自物质的堆积,而是心灵的感知,理性最艰难的任务就是认识自我。我们无法精确地掌握每件事的真伪,也难以在变动性的环境中掌握最佳时机。在最短的时间,繁多的信息中,找出思考的脉络与捷径,而这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大的价值。透过人工智能取得最大的感知能力,新的时代、新的工具上场了,我们不可对人工智能一无所知!
2023/1/6
新年新希望:不用印钞机,也能印出钞票吗?
听说近30年台湾最赚钱的媒体,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2008年金融海啸以前的周刊杂志。但我认为金融海啸不见得是分水岭,而是智能手机的问世才是改变媒体生态的关键。听说当时最赚钱的周刊一年可以赚到新台币3亿~4亿元,发行量动辄10万~12万份的杂志,续订率超过8成,加上企业忙着上市、募资,会写故事的媒体,抢得到发行量就是获利的保证,印周刊跟印钞票差不多,这是一位媒体业前辈告诉我的故事!但经过十几年的演化,智能手机出现以后,双向的数据流通模式改变了我们的阅读、视听行为,媒体开始必须付费给社群代理,否则极少读者会到媒体网站阅读数据,更多网红、企业经营的自媒体也分流很多读者。如果内容大同小异,如何期待读者、观众把关注度放在传统纸媒上呢?此外,传统纸本面对的挑战不仅是网络的威胁,纸张、人事、发行费用暴涨,印一本赔一本,反倒成为媒体业极大的挑战。创业之初,正好是周刊的黄金时代,我知道玩不过媒体业的前辈,最好的方法就是在数码转型的过程中找到独特的商机。从第一年开始,我们就将所有的数据数据化,结合新闻的速度与研究报告的深度,打造一个不同的数据库,并且透过会员服务机制,长期服务电子业的客户。深度、长期的耕耘,DIGITIMES的客户已经扩张到金融与校园、研究机构,我们比一般会员客户更了解产业信息的服务模式,在电子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现在就算不用印钞机也能印出「少许」的钞票。很多人问我,电子时报发行量多少?我说这个重要吗?如果传统的发行收入不到整个公司营收的3%,您觉得DIGITIMES还算是媒体业吗?我常说电子时报是「产业讲义」,我追求的不是发行量,而是专业。高所得、高教育水平读者每天5~10分钟浏览一下,大致知道产业变化便可,需要专业信息时,到我们的网站找。我们的工作是让大家很容易自己找,提供可以下载的研究报告。我们是封闭型、收费网站,网页流量都是独有的,这是Google与Facebook之外的网络净土,不仅可以创造网络行销收入,甚至可以细腻分辨读者比较专注半导体,还是在探索车用电子的商机?这些学有专长的读者,同时也对特定的科技保持关心。例如,关注低轨道卫星、东协南亚的工厂、服务器长短料,或者车用半导体商机的读者,也会成为我们这类型专业研讨会最稳定的听众来源。DIGITIMES一年能举办很多场专业研讨会,关键在于我们的读者是「兼具专业与多元」的双重特性。他们关注整个电子业的发展,但也对于未来专业技术的演化非常关切。公司赚钱重要吗?当然重要,因为这样才能以优渥的薪资,找到最好的员工。我们的营收占电子业比重微不足道,也没有人在意,但台湾电子业是我们成长的基础,所以我也说,「台湾电子业的繁荣是DIGITIMES员工的共同责任」。
2023/1/5
是谁限制了我们的想像力?
在MOD上经常可以看到两部国内中央电视台拍摄的影集,一部是《日出之食》,另一部是《航拍国内》。《日出之食》介绍的是国内各地的早餐美食,而《航拍国内》是以国内各省为单位,透过空拍机抓取最美丽的鸟瞰景色。黄河出海口是个泥滩地,寻常人难以接近,而辽河出海口的芦苇荡,人迹罕至,也是许多候鸟的栖息地,更因为土地酸硷值不同而形成红沼泽。红色的沼泽将大地染了个绦红,这里属于辽宁营口,而营口也是我国中历史老师的故乡,他老了,是落叶归根,还是以台湾这个异乡为家乡呢?《日出之食》从北京人炒肝、豆汁,山东人的油条、包子,谈到云南人的米线、河北人的驴肉火烧。国内人爱吃,吃过早餐后浑身舒畅的感觉大致一样,但这个节目的制作,从用词遣字就已经感觉到不是随兴粗制滥造的作品。至于《航拍国内》从大兴安岭拍到黑龙江出海口,这里是大米的产地,也让我们从湖南的张家界、凤凰古城之外,一览八百里洞庭。我曾从长沙往北到岳阳看洞庭湖,然后往西到张家界、凤凰古城,再搭车前往永州、桂林,回程路过衡阳,知道那儿有座落雁峰,听说北方来的雁鸦到这里就不往南飞了。这是我从刘万亿玄的武侠小说《王道剑》中看到的,而这里也是龙应台父亲的故乡,离毛泽东出生的韶山冲不远。我走过国内上百个城市,也读过很多描述新旧国内的书,但从书里领略内容,自己走过,再利用空拍机回顾一次,确实是个不错的经验。湖南称为潇湘大地,60%的湖南人就活在潇水、湘江流域上,台湾人对于这里发生过的战争,或者影响近代国内深远的湘军又有多少理解呢?如果落脚北京,我会穿越燕山,往坝上草原的方向去看看内蒙的草原,然后在大同看看1,500多年的云岗石窟,想像2,000多年前汉高祖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的故事场景。沿着黄土高原边上再往来南是雁门关、太原、平遥古城、祁县的乔家大院。没去过北方,没看过黄土高原,不会知道陕北为何养出了苏维埃政权。在国内旅行时,印象最深刻的是藏区的稻城亚丁。那儿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点的卡子拉山高达4,716米,那是我最接近上帝的一次高山经验。这两部影集,没有太多统战的语汇,倒是制作单位游戏于国内文字之美,在带领观众穿梭美景时也多了不少乐趣。市场不够大,台湾的制作单位出不了好价钱、高成本,让人尝试更高难度、更精美的影片。如果台湾要拍出这样的影片,能找到好题材吗?不难;也许是水果、蔬菜,山巅水涯的精品农作,也许是各地市场里的隐藏版美食,但好的题材不可能用将就的成本,要求制作单位做出好节目。台湾不缺钱,缺的是花钱的智能,我们愿意花点钱,还是存起来,或者发给老百姓更多的消费券呢?
2023/1/4
新闻很多是假的,小说、连续剧才是真的!
大家都在谈PR的时候,新闻作业深受企业运作的干扰,组织化的网军、自媒体,改变了媒体的生态,各种似是而非,被人工智能调校过的新闻,或者来自民主国家与极权政府的内容、属性也有很大的差异。人文素养成为分辨是非的基础,但我们怎能期待社会上每个人都能格物致知,明辨是非呢?新闻很多是假的,刻意操作的,传统上我们基于新闻自由的原则不能干涉,但我深信长期经营品牌、品质的媒体,终究有一天会成为独立于网络平台之外的强大力量。欧美顶尖的媒体机构已经能以全球市场为基础,布局长期收费的机制,但中小型的国家该如何因应呢?一旦媒体市场被网络平台控制,缺衣少粮的媒体还能存活吗?愿意以媒体为志业的年轻人,还有机会挑战第四权的制高点,成为影响社会的关键力量吗?一旦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麽没有自主能力的媒体,将会是另一个国安问题。我曾经读过一本小说,场景描述的是1920年代的湖南乡下,民不聊生的社会底层群众,组织了一个攻打县城的队伍。从人数规模、使用的武器、官方应对的方案,可以想像100年前的国内是如何不堪,这只是民众在面对旱涝时,为了求生存而不择手段的场景,让我想到官逼民反的现实。《花园口》这本小说与《1942》这部电影,描述的都是河南人在中日战争时的困境。《花园口》讲述日军侵华时,国军部队为了延缓日军抢攻武汉(国内工业中心)的时机,决定在郑州附近的花园口炸堤,让黄河水成为阻挠日军机械化部队进袭的时机。这个举措确实有效,但却是上百万河南百姓用性命换来的。在《1942》电影中,老牌演员陈宝国饰演的地主,好不容易用独轮车推着积攒的粮食要到陕西避难,但一路上他与觊觎粮食的饥民如何尔虞我诈,也成为那个时代最真实的记忆。我还记得有一幕是为了抢粮食,有人被倒栽葱送进了热锅里。人如蝼蚁是战争中常见的影像,我们想尽办法希望用各种规范规避战争,但显然成效时好时坏!最近国内还有部《县委大院》的连续剧正在热播中,我没有追剧的习惯,但这部连续剧前几集,描述国内基层政府如何面对动迁、地方政府如何开会、书记与县长的相对地位等都有明确的影像,所以我说这些都是真的。至于共产党的地方领导们如何领导群众,《县委大院》里的故事真真假假,在国内,共产党说了算,那就请大家各自评论吧!
20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