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ongoDB
ADI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接到一个高中同学的电话,这位同学是京都大学的博士,他问我:「对工业区的土地有没兴趣」,我明快地说没有。他很惊讶,以我的人脉卖工业区土地应该不难,为何一口就放弃了?我还有另一个同班同学,他是鬼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最近见面时,问我为何不学罗胖子,张口开课,一定可以财源滚滚,我的答案也是「No」!他们都说,你把财富往外推,难怪住不进信义计划区!其实我很明白,自己做的是专业信息服务业,专注的是B2B商机,如果大家知道DIGITIMES每月得保留2,000万元以上的员工薪资奖金,可以推估公司如果靠我一个人赚钱,一个月如何做到5,000万以上的生意呢?买卖信息是个非常专业的工作,必须有明确的定位、适当的定价,而安定的灵魂更是不可或缺,如果心浮气躁,注意眼前的「蝇头小利」,那只能做小生意,做不了大买卖!DIGITIMES有1,000多家会员,会员年费从5万~200多万元不等,如果能有个机制,让每家会员愿意多付出1万元,就可以多收入1,000万~2,000万元的收入。国内的罗胖子很厉害,但他是以国内14亿人口当基础,台湾没这个人口条件,但有一点却是国内跟不上的。台湾现在超过800家上市柜电子公司,2022年营收大约在1万亿美元左右,加上在台湾大规模运作的金融业与外商公司,只要专注提供专业服务,从他们营收中争取到10万分之1,就可以养活所有的员工。我跟老同学说,我要靠系统、机器赚钱,不是靠我自己当英雄赚钱。其次,电子业的知识体系与需求也已经有相当大的改变。过去的知识需求可以透过「线性」、「量化」的信息来满足,所以我们提供数据库查询方法,或者将电动车供应链、苹果供应链汇整成一套体系,节省使用者的时间,就可以争取到很多家的客户。但现在大家更需要的信息是「矩阵型」的需求,提供专业服务的人更少了,从追踪跨国的OEM订单,到东协、南亚的投资商机,能将所有信息串连起来,至少在人工智能真正商业化之前,我们的数据库会更值钱,又何必眷顾知识的「零售」商机呢?至于罗胖子,我祝福他。我常说:「职业选手,不在业余的球场打球」,对我而言,罗胖子是业余的场子,而汇整专业知识的高手并不多,现在是卖方市场,不是买方市场,我有机会专注特定客户,针对他们的「职业」需求,提供专业服务。真正专业或上百亿营收的电子公司,您认为他们愿意花多少代价,向哪种人徵询专业意见?如果我天天玩股票、搞房地产,您会认为我有这个专业能力、时间服务大家吗?我过去37年累积的专业经验,不就成了泡沫吗?什麽人养什麽鸟,我知道,我跟罗胖子养的鸟,铁定不同!
2022/12/26
跨媒体的合作商机
近年来DIGITIMES(电子时报)专业能力与特殊的市场定位,渐渐受到大家肯定与注意,来洽谈合作的国内外机构愈来愈多。大的信息机构有人买报告、也有人想买下整套授权,我们还在摸索相对关系,但事业范围早已超越传统媒体的想像。某家电视台传来一个谈「国际财经」的节目内容,希望我批评指教,并谈谈可能的合作方案。来函的是基层员工,我该回话吗?有家「大媒体」的总经理来访说,他们正在扩张培训课程,但对于科技社群的掌握力、专业能力不足,希望与DIGITIMES合作,共创新局。我问他,您对DIGITIMES有多少了解?营收、获利与事业的经营模式都不知道,怎可登门洽谈合作商机。我从他口里,只听得到「短期商机」的试探,完全没有长远的想法,这样能合作吗?这样该登门找社长谈合作吗?还有一家老牌电视台的新闻主管来电,正要开一个英语频道,现在半导体很红,正好美国有本半导体的新书即将在台上市,想邀黄社长上节目,未来也可以谈谈每月来一、两次的合作方案。我心里想,我出版《矽岛的危与机》时,也不曾见到他们邀我上节目,矽岛这本书截稿时间是裴洛西来台的9月2日,美国的书籍在经过翻译、编辑等流程,截稿时间一定比我早。其次,我研究半导体30多年,台湾环境又好,与半导体业的资深前辈时有往来,掌握的信息不会比美国人差,否则史丹佛大学也不会邀请我参加论坛,2月也不会有印度政府来邀我去印度讲课。这些案例在台湾媒体眼中并不值钱,还觉得邀我去帮美国作者抬轿是个合理的邀请吗?最后我说,我们已经有6.2万名海外的英文版读者,DIGITIMES的英文网站已经20年以上了,传统电视台不具备专业经营科技,甚至以半导体业为核心的内容与网站。相较于传统媒体的邀请,一个多月前《天下杂志》总编辑陈一姗问我,是否可能两家媒体合作,他们给我充裕的版面,请我针对2023年的产业大势撰写一个专题。我做了,没有任何条件,天下经营40年,无论品质、专业与社会形象都是翘楚,写这篇专题,也是表达我对殷创始人与天下杂志所有员工的敬意。一样是媒体,对话的内容、认知的差异如天壤之别,在媒体的黑暗时代,什麽样的营运模式才会是一个阶段财经媒体的经营主流呢,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2022/12/23
创业家总有不安分的灵魂
我认识一位1980年出生的电竞选手,他叫Santiago(黄智仁),家人在1970年代移民阿根廷, 他也出生于阿根廷。但家人认为他应该回台湾接受基础教育,他在6岁时回到台湾,接受10年的基础教育后回到阿根廷。18岁生日时,叔叔给他1万美元当成成年礼,要他拿1万美元去做生意。Santiago在阿根廷开了好几家网咖,并让自己成为杰出的电竞选手,多次代表智利参加国际比赛。但在23岁那一年,他以智利国家队的身份参赛时,在电竞选手中已属高龄,比赛时总教练突然撤换他,将比赛交给18岁的队友,这时他知道选手生涯已到了终点,决定转换跑道开启第二人生。做为一个电竞选手,Santiago非常明白鼠标、屏幕、键盘的细节。比如说机械式的键盘反应更快,鼠标的左右键与电竞高手的手指宽幅之间有何关系,更关键的是,电竞领域对于技术、设备的高度要求,很可能是元宇宙等下一代市场的先期应用。掌握3D Internet与云端应用之间的关系等,都可以从电竞的应用中找到切入口。从电竞的顶尖赛事退下来之后,Santiago留在台湾,从采购电竞设备开始,逐步召集电竞高手参与比赛,目的是希望建构一个电竞产业的生态系。电竞设备多数来自台湾,行家都知道每一年冬季,总有几万人千里迢迢地飞到瑞典耶夫勒参与一场国际赛事,这场盛事的赞助商大多是台湾硬件制造商。瑞典是个只有千万人的小国,但该国有600多家电竞软件开发商,从业员工接近7,000人,全球至少有10亿人玩过瑞典的电竞软件。这场由Ubisoft主办的赛事,参赛者必须从北美联赛、欧洲联赛、亚太联赛等区域赛事逐级挑战,才能参加最后的决赛。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主导赛局的不是参赛选手、设备供应商,而是设计游戏规则,让大家共同参与的人。Santiago最想做的事,就是结合台湾制造厂,共建另外一套游戏规则或生态系。他的努力已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同,并且募集超过1.6亿元的资金。行行出状元,这个电竞玩家不仅是从技术上参与比赛,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专业理解这个产业的生态系,甚至结合台湾产业,重新订定更符合台湾实际状态的游戏规则。我与Santiago看似产业完全不同,但其实背后的精神、过程十分类似。我是资深产业分析师,知道怎麽做才能让大家剑及履及的参与「知识有价」的游戏规则。《孙子兵法》有云:「形之,敌必从之」,不只是霸权国家设计游戏规则让大家景仰或盲从,用在产业经营策略上,不也如此吗?
2022/12/22
陈孟凯谈壮时代三高:高所得、高寿命、高智能
台大电机毕业,美国名校电机博士,做过很多半导体计划的陈孟凯,在1998年之后决定改变人生,回到台湾推广安全的食农文化。农产品从添加很多化合物,到最接近土地,没有任何添加物的有机农作,中间的价值差异非常明显,在获利的诱惑下,农产品已经非常接近标准化的工业产品了!农业的价值不仅在于GDP的价值概念,农业涵养土地,创造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人均所得已经3.5万美元的台湾,是要用金钱驱动社会的发展,还是社会理念来运用资本的价值。老龄化是大家共同的议题,只是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15%的老龄社会进入到20%的超老社会,总共花了11年,而台湾仅仅7年就会达标。陈孟凯口中的「壮时代」是年过50岁的台湾人统称,年过50岁的台湾人经历过困顿、创造了经济奇蹟,他们拥有高寿命、高智能、高资产「三高」。但如果以传统观念对待银发族,不再期待他们的社会价值,那就大错特错了。如何导引壮时代有意义地参与社会价值的创造,反倒是台湾老龄化社会应该省思的课题,让银发人口参与农业的意义,也不仅是采菊东篱下的生活乐趣而已。农业绝对是高风险的产业,除了难以预测的气候变迁之外,层层盘剥的销售代理,都让很多农民为了脱离困境、铤而走险。农业、化肥的滥用,让土地的品质骤降,现在台湾农业需要的不仅是年轻人下乡,更应该让富裕的老龄人口,有意义地参与农业建设。陈孟凯回到台中老家,在中清路结合几十家优质农业的经营者,透过内部交易经营「合朴农学市集」、「树合苑」,共同生产可以被消费者信赖的农产品。您会认为陈孟凯赶时髦、唱高调吗?参与过半导体、电子业,都明白经济规模、成本效益的问题,陈孟凯参与半导体业多年,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1981年台大电机毕业的这一班,工研院刘文雄院长是孟凯的同班同学,同学中不少人在台积电,有人留在台大、清华担任教职,但也有人放弃事业做了神父,跑到宜兰隐居研究世界史,还有一个人在电子时报担任总编辑(乌凌翔)。聪明早慧的孩子,出路多元,但金钱似乎不是共同的追求。让高寿命、高智能、高资产的壮时代有意义地参与社会进化与价值的创造,是老龄化社会维持动能的关键要素。 
2022/12/21
魏哲家到底说了什麽(2-2):产业竞合与区域分工
在魏哲家演讲时,玉山科技协会副理事长卢超群提到,几年前张忠谋带领台积电的重要干部到韩国参加全球半导体大会,张忠谋跟大家说,三星虽然是一只大猩猩,但只要找到要害,还是可以踩到他们的痛脚。我接着提问,这几年台积电的资本支出大概都维持营收的45%,三星晶圆代工的营收大约是台积电的30%,如果三星要以同样的规模与台积电竞争的话,就要投资营业额的150%,这样可行吗?我又问台积电资本支出占营收45%上下,2023年全球晶圆代工商机可能萎缩,台积电会调整资本支出的策略吗?张忠谋曾强调是「Learning Curve Believer」,意思是会在领先时保持投资的步调,让竞争者看不见车尾灯。但未来什麽样的情况之下,台积电会调整资本支出的策略?魏哲家说,台积电资本支出是以两年半做为一个周期,现在的投资是为了两年半以后的客户。真的吗?那为何台积电2022年的资本支出,会从原先规划的420亿美元,调降为360亿美元,我想关键在于短期订单萎缩时,资本支出也会跟着调降,只是魏哲家不会说因为哪些客观条件调降短期的资本支出。全球半导体需求仍然会持续增加,未来汽车只是在四个轮子上挂上超级电脑的移动载具而已,从人工智能到5G,商机无所不在。只是这个世界正从全球化走向区域化,我们期待更安全、更绿、更好的生态系。但这些期待也会带来更高的成本,在游戏规则改变的过程中,三星还是台积电的对手吗?我认为不是,反倒英特尔结合美国政府的政策,比较会对台湾的优势带来致命冲击。前进日本除满足大客户的需求外,如何争取到日本人才也是台积电很重要的考量。日本邀请台积电设厂时,曾与日本客户讨论整套技术移转的方案,但日方认为并无足够的人力条件满足台积电的要求,但可以在日本招聘人力。也许大家看到台积电派了500多人到美国亚利桑那州就职,但没看到日本有200多人在台中厂培训,他们将来都是日本新厂的核心干部,到时候也会整批打包送回日本,我认为台日关系也会有竞合关系,但应该是「合多于竞」。有些问题,魏哲家是「实问虚答」,但企业家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本就如此。一个动见观瞻的大企业家,牵涉的是企业与社会责任,公布企业策略需有一定的程序、顺位,媒体人要做的事情是在采访之前做足准备,从企业家演讲的内容中找到蛛丝马迹。在这次的演讲中,我比较明确地知道台积电对日本的投资战略,对美日合作的看法,以及区域分工上的主张。至于其他的说法,听听便可,我也没有太多的意见。
2022/12/20
魏哲家到底说了什麽(2-1):予岂好辩哉!
周末湿冷的早上,台积电总裁魏哲家接受玉山科技协会的邀请,以「半导体业的新挑战」为题,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魏哲家说他不喜欢演讲,但跟社会沟通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面对台大、政大、交大的三个校长,他说土地、电力问题我们得相信政府,但人才的问题有局限性,如何争取到最多的人才,将会是台积电最大的挑战。他希望大学给台积电更多的人才,在场的客户给他更多的订单。听课之前,得先知道魏哲家是个什麽样的人,他是耶鲁的电机博士,在意法半导体、德州仪器、特许半导体都待过,但以前一家公司不超过5年,台积电却一待就是25年,他当然看到了台积电的不同之处。他特别强调找工作要先选老板,他有一个很棒的老板,这是他留在台积电的原因,那麽我们来谈谈台积电在时代交替之后有哪些不同?我从张忠谋多次的演讲,以及私下的互动中,大致可以理解张忠谋是个大开大阖,对于企业核心价值、竞争力有很明确定位的老板,我想魏哲家也传承了这样的核心价值。对魏哲家而言,最大的挑战是在未来的大格局中,找出与张忠谋不同的经营策略,而「区域分工」可能是个不错的切入点!魏哲家说,未来全球社会最大的挑战将会是「信赖」的问题,过去半个世纪,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各类型的合作,其实背后都是相互的信赖。但在大国相互竞争的新局下,彼此间的信赖关系正在被侵蚀中,在区域分工的新潮流底下,每个国家因为害怕,都想建立自给自足的系统,而半导体更是大家争取的关键项目。Can it be real?  美梦能成真吗?几乎所有中大型国家都想建立自给自足的供应链,而供应链的核心就是半导体,那麽是不是每一个国家都适合发展半导体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我们知道台积电美国厂需要的硫酸都得从台湾进口,我们对于台湾半导体业的竞争力就更有信心了,但也唯有在转变的过程中,其他人才会有机会。「No shortcut」就是魏哲家给的答案,台积电要跟很多家业者共构才能建立半导体的生态系,也许日美联手希望在5年后能够量产2nm的技术,但从10nm开始到7nm、5nm、3nm的过程,到底怎麽进行呢。魏哲家不认为有哪个国家可以走出捷径,弯道超车可能得买保险,我也认为想在弯道超车,资源不足、策略偏离的情况下就更容易出现弯道翻车。但这个世界也是这样改变的,所有的创新可能来自意想不到的突破,这些意图不过是一种尝试,但没有尝试,就永远不会有机会。领先者不敢掉以轻心,追逐领先地位的竞争者,也要有勇气,这才是产业的常态。 
2022/12/19
从机器人产业观察「国内制造」
我常说国内的黄金十年是2008~2018年,2008年的北京奥运让国内人的自信爆表,而智能手机的出现,NB供应链的经济规模,让国内能以NB、手机产业的基础,建构红色供应链。但国内也必须面对人口红利衰退、生产自动化的问题,国内的改变,也可以从生产工厂引进机器人的进度,以及很多本土的机器人制造公司都在2014年以后崛起的趋势中看到端倪。据DIGITIMES研究员白心瀞所做的调查报告指出,2021年时,「制造业」每1万名制造业员工,对应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台数比重最高的是韩国,韩国每万人有1,000台机器人;台湾排名第八,每万人276台。而国内以322台排名第五,更可怕的是国内机器人总装置量是26.8万台,这个数字是全球总装机量的51.8%,而2021年装机量的成长率更达50.6%,其中有26.8%分布在电子业,18.9%分布在汽车业中,锂电池也有9.6%的装机量。这几年世界各国对于「红色供应链」有新的理解,闻泰、立讯、联宝、比亚迪等国内制造厂以承接世界级订单为目标,甚至相继接手台商在国内的生产基地,加上国内在锂电池等相关领域,甚至引领全球,红色供应链已经可以是最足以影响世界的生产体系。其次,国内本土的机器人产业以轻量型、低端机器人为主。疫情之后,国内当地的机器人产业,搭上产业复苏的商机,国内国产机器人在全球市占率已经高达31%,而全球前10名的机器人制造商却没有任何一家台湾公司。在机器人的关键零件中,伺服马达、减速器、控制器占了过半的成本比重,在垂直多关节机器人中,国内的埃斯顿、埃夫特、遨博都已经可以自制关键零件,甚至价格仅有德日品牌的七五折。国内机器人产业之所以异军突起,就是在2015~2019年间大量购倂欧洲厂商,例如工业机器人四大品牌之一的德国Kuka,现在是美的集团旗下企业。2020年之后,国内的购并活动受挫,但华人原本就是商业嗅觉非常灵敏的族群,除了技术不断的因为市场需求而精进,遨博等公司甚至针对客户需求量身定制,提供按摩+热敷的服务。千万别低估国内人的潜力,加上国内本土市场可以培养在地业者的商机,如今国内厂商在贸易大战的压力下,相互支持、取暖的行为,更会影响未来的生态系,只要国内学会了,就不能忽视他们的竞争力与存在的意义! 
2022/12/16
以虞待不虞者,胜!
在玉山科技协会年终的晚宴上,我与宏碁总经理施宣辉比邻而坐,施宣辉说DIGITIMES应该不受产业景气的影响吧?我说是的,关键不是市场景气,而是有没有能力理解产业趋势,布局三年以后的市场需求,提供企业需要的特定服务。前几天与AsiaYo的创始人郑万亿刚有个将近2小时的对谈,AsiaYo是一家跨国网络民宿预订平台。2019年COVID-19蔓延时,公司业绩暴跌90%以上,甚至原先预付的订购款项都得退款,公司几乎破产。我问AsiaYo是如何度过难关的。郑万亿刚说,财务透明,所有的员工都知道得节衣缩食,才可能度过难关,而平常累积的客户数据与信赖,让AsiaYo转型发展防疫旅馆与露营事业。现在国门逐渐开放,投资人也看好AsiaYo,募集资金已经有2,000万美元,浴火重生的企业更具韧性,我们也乐见AsiaYo在疫情之后可以展翅高飞。知识服务业的员工,价值来自于比客户更了解自家产品的特质,适时地提供策略性的建议。在《隐形冠军2.0》书中特别强调接近客户、提供顾问谘询服务是隐形冠军成功的关键,我深以为然。这些员工不会凭空而至,适当的历练、时间都是关键,没有三、五年的经验,在我们公司的服务体系中,很难成为关键的环节。现在先投资,才能「以虞,待不虞」。再以电子业需求为例,ICT产业供应链正从国内转移到东协南亚国家,企业除了需要掌握越南的生产基地之外,与东协南亚国家的合作,要跳脱传统的格局,或者有更广泛的知识。例如,越南的生产基地,初期只是广东供应链的延伸,因此集中在北越,但消费电子、网通设备、工业电脑等可能会往胡志明市的南越移动。前往印度时,不是只看劳动力便宜与否,还得研究车用电子与半导体的商机。如果知道印度的汽车市场一年有400万辆、两轮的摩托车有2,000万辆的商机,一旦印度汽车市场转移到电动车时,商机到底会有多大?此刻正是我们研究印度商机最好的时刻,但谁愿意先做这件事呢?零件上游原厂愿意帮下游的客户多做研究吗?只要台湾早点掌握信息,也就可以「以虞,待不虞」。未来两、三年,大家不要期待景气突然翻转,但对台积电、联电,甚至刚刚想投入半导体业的富士康而言,趁着景气低迷,各国提供补贴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也符合孙子兵法:「以虞,待不虞者,胜」的法则!
2022/12/15
国之重宝:谨小慎微,还是大开大阖?
台积电是护国神山,不仅在事业经营绩效上成为全球典范,在无形的人民自信、国际能见度上都让台湾露脸了,只是台积电一宣布后续的400亿美元投资计划,舆论界的正反意见都炸了锅。对政府而言,这个政策不可能两面讨好,但这也是展现政府政策走向与应对能力的机会。做好准备,勇敢地做出决定,不必害怕!延伸报导国科会将成立「审查小组」 确保「关键技术」根留台湾400亿美元到底意味着什麽?GDP的组成包括政府支出、贸易盈余、民间消费与投资,如果以台湾GDP总量约是8,000亿美元来估算,这笔投资金额大约是台湾GDP的5%,当然这不是一年之内要兑现的投资计划,大家更关注这是美国釜底抽薪,取回供应链的主导权,还是台湾半导体国际化的体现呢?明白张忠谋说:「全球化几乎已死」,我的理解是集中于国内大量生产的时代已经飘然远去,未来是区域市场与分散型生产体系的时代。在美国的投资是北美布局中的一环,针对欧洲、亚太,台湾的半导体业也得有一定的主张,政府政策也不是个案审查,而是通案的理解与协助企业布局新的全球化战略。两岸波涛汹涌,半导体到美国设厂这件事,我们有没有长远的国家战略,短期内有无正确的审核机制。此案的审查机制可能横跨几个部会,但真正的主力应该还是经济部底下的投审会、技术处、工业局等单位。问题是低端的局处机构,在进行专业审核时,就算有专业能力,如何与社会沟通恐怕也是个挑战。过去大家缺乏分层负责的观念,立委质询经常要求部长回覆,日积月累,很多局处长级官员总是以「一切荣耀都归于主」来回应到底谁在负责!其次,针对重大议题,政府会组织专家委员会,这些专家不能只是技术专家,还要考虑了解产业结构的专家、经济学家该扮演什麽角色?专家的意识形态会是关键吗?如果执政党要求「政治正确」,那也要跟社会沟通,保证参与审查的委员会跟美国官员一样按着圣经发誓,会以国家利益为优先考量!这件事专业审查仍应该由局处长级官员提报意见,政府该做决定的别甩锅,民间舆论骂人很容易,提出一个适当的解决方案,很难。因为公协会通常不具备「智库」的功能,又有过多的经费来自政府委办,钱从政府来,就只能跟财团法人研究机构一样服从政府领导,过去官商、官民不分的体制,如今正饱嚐苦果。大趋势已定,政策就是政策,何必遮遮掩掩!
2022/12/14
英特尔Gelsinger是应该来台固桩
台湾是服务器第一大生产国,台商生产的服务器用在全球的数据中心,市占率高达92%,而且在不景气声中,服务器仍然可以期待小幅成长。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