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2022台湾电子业上市柜企业 总营收达9,530亿美元
台湾电子业稍具规模的公司都已经是上市、上柜企业,在企业发表暂订年度财务指标时,已经可以掌握产业的成长动能,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连动关系、中长期展望。DIGITIMES汇整ICT量产组装、半导体、光电、电子代理、零组件等几大产业的数据,让大家掌握电子产业的全貌,并前瞻2023年产业趋势。尽管2022年下半电子业景气逆转,「清不完的库存,看不见的明天」成为业界相互取暖的笑话,加上台币贬值,以美元计算的台湾电子业上市柜企业总营收从2021年9,390亿美元,仅仅小幅成长到9,530亿美元,几乎是平盘的状态。受疫情影响而中断的供应链、车用芯片短缺,以及因应分散型生产体系的需求,供应链移转到东协、南亚这些国家的过程,都会形成企业的隐形成本与生产时间的递延。台湾949家上市柜电子业者的营收能维持平盘,已经是难能可贵,而平均每家10亿美元的营收也十分惊人。如果再对照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第4季的获利暴跌、日本还在整合战力的过程,邻近国家的困境,更对照出台湾在高风险的压力下,仍然展示强韧竞争力的可贵。对照韩国贸易结构,可以发现台湾还有519亿美元顺差时,韩国已经出现472亿美元的逆差,如果扣除半导体的贸易盈余的话,韩国更达1,02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台湾与韩国都高度仰赖半导体,但台湾拥有更均匀的产业结构,这是韩国羡慕,但却难以复制的现实。一旦台海生波,台湾当然受害,但韩国也难独善其身,少了台商的份额,三星、SK海力士(SK Hynix)还能获利吗?所以,稳定的台海情势是韩国、日本安全的基础,更是全球经济、供应链的定锚。在各大产业中,半导体业以1,750亿美元的规模,成长15%的力道最受到瞩目,但营收规模最大的仍是电脑周边与ICT产品量产制造业。富士康、和硕加上电子五哥为主的EMS制造大厂,一直都是台湾的中流砥柱,将近5,000亿美元的营收,也是台湾挺立不摇的关键。以全球前30大EMS制造厂的营收估算,超过7成来自台商的贡献,而5,000亿美元的背后是将近4,000亿美元的零件、半导体采购需求,当然也成了台湾IC设计业、零件代理业在全球供应链上占有核心地位的关键。2022年是台积电税后净利超过1万亿元(341亿美元)的里程碑,对比台积电759亿美元的年营收,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不仅台积电获利创新高,联发科、联电也有1,000亿元以上的税后净利,台湾半导体业「内外皆美」,护国群山当之无愧。但台湾电子业也不是毫无隐忧,过去以NB、手机需求为主的零件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在低毛利的架构下,以快速周转的速度创造足够的营收与获利。但未来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走向多元产品、应用驱动的新时代,未来购买自驾车的买主是驾驶人或是乘客,当买主不再以汽车性能、加速奔驰的快感做为购车指南时,如何理解智能座舱的价值,以及在软硬件整合的过程中,掌握接合处的痛点呢?
2023/2/3
景气谷底时,三星会不会改弦更张?
2022年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营收是302.2万亿韩元(约2,457亿美元,汇率1,230:1美元),比2021年的279.6万亿韩元(约2,274亿美元)成长8%,这是三星营收的历史新高,但这些数据背后却充满隐忧。2022年第4季,三星开始面对严厉的考验,第4季的获利4.3万亿韩元(约35亿美元),比2021年的最后一季下跌69%。营收70.5万亿韩元(约573亿美元)也下跌8%,这也是2014年以来最糟的纪录,而这个颓势尚未结束,2023年的第1季,韩国媒体预告可能会有更糟的结果出现。三星说明经营面疲软的原因,是全球经济景气走低,以及PC与手机市场饱和等因素。是的,我们知道NB在2021年达到2.47亿台之后,在2022年已经回到1.9亿台,短期内需求不会暴增。而手机市场正在等待国内的商机,国内年轻人何时回来买手机,以及在中美贸易大战之后,国内的手机品牌还能在全球的新兴市场上呼风唤雨吗?这些都是影响三星手机与关键零件布局的因素,但这些也都是表面文章,只要最资浅的记者就写得出相关的新闻内容。产业关切的是,三星半导体部门还会维持高档的资本支出吗?三星的手机营运策略会调整吗?是的,中低端手机比重增加,是为了因应市场走软的现实,但这会影响先前的关键零件发展进度吗?2000年前后重押国内的三星,早就从2010年就开始分散布局,积极经营区域市场。如今三星不仅是越南与印度手机市场的第一品牌,更是最主要的手机出口大厂,但我相信销售主力不是高端机种,跟台湾采购的零件比重也可能持续增加,也将影响半导体等相关零件的销售与获利。以三星为首的韩国电子业,崇尚高额投资,以技术、产能、品牌力,同步在三星的招牌下展现肌肉。过去20、30年,三星的确绩效卓着,但面对多元、缓和成长的市场新局,三星还可以一成不变地经营全球市场吗?他们如何改弦更张,才是各国产业界应该关注的议题。我认为过去三星在手机、平板、电视机等终端产品与Android平台上「抢头香」,掩藏的战略就是带动之前高额投资的前端技术商机,例如DDR5存储器、AMOLED面板、折叠屏手机等。但在市场景气趋缓的情况下,这一次三星不见得会采取2008年金融海啸时「危机入市」的做法,我相信三星的策略会比以往保守,也就是这次的不景气,可能会延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三星从来都不是家墨守成规的公司,频繁变动的高层意味着创新、竞争与绩效导向的管理文化。我们能理解的三星战略,是现在的三星看长,还是看短?看短,就是注意高速周转的存储器、OLED商机;看长,就要注意三星在汽车上的布局,及卫星通讯上的努力。几年前,三星与NASA合作卫星通讯技术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什麽人养什麽鸟,三星不是区域性的小厂,是一家年营收2,457亿美元的公司,他们想要的是世界级的竞争地位。美中不足的是软件标准、元宇宙、车联网的规格定义都掌握在西方大厂的手中,三星要突破,那是抢人家的家当,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2023/2/2
韩国进出口统计显现的地缘政治风险
根据韩国进出口统计显示,韩国2022年进出口总额是1万亿4,152亿美元,其中进口7,312亿美元,出口6,840亿美元,高达472亿美元的逆差,这对外债高达6,390亿美元(2022/10)的韩国而言,绝对是个沈重的负担。韩国的逆差来自进口原物料的上涨,而顺差则是ICT产业的贡献,其中半导体更是扮演关键性角色。韩国ICT产业的顺差是808亿美元,光是半导体顺差也有557亿美元,如果韩国没有电子产业,或者没有半导体业,韩国还能维系经济的成长动能吗?韩国半导体到底卖给谁?韩国半导体有60%卖到国内,但是卖给国内公司,还是在国内的台商呢?一旦台海生波,韩国怎麽买卖半导体或电子产品呢?另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该公司营收早已超过2,000亿美元,哪些产品三星会生产,哪些会基于事业结构、获利重要性、毛利而放弃呢?三星与台厂间的竞争关系,将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驱动新的连动关系。韩国前十大IC设计公司的营业额,不到全球IC设计产业产值的2%,更多的驱动IC、电源IC,甚至应用处理器都会来自台湾,而我相信更多的产业电脑、网通设备,乃至服务器、NB,都可能会仰赖台商生产。对韩国而言,在台厂与红色供应链中,取得适当的平衡也是战略布局的一环。当我们大谈「苹概股」的时候,「星空联盟」悄然成为业界新的架构。这件事台湾的媒体不会这样看,韩国的媒体、社会也缺乏足够的认知,台商惦惦吃三碗公,却都闭嘴不谈。对全世界的买主而言,台商是「无害」的夥伴,就算三星也不例外。不久之前,BMWCEO访问韩国,重头戏就是与三星的对谈,这是三星在电动车的出师表吗?三星已经放弃LCD面板,还会执着于传统、标准的存储器吗?车载显示器究竟会以传统的LCD,还是AMOLED、Mini LED、Micro LED为主流,如果大家知道三星也重押台湾的錼创,那麽该如何理解三星与台湾的关系呢?产业经营数据的背后,也看得到彼此之间的竞合关系,台韩如果坚持留在民主阵营,那麽尽管台韩同床异梦,也会出现同舟共济,「竞合并存」不会只出现在商业行为,国际关系在未来十年的过渡期中,将会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
2023/2/1
新年新希望:祝福老狗变出新把戏!
未来三年,将是考验台湾能否在时代变革中存活的关键,G2大战、通膨威胁、饱和的PC与手机市场、崛起的电动车商机、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变革等,都是台湾产经环境的重大挑战。但台湾发展新时代的电子业已经将近半世纪了,在这个行业,无论是政府或产业界,我们都是条老狗,能变出新花样吗?即将走马上任的行政院长陈建仁强调,台湾社会需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韧性」,我非常赞成,但全球虎视眈眈,没有创意,韧性从何而来呢?技术性的问题找专家会诊,不难解决,但结构性的问题、落实的方法就不可能闭门造车。如果缺电、缺水、缺人、缺土地,政府的回应方式一如既往,那麽能有多少期待呢?单从「产经议题」来看,一方面需要创造内部需求的价值,二方面又要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走低的压力,政府对这样的事情有足够的理解吗?以电子业为例,2024年中以前能够复苏,都算是运气不错了。但另一个角度是多元需求增加,无论是已开发国家或是有意发展汽车、电子的新兴国家,都会将台湾厂商视为潜在的战略夥伴,台湾产官能提出好的说帖吗?当台积电在亚利桑那举办装机仪式时,我们的政府官员是主人,还是来宾呢?一旦主客异位,也提不出政府的角色时,旁观的政府官员就很难得到尊敬了!政府得提出可以说服产业界的方案,否则企业界一定躲着政府,大家相敬如宾,怎会有「韧性」呢?产业界举办活动,经常会请政府官员来致词,大家期待官员讲话的目的是希望听到施政的创意,官员也得善用这些机会跟大家沟通。如果都是主办单位准备讲稿,请政府官员致词不就本末倒置了吗?台湾不是国内,国内政府最厉害的招数就是「给你一个政策」,因此请官员讲话是有道理的,如果只是行礼如仪,那意义就不大了!2022年,台积电的获利超过1万亿元台币,联电也有1,000亿元的成绩,一年获利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比比皆是,大家都不是小朋友了,政府提出的方案要有格局、想像力、前瞻性。从施政角度来看,没有百亿元效益的政策,都不该是大家期待中央政府说明的重点政策,别让中央政府扮演地方政府的角色,舆论、产业界的错误期待,也是大家虚掷光阴、错置资源的源头。政府的钱不是用来补贴产业的,是用来创造环境、做为激励产业发展之用的;政府资源如果一如既往地只能透过财团法人、公协会,那麽也能期待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吗?半导体业大前辈胡定华过世前不久,我向他请教如何在困境中做出关键决策。他说:「我们这个行业是往前看的」,我深以然。未来三年,台湾必然艰困,政府准备好了,还是换汤不换药呢?
2023/1/31
吴静吉教授的一堂课
占着同台为清华大学担任讲师的优势,我讲完课之后赖着不走,继续听吴静吉老师讲「创造力是性感的」这堂课。由于是在宜兰异地教学,身为宜兰人的吴静吉教授在讲课时也问大家:「什麽样的元素,让您觉得宜兰是性感的」。「创造力」是未来领导人最重要的能力,而创造力的性感,更增添了很多的生活情趣,但我们如何定义创造力呢?能利用不同元素混搭出新产品的都是「创造力」,这也是激发创意的源头。老师先以《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开头,利用文明社会与原始部落的差异,再以可口可乐的瓶子当引子,编剧创造出很大的想像空间与乐趣,这就是创意、创造力。贾柏斯将学习舞蹈的经验演化到鼠标的应用,也是很好的例子,而智能与金钱之间的对比,落差、对比都是最好的创意来源。平庸无奇的男人、女人也可以让人觉得性感吗?毕卡索就是!人在面对危机时,创意特别有用、特别性感。人生有八个不同的阶段,面对困难的情境与心态都不同。就像爬楼梯一样,您可能会摔下来、重来,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但每一次跌跤都可以带来更大的韧性,一旦您发挥创意时,结果可能就大不同。吴静吉以两个重要的女干部吵到老板面前,老板不胜其烦地说:「好,别吵了,丑一点的先说」,这是女人的「死穴」,这件事就这样平息下来,老板用创意的语言化解危机。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美学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每个人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不必坚持赞美只有一个角度,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宜兰什麽样的性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吴静吉问大家,如果以宜兰经验为例呢?整体而言,宜兰最性感的人事时地物是什麽?有人说是美食,我想到龟山岛,看到龟山岛,家就到了!他说,宜兰在ESG的概念提出来之前,已经开始朝着ESG的概念前进了。1981年担任县长的陈定南提出「好山好水好人文」,进行宜兰人创造力与心态的实验。1987年陈定南与台塑王永庆在电视上辩论五轻该不该落脚宜兰,显然陈定南不仅赢得辩论,甚至以小虾米对抗大鲸鱼的架势,挑战了台湾大企业予取予求的传统地位。之后冬山河亲水节、国际龙舟比赛、绿色博览会都是经典,这些工作都是宜兰人或公务员受到感召之后自动自发的创意。个人、一个小团队的创意并不难,但要40多万宜兰人(或者加上旅外的宜兰人)同心一气地为家乡贡献,这就不容易了。我曾跟陈定南说:「风行草偃,何其不易!」,我们都愿意跟随您奉献家乡。只是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往来台北、宜兰之间更为便捷,台北人称宜兰为后花园,但吴静吉期许大家的是自成一格的「桃花源」。TEAM,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这是吴静吉老师的期许! 
2023/1/19
越南应更值得被重视
不久之前,我接受蓝涛集团总裁黄齐元的邀请,在台湾半导体产业联盟的活动中介绍DIGITIMES对台越合作的看法。根据DIGITIMES调查,台湾NB制造业转移生产基地,越南是首选,估计会有15~20%的比重落脚在越南。对台湾的运筹服务业、零件代理业,甚至IC设计业而言,都是机会与挑战。过去零件代理业都以香港为运筹中心,未来桃园机场将更加重要。NB落脚北越河内附近,产业电脑与网通设备会以市场更大的胡志明市为中心吗?其实台湾对越南这个邻国十分陌生,台湾人想到越南,都是「降低成本」,至今为止,没听说过台商找越南做软件代工,现在台商对越南的投资成长,也可能带来机会。上周做软件代工的越南FPT来访,COVID-19之前,我曾受邀到河内参与亚洲智能城市论坛,与创始人Dr. Binh见面时知道FPT营收大约20亿美元,以软件代工见长的越南公司,以印度的Infosys、Tata为师,将成为越南发展ICT产业的旗舰企业。负责台湾业务的总经理谈到,FPT在日本就有2,000名员工,其中90%是越南人,这在老龄化、少子化的日本是有价值的。FPT也与乐金集团有些代工合作计划,每个计划都是50人起跳。由于过去都是欧美客户训练的运作机制,价格差距并不明显,这两年日韩市场的营收成长超过30%,就是台湾市场难以突破,我想是「观念」的问题。FPT已经决定进军半导体业,台湾也是锁定的合作目标,台商会有兴趣吗?进口替代对组装电子产品的国家言之成理,但轻薄短小的半导体对原厂而言,关键不是运输,而是当地国家的基础建设、人力条件,否则台湾哪有条件发展尖端的半导体产业呢?台湾人对越南缺乏一定的了解,能讲越南话的台湾人更是少之又少。据说广东话与越南语比较接近,与闽南语在发音上有一定的不同,难度不低,而平日以普通话沟通的台湾人,恐怕难度就更高了。生产基地的移动是一种外观上的改变(Change),多数台湾人心态上并没有太大的转变(Transition),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大家领略了多少?
2023/1/18
车用显示器的商机
传统LCD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又受制于国内面板厂的扩张压力,台厂积极往车用商机布局,根据DIGITIMES Research调查,2022年全球车用面板的总量已达1.89亿片,需求仍会稳定成长。但厂商所见略同,没有人想啃硬骨头,那麽如何在车用商机中找到立足点,甚至布建健康的产业生态系,避免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呢?根据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杨仁杰报告,车用面板大致区分为中控台、仪表板、后照镜、抬头显示器与(HUD)其他五大类。中控台几乎应用在每一辆汽车上,2022年因为欧洲车厂出货不顺,全球出货量从2021年的9,680万片,略减为9,530万片。中高端汽车都几乎以面板取代传统的仪表板,因此2022全年也有6,570万片。这两个车用面板的主力市场,比较需要关注的是新的面板解决方案,例如仪表板、中控板是否会三合一,整合成为一片大尺寸的面板,亲民车款的主流需求是否会从7寸面板扩大到9寸规格,而Micro LED面板何时开始量产,并逐渐替代传统的LCD面板呢?日厂丰田(Toyota)与日产(Nissan)的主流车种,都将中控面板升级到9寸,仪表板也会逐步电子化。但更劲爆的是各种规格在车厂走出传统供应链,供应商推荐的新规格不断出现,以3片12.3寸面板并列在前座,甚至30.4寸的长型仪表板,搭配副驾驶座22寸仪表板的解决方案也被推上台面。2022年HUD仅有650万片的商机,但预期2023年将会有显着的成长,全球市场将扩张到929万片,从2022~2027年间的年均成长率可达17.5%。在诸多车厂中,大众汽车(Volkswagen)已经在2020年推出AR HUD概念车,亮度虽然不如DLP的技术,但虚像距离、视野都获得明显的改善。LCD面板成为HUD的选项,也有助于台湾面板厂扩张新商机。至于后照镜面板的需求,目前仍以大型车辆为主,一年仅有260万片的商机,DIGITIMES估计,在Level 3全面普及之前,后照镜仍不会被取代。整体而言,中控面板的全球需求将在2023年突破1亿片,其中9寸以上的面板渗透率将过半。至于仪表板面板的需求,将在智能式座舱普及后慢慢走进大尺寸的时代。至于HUD与后照镜的面板需求,目前仍属于缓慢成长的利基型需求。到2027年为止,TFT LCD面板仍是主流面板,AMOLED与Micro LED虽然慢慢看到商机,但数量有限,台厂应关注如何在传统面板上,附加新的价值,系统整合的能力将会是下一个重要的挑战。展望未来,国内面板厂商在车用商机上紧守国内市场,而在国内从清零到大解封的过程中,国际知名车厂陆续调整汽车供应链过于仰赖国内的结构,台厂在新的时代会有新的商机,如何挑战高端商机是一大课题,只是台湾在AMOLED等新技术上过于保守,专攻、深化LCD面板商机之外,并无太多的选择。
2023/1/16
平板电脑撞墙,OLED渗透率不如预期
2022年平板电脑使用OLED面板的比重是6.2%,2023年比例会增加,还是减少呢?DIGITIMES Research研究员许纯嘉简报告知,2023年的比重将会略降为5.2%,而使用传统LCD面板的比重将是94.5%。这是市场需求导致,还是供应链的影响呢?根据DIGITIMES Research调查,全球平板电脑的销售量,从2020年的1.54亿台,减少到2021年的1.4亿台,以及2022年、2023年的1.37亿台。市场需求平缓,导致厂商在控制成本上更为谨慎,当高单价商品不易突破时,降低成本反倒成为关键性的考量。所以新技术投资如何最佳化,是经营者最大的挑战,台湾并未真正投资OLED面板,走的是系统加值的路线,在车用商机浮现时,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还记得半导体业的前辈杨丁元曾说,太早的创新会是种惩罚!其次,在平板电脑的品牌商中,除苹果(Apple)之外,其余的主力大厂集中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华为、联想。为了拉抬平板买气、创造附加价值,苹果从2021年起试着带动Mini LED产品商业化,最显着案例导入是12.9寸的平板电脑(iPad Pro)与MacBook Pro。台湾显示驱动IC(DDI)设计业者也积极投入,并已陆续于2022年量产各种方案,希望能把MBLU(Mini LED backlight module)效能更加提升,让Mini LED在IT产品(包含Tablet/NB/Monitor)的渗透率大幅提高。2022年三星、联想、华为都尝试提高OLED面板的比重,其中三星平板OLED面板比重是20.5%,华为是15.7%,而联想则是11.1%,显示品牌上并不迷信新规格、新产品的效益,这在IT终端产品中,是极少数的例子。表面上,品牌业者并非台商大厂,但背后零件供应链都是台商的生产体系。长期而言,如果OLED渗透率提高, 表示背光模块需求降低,供应链相关厂商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Mini LED的商转/落地与渗透率,甚至不久的将来,Micro LED的商转都会是平板供应链关心的话题。
2023/1/13
多元的应用,无限的商机
2007年iPhone出现以前,个人电脑是创造数据的主力,之后的智能手机将市场延伸到庶民百姓,而现在大家想像的是电动车与车联网可能带来的商机,这将会是第三台的移动电脑。那麽驱动第四台移动电脑的关键应用从何而来?有人告诉我「卫星通信」会是10年、20年后的关键力量,那时6G无所不在,山巅水涯也不是障碍,无线基站不再是唯一的依赖,那麽由半导体驱动的新商机,应用到高频、高功率的技术需求,无论是应用面或产业面,既是商机也是危机。此外,我们必须用「时程」的观念来因应产业的变迁,长期而言,氮化镓(GaN)必然影响卫星通信与手机的应用。未来5年内,GaN元件运用仍以基站与军事用途为主,中低轨道卫星应用则在5~10年内慢慢看到雏形。台湾就算无法参与基本规格的订定,但这些未来商机,可能出现高度差异化的应用结构,台商从晶圆制造、IC设计,到终端设备的生产制造都有尚待发掘的商机。从大趋势看,无论电动车、人工智能或轨道卫星等新兴领域,国内知道这是国家生存的命脉,必然会善用各种资源,不计成本地打通任督二脉。加上国内市场的多元结构,地方政府「嚐鲜」的习性,都有助于新兴科技在国内落脚生根。以电动车为例,国内电动车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有一半的比重,与国内领先推动电动车产业息息相关,而国内市场中,除与物联网产业连结的商机之外,又推演出城市用的低端电动车与长程、国际规格的电动车。各种价位区间,甚至连结到电动巴士的产业链,让全球仰赖国内供应链的同时,也有很多疑虑。新商机形成的模式可以出现在电动车,当然也会出现在轨道卫星、元宇宙、区块链、虚拟货币等各种新兴领域。特别是国内具有优势的维稳、监控、网安领域,国内在国家政策与战略指导之下领先全球,我也一点都不意外。对台湾厂商而言,正面思考的人认为商机无所不在;负面思考的人,认为红色供应链崛起,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在美国高喊重新掌握供应链时,制衡国内的力量也给了台厂转圜空间,商机与危机,存乎一心而已。
2023/1/12
新闻方针,谁说了算?
媒体如何订定新闻方针,有争议的新闻到底谁说了算?传统的新闻教育告诉记者要有正义感,要充分发挥监督社会的第四权,至于报社管理团队如何订定编辑与新闻方针,似乎不曾听过,甚至感受到经营管理阶层可能更在意「政治风向」与「网络流量」。在具争议的新闻方针下,加上网络平台、自媒体的干扰,生存已经是媒体老板在新闻取材与编辑方针背后说不出口的难题。类似电子时报这种产经媒体,只要坚持专业,就可以在政治风向上可以相对容易因应。至于网络流量,由于电子时报属于封闭、收费型网站,网络流量固然重要,但不必譁众取宠,有时流量不高的专业新闻,反倒在数据库查询时有更高的价值。例如,低轨道卫星、车用半导体的技术规格与市场趋势分析,对现在多数的读者而言价值不高,但对于企划、管理人员掌握未来趋势,却可能是重点工作。除此之外,针对国内外大企业,我们有无喜恶,或者应该给记者一个适当的指引。年底之前,我召集了报社内的记者,重申电子时报的新闻方针,也对新闻取材的优先顺位有一定的承诺。不涉入股市,是电子时报最重要的新闻方针之一,我认为股市新闻容易有争议,加上股市新闻多数只有一天,甚至因为网络而寿命更短。电子时报以数据库取胜,股市新闻非我们所长,与其可有可无,不如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这也是电子时报拥有庞大研究团队的源头。有了严谨判读的数据支撑,新闻的速度与深度在电子时报深化交融,成为这几年快速成长,并与其他媒体不同之处。展望2023年,我们还会持续投资,并且深信分散型生产体系,以及电动车、物联网都将给产业带来新的面貌,专业信息的需求,不会在景气走跌时就停滞不动。针对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是友,还是敌?我们是专业媒体,公平对待是原则;吵得不可开交的半导体「去台化」,我以专业的角度说这是假议题,相信半导体业界会在地缘政治的多重考量下做出适当回应,我们是提供数据的「刑警」,不是判定是非的「法官」。至于富士康的「MIH」,祝福富士康善用台湾的生产优势,取得更好的制高点,富士康在全世界的成功,将会是台湾其他制造厂的参考范例。台湾ICT产业的新布局、战略能否产生实效,有很多的变量,我们不断地追踪、提供差异化的数据,善尽新媒体的职责。专业的新闻细节,记者说了算,因为他们在第一线,必须尊重记者的判断。但经营原则应由经营团队负责,我们公平对待每一家公司、正面思考产业的价值,不打空包弹,不无病呻吟,不会光写赞美企业的故事,不滥发奖牌,不做难以量化分析的调查。现在很多专访除了受访者自嗨之外,已经没人相信了,这是媒体的黑暗时代,我们也不该在土石流上,倒进更多的垃圾!
20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