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member
电动车带来的产业变革(9-7):充电桩的布建
台湾宣示要在2040年之前汰换所有的燃油车,然到2025年为止,台湾预计要设置的充电桩仅有7,800个,远远不如国内计划的70万个,以及欧洲的350万个、美国的50万个。理论上,台湾人口密度高,设置充电桩的使用频率、效益都可以是世界翘楚,而充电桩的供应商,也有很多是台系的业者,但台湾为何舍此不为呢?「充电」绝对是目前电动车普及上的一大障碍,一般的电动车续航力420公里,大家都往700公里的目标迈进,但快速充电,以200公里为目标的微型电动车也有一定的商机。一方面电池的续航力是个挑战,二方面充电设施设置的地点、普及性、速度、成本、国家别的电力政策都是主要的考量。以充一次电可以续航200公里为标准,Level 3的充电设施要0.5~1小时,Level 4则是5~7分钟。台湾厂商中,参与充电桩事业的公司有台达电、群电、飞宏、康舒、全汉等多家业者,其中规模最大的台达电,原本以电源供应器闻名,目前台达电与日本罗姆(Rohm)合作,导入碳化矽(SiC)的解决方案,将重心放在双向快充的高端产品上。合作夥伴包括通用汽车(GM)、恩智浦(NXP)、EVgo等公司,也在德州设立新厂,就近服务美系客户。飞宏以消费电子的电源供应器起家,以480kw直流快充为主力,并与东元、Getka合作,也在美国俄克拉何马州设置新厂。台系业者显然将重心放在美国市场,关键在于国内、韩国的充电基础设施偏好本国业者,日本还在挣扎于油电混合动力车,美国相对开放,而且新的降低通膨法案(IRA)也鼓励外资厂商前往美国设厂。不过,充电桩与工业控制等相关的解决方案,对很多国际级大厂都是个利润不高,但却很繁琐作业过程,而这也是台湾产业的优势所在。据我们所知,韩国的充电桩工控系统,很多便是由台商操刀负责。不久之前,欧洲部分国家因为冬季可能面对限电的问题,对于电动车有诸多限制,在绿能、核能的可用性未能充分满足用户的国家,电动车的导入展可能不如预期,甚至会出现限制使用的状况,台湾会是其中之一吗?
2023/2/17
电动车带来的产业变革(9-6):传感器与镜头的新商机
Sony与本田(Honda)联手在CES 2023大展中展示「Afeela」电动车,这辆车有45个传感器,这些可能是雷达、激光雷达或COMS影像传感器(CIS),除传感器厂商之间的技术合作外,也牵动后端半导体大厂之间的竞争关系。车载镜头的镜片大致区分为玻璃镜片、塑胶镜片、玻塑混合镜片。代表性的企业有韩国的世高光(Sekonix)、日本Kantatsu、舜宇光学、富士四家业者,大约贡献了全球车载镜头市场的80%。三种镜片中,玻璃镜头的工艺难度、生产成本最高,也有重量的问题,但透光率,耐受性高,主要用在单眼镜头、车载镜头、机器视觉上。塑胶镜头以大立光、玉晶光、舜宇、佳凌最知名,这种镜头工艺难度中等,但耐受性较差,主要用在手机与平板电脑。至于玻塑混合的镜头工艺难度较低,容易量产,主要用在手机、监控装置、车载镜头,最知名的是舜宇光学。车载镜头数量持续提高,且与ADAS息息相关,平均每辆车有5~8颗镜头,若以每颗1,000台币计价,这也是个诱人的商机。舜宇在内的4家车载镜头业者,占总市场的80%,富士、欧菲光都积极布局,关东辰美甚至投资生产设备,由此可见电子产业正在吸纳全球最尖端的技术,并创造出更多元的创新应用。汽车毫米波(mmWave)雷达相较于激光雷达,成本低了很多,且与智能座舱、ADAS、车载应用、自驾的需求息息相关。毫米波雷达还分为远程雷达(LRR)与近程雷达(SRR)两种。无论是Level 1~5,都需装设一颗远程雷达,而近程雷达则根据安全规格上的需要,数量约在4颗不等。在2017~2022年汽车产业发展过程中,毫米波远程雷达CAGR达到35%,近程雷达CAGR更是达到48%。毫米波为波长1~10毫米的电磁波,也就是10GHz~300GHz之间的频率,车用毫米波雷达可以透过电磁波信号,掌握物体反射回来的信号,藉以测定角度、速度、距离。简单来说,车用毫米波用于自动煞车预警、行人撞击防护、防止车道偏移等功能。对业者而言,如何发展出高精确度的毫米波雷达,就是市场上竞争的关键。相较于精度更高的激光雷达(LiDAR),毫米波雷达的精度较差,但具成本优势,且在雨天时,也有比激光雷达更好的条件,因此成为煞车装置的关键选择,两者之间具有互补的意义,并非是完全相斥或竞争。此外,Tesla在2021年时一度移除毫米波雷达,理由是毫米波雷达对于蝶状金属、垂直桥面的判断上容易失真,不过Tesla在2023年再度导入毫米波雷达,关键在于毫米波雷达在收集数据时,仍具有很大的优势。
2023/2/16
电动车带来的产业变革(9-5):关键零件与应用创新
在2022年,车用芯片荒让汽车产业短少400万辆的生产,预期芯片荒仍会持续到2023年底。短缺的原因在于许多MCU仍使用90纳米制程,全球产能有限,想提高产量并不容易,而新芯片需要3~5年的检测验证等程序。此刻车用芯片尚未成为晶圆代工厂的事业主力,台积电车用芯片仅占营收的5%,因此IDM厂缺乏与晶圆代工厂讨价还价的空间。2021年时,平均每辆汽车有价值550美元的820颗半导体零件,2022年已经增加到620美元,估计到2027年时,一辆汽车使用半导体的金额约是912美元,总量将达1,100颗。估计到2027年时,车用半导体市场可达807亿美元,未来这5年的年均成长可达11.1%。现在国内正出现的第三类半导体投资热潮,规模都大于富士康、环球晶、汉民等台厂10~20倍。碳化矽(SiC)元件被认为是未来车发展之钥。SiC元件有38%用在汽车产业上,有15%用在新能源产业上,国内厂商更虎视眈眈抢进基板(Substrate)领域。但国内磊晶业者缺乏精密设备,引进设备要花2年时间,提升良率与国际关系变量很多,仍是国内发展SiC的罩门。为避免过度投资与竞争,国内政府正在限制基板业者的总量,期待过度竞争的问题能在2023年改善。第三类半导体有量小、差异大的事业特性,需要量身定做,营运模式以IDM较为合适,但因为是成熟制程,国内政府补助很可能漏接,成熟制程必定出现多元供应来源的问题,政策执行上有很多困难。其次,国内车用MCU市场占全球23%,但高端车用MCU仍多数仰赖进口。由于车用芯片短缺,打破传统一级供应商(Tier 1)寡占的局面,加上Tesla与Apple Car的未来商机,半导体原厂都愿意铺陈长期的发展机会。台积电赴美以5纳米制程为主力,即是着眼车脑(MPU)的未来商机。无论从传统的市场需求或技术规格,车用半导体都是业者在电脑与移动通讯商机之外非常关键的新需求,更可能是2023、甚至2024年景气低迷时「寒冬送暖」的重要商机。
2023/2/15
电动车带来的产业变革(9-4):造车新旧势力捉对大厮杀
在CES 2023大展中,新旧势力为了抢占电动车市场的桥头堡拉帮结派,从上下游、软硬整合、跨业合作、外观设计等不同的模式出发,各种组合多元并举,让人目不暇给。产业界之间的整合,提出各种不同的应用方案,这已经是很多年难得一见的盛况,但我们认为最关键的是「智能座舱」的角色。在电动车领域,电池的成本比重最高。电机、电控的三电系统,基本上都与硬件制造业息息相关,也已有一定的运作模式,基本上已经趋于稳定,那是2025年以前进军电动车产业的门票。反倒是以智能座舱为号召的新车种最引人注目,也印证未来购车者中,「乘客」而非「驾驶」的采购决策权。Sony与Honda的合作案,背后是Sony充分发挥传感器与影音优势的战略高地,使用Unreal Engine的游戏引擎,是娱乐功能的一大进展,Sony甚至认为这是一套挂上轮子的PS5游戏系统,也看到合资新公司CEO亮相。奥迪(Audi)、博世(Bosch)、Panasonic是另一组的组合,主打的是电子影音与汽车业的高度整合,在汽车里拥有VR影音娱乐功能,已不再是空中楼阁的想像。另外,Google高画质地图与视觉芯片的导入,都将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使用样貌与行为。AR HUD以前座挡风玻璃做为显示屏幕,这个功能甚至可以依据车主使用自驾功能与否,决定投射式显示屏幕的大小,而结合AR娱乐功能时,更可以全面显示在最大范围的车内空间,甚至用来投射电影,让使用者从游戏到娱乐体验完美的消费功能。另外,如结合语音助理的紧急救难、疲劳监控、幼童行为监控的功能等,让用途几乎完美渗透到所有的生活细节中。而在众多功能驱动下,正副驾驶与后座专用的屏幕大型化,甚至可拆卸,都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功能。我们很难想像,车厂竟然会为了提高续航力,竟然会从加温安全带、音场控制上着手,从舒适度上,透过功能的改善,降低各种汽车的耗电,提升续航力。以上这些功能,多数押在2025年之前商品化、量产销售的车辆中。2022年是电动车销售量超过1,000万辆的元年,而2025年可能是所有大车厂一决胜负的关键之年。
2023/2/14
电动车带来的产业变革(9-3):造车新势力观察
Tesla在美国市占率依然过半,但因平价汽车上市,2025年时能否维持20%以上的市占率仍是未知数。2022年国内补贴政策结束,但美国IRA法案上路,独厚当地业者,各厂短兵相接,Tesla降价,比亚迪、福特(Ford)扩厂。但Tesla在国内市占率跌到7.3%,排名第三,输给比亚迪的30%与上汽的11%,而韩国汽车产业受到IRA法案与本土市场欠佳的影响,2023年可能小幅下滑,这些都是市场上影响力消长的重要变化。台湾富士康集团2022年营收超越2,000亿美元,对这样的企业集团而言,如果对电动车的转型商机无感,可能是万劫不复的失策,而富士康也不可能只以生产零组件为目标,以MIH做为整车发展的布局,并不令人意外。估计2022年集团年营收可达140亿美元的台达电,宣示要在2030年达到营收倍增的目标,在汽车三电上都不会缺席。早已经与Tesla搭上线的广达,还有许多生产传感器、网通的厂商,甚至晶圆代工大厂都不会错过电动车的商机。自从Tesla在2017年生产电动车之后,透过资本市场的资金优势,相继在国内、墨西哥、德国等地布局生产基地,近期甚至传出也将在韩国进行大规模投资。但Tesla在国内市场显然遇到瓶颈,欧美系的车厂被当地多种品牌、规格围剿,而国内限制Tesla进入特定区域也影响销售,未来Tesla产出的数据如何管理,更是外资车厂的重要挑战。汽车不仅仅是制造业,也是必须与在地网络服务高度连结的服务业。相较于后起的Tesla,苹果(Apple)显然更为谨慎,预期在2026年推出Apple Car,以单价10万美元以上的高端市场为目标。苹果就是苹果,定义市场、连结网络与忠实客群,都是苹果引以为傲的企业DNA。富士康则希望2025年时电动车市占率达5%,估计营收是1万亿元。近期富士康与NVIDIA合作ECU,进军自驾车商机。在整车模块设计上,富士康与恩智浦(NXP)合作,并发展智能座舱系统。美国的Lordstown,则是做皮卡的夥伴。至于车用半导体,富士康与国巨之间的合作是个序曲,而透过鸿扬半导体投资盛新,取得第三类半导体碳化矽(SiC)的门票。2022年6月的东协南亚之行,刘扬伟除促成整套的跨国合作机制之外,也为富士康在新时代的东协南亚布局做最好的铺陈。任何一个转身都是艰困的挑战,刘扬伟如何下棋、郭台铭会在背后下指导棋吗?全球化量产的时代已经过去,系统整合、软硬通吃、分散型生产体系才是王道,我们预期结合租赁、车用电池再利用等各种创新的营运模式,也将影响电动车产业的商机。
2023/2/13
电动车带来的产业变革(9-2):国内电动车产业观察
我们可以将参与角逐电动车的业者区分为国内大厂、传统车厂、造车新势力、网络巨擘等四大主力,根据市场趋势、产业格局与技术变迁,逐一探索厂商在电动车的布局与战略。国内松紧不一的防疫政策,高度影响车厂生产与销售量,欧系的大众汽车(Volkswagen)等厂商调低2022年销售量,很多外资车厂面临退出国内市场的淘汰边缘。相反的,欧洲市场对国内而言极具吸引力,关键在于欧洲相对完备的充电设施,而欧洲车厂专注高端市场,国内车可以弥补平价市场的空缺,估计国内电动车的欧洲市占率,将从2022年的5%,增加到2023年的8%与2025年的15%。如同前述,2022年国内电动车市场大约600万辆,而美中贸易大战与「去中化」,让国内车厂努力往上游整合,也往外突围。不久前比亚迪宣称,要在印度抢下4成市占率,但「排中」氛围对比亚迪不利。目前比亚迪在印度已经有两条电动车生产线,但产量仍小,仅年产1万辆。德国租车公司向比亚迪购买10万辆,背后不会只是成本优势,极可能是营运模式的突破。一旦国内有计划地维持诱人的地位,所有的上游芯片厂,都会调校出适合国内规格的芯片,而比亚迪也将自行开发智能驾驶芯片。不仅如此,国内的车厂积极建立一条龙的产销体系,监于海运机制失衡,国内车厂比亚迪、上汽甚至正在建构自己的船队。除比亚迪之外,其余车厂,如蔚来汽车,都是卖愈多亏愈大。但国内业者为何不退,关键在于手机饱和、智能汽车是智能应用的关键环节。最重要的是,国内将以电动车为突破西方封锁的突破口。小米将在2024年开始量产电动车,雷军说电动车是接续手机的核心事业,更是智能应用的关键平台,尽管汽车产业高手如云,但小米不会错过这个风云际会的新商机。国内市场是电动车产业温床2022年前三季,国内汽车出口220万辆,电动车扮演主力,贡献率达29%。已经具备经济规模,且能维持获利模式的比亚迪,在IGBT领域积极布局,在SiC半导体上,比亚迪半导体在国内19%的市占率也仅次于英飞凌(Infineon )。国内车厂价格优势十分明显,主要原因是国内的电池优势、产品多元选择,而政府补贴则是另一大优势。内需市场提供很大的助力,估计国内汽车市场在2021~2023年间电动车渗透率是15%、27%、35%。而短里程(250km内)的微型电动车更是国内的强项,多元并举、高度的市场渗透力,是国内未来在电动车市场上最大的竞争力。对国内汽车业者而言,到底是卖汽车,还是卖服务呢?未来购买汽车的人是驾驶、副驾驶,还是享受汽车空间与应用服务的乘客呢?一旦汽车产业不再卖产品,而是卖服务时,海外市场的经营将会是一大挑战。
2023/2/10
电动车带来的产业变革(9-1):ICT产业振衰起敝关键
在2022年下半学期,DIGITIMES与逢甲大学合作,针对中部地区的汽车产业,以前瞻视野探索电动车产业可能遭遇的问题。在前校长李秉乾、佘日新、叶守礼等几位教授的帮忙下,我们授权教授与学生使用DIGITIMES数据库,并将所有研究内容汇整成8个报告,每个小组分别简报。为了帮他们打分数,我得读完所有的报告、做成笔记。既然已经做成笔记,稍事整理之后跟大家分享,让大家以宏观的角度观察汽车产业的关键变革。电动车被视为挂着轮子的移动电脑,甚至是超级电脑,也被视为ICT产业振衰起敝的新动能,更是电子业与传统汽车业交锋的主战场。这个主战场背后有几个关键趋势:电动车销售量在2022年首度突破1,000万辆,国内贡献将近6成,电动车产业将成国内在G2格局中的突破口;区域生产已成关键趋势,电动车商机推波助澜,甚至影响芯片生产的布局;量产机制将从量变进入质变,车联网与汽车的多元商机将是未来10年改变人类生活的重要动能。受到疫情、通膨、芯片短缺的影响,2022年全球汽车市场仅有将近8,000万辆的销售量,虽不如2017年高峰时的9,500万辆,但电动车销售量突破1,000万辆。其中,国内车厂贡献600万辆,比亚迪领先群雄,Tesla也年产131万辆。电动车已经不是未来市场,而是正在快速上扬的新商机。除国内与Tesla的产量之外,还有4分之1的电动车是谁在生产的?大家都想让Tesla下马,多少是传统车厂的力量,多少是造车新势力的贡献呢?显然国内将以电动车做为突破美国封锁的主力产业,美国力保本土市场与创新动能,而来自电子业与网络业的造车新势力,也虎视眈眈地伺机而动。来自汽车的需求,让半导体、面板、传感器等关键零件业者摩拳擦掌,跃跃欲试。2023年中,汽车市场的商机依旧弥漫烟硝味,转变的过程中商机无限,谁会轻易错过呢?除掌握充电桩、车载镜头、激光雷达(LiDAR)、雷达、传感器这些元件的发展信息之外,尚要兼顾车联网、国际分工与区域型商机的重要变化。印度2022年已经以430万辆的需求,超越日本,名列全球第四大的汽车市场。国内的电动车以本土市场为基础,正在蚕食欧洲市场。Tesla不会满足于美国市场独占地位,但在国内市场成绩显然不如预期,2022年市值暴跌7成的Tesla,在2022年交出131万辆,成长40%的成绩,可以在电动车市场上继续维持领先地位吗?全球汽车市场曾在2017年达到9,500万辆高峰,但之后因为疫情等因素走跌,估计2023年可成长5.6%,销售8,360万辆。过去3年电动车销售数量成长5倍,但油电混合(PHEV)车也成长了4倍,估计全球EV市场在2023年可达1,388万辆,成长35%,渗透率达16.3%。当中最受瞩目的,是60%市场来自国内,欧洲与美国各占25%与10%。东协南亚的国家虽然兴致勃勃,但当地的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将是发展产业与市场的致命伤。
2023/2/9
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上谁怕谁?
彭博说「能源、芯片、台海」将是2023年评估经济发展的三大关键字,而这三个字与台湾的关系也不能仅靠西方媒体,用寥寥几句来形容。台湾能源高度仰赖进口,我很期待有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能源政策。战争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一旦开战,我们只能坐在海景第一排,观察世界的改变。但我知道台海生波,朝鲜半岛不会安然无恙,如果台湾海峡、朝鲜半岛烽火连天,全球经济重创,我很难不跟第三次世界大战联想在一起,台湾不会单独存在,甚至将成为全球安定与否的「定锚」。至于芯片产业,台湾因为拥有结构性的优势,必然可以迎来「黄金十年」,现在需要努力的是帮台湾布局2030年以后的产业竞争力。众所周知,就算台积电将新的工厂扩张到美国、德国、日本,台积电断然不会放弃在台湾的研发与生产基础。这些新的海外工厂,不外乎是生产力的扩张,以及就近服务区域型、专业型客户,如果只是考虑硅片的技术,我觉得台湾不需要太担心。反倒是砷化镓、碳化矽、量子技术、存储器内运算这些台湾无力长期布局的技术领域,必须寻找够多的战略夥伴共襄盛举,才能长治久安。其次,不要低估台湾量产制造业的功能与影响力。根据DIGITIMES统计,2022年底949家台湾上市柜公司的营收总额约9,500亿美元,其中量产组装的公司贡献了将近一半,没有做苦工的电子五哥,台湾的零件业者能高枕无忧,完胜日韩的IC设计业者吗?在零件代理业里,台系大厂与美系代理商的营运模式就大不同,也牵涉到终端市场的消费行为与结构。据我所知,台系大厂以电脑、手机标准型的产品为主力,大规模运作,快速周转,但也难免低毛利的困境。美系代理大厂以工控、车用半导体为主力,追求高毛利,因此代理的也都是欧系、日系原厂的半导体,两者之间难免会有竞争,但合作交流、互补有无也是常态。面对2023年以后的新局,可以理解NB、手机很难在短期内复苏,而分散型的生产体系与来自物联网的多样化需求,对于积极寻求新商机的台系代理大厂而言,当然是个高难度的挑战。这也印证了产业结构改变的现实。在产业运作的型态上,张忠谋说全球化已死,这是意味着「改变」(Change),但台湾产业真正需要的是心态上的转变(Transition)。新的一年,充满挑战,但过去两年台厂赚得盆满钵满,我想说的是「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上谁怕谁!」
2023/2/8
电子业的领先指标:全球手机销售量
台湾电子业是世界级品牌大厂的代工厂,订单与出货状况就是全球电子业,甚至是经济景气起伏变动的领先指标,而所有的电子项目中,除了半导体之外,就是NB、手机、服务器最具指标作用。未来电动车也将与台系的ICT产业供应链高度连动,DIGITIMES将一如以往地每季追踪这几项产业的订单与出货状况,并汇整为简单易懂的数据。根据DIGITIMES研究中心汇整的数据显示,手机需求从2019年疫情前的13.6亿支一路下滑,到2022年时仅剩11.65亿支,估计2023年还会进一步下滑到11.48亿支。以季别的总出货量估算,从2021年的第3季开始,全球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7个季度下滑,对手机厂商而言,绝对是个严厉的挑战。2022年全球市场的跌幅高达11.9%,关键在于国内市场2022年下半的清零政策,导致国内市场需求暴跌与整个供应链的失调,估计2023年在国内拼经济的前提下可能缓和复苏,全球市场只是小跌1.1%。观察全球手机市场,国内产业与市场都是观察的重点。一方面全球手机主力品牌中,除了苹果(Apple)、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之外都是国内品牌,而国内品牌的市占率与国内市场的需求起伏息息相关。但近两年疫情期间,国内清零政策成为手机市场需求与供应链稳定与否的最大变量,国内市场占全球比重,从2022年的21.8%,估计还会再降低到21.5%,这与全盛时期国内手机市场占全球3成的盛况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连Tim Cook都说,印度将成为苹果主要的动能,而三星与苹果都成为印度手机出口的主力大厂,这意味着生产基地往印度、越南移动的现实。除了生产量能否稳定之外,国内年轻人的就业状况堪忧,要再看到国内手机单季销售量再回到7,000万支时,或许会比较乐观地判断国内景气复苏,手机大厂仍可往前推进,继续扩大市场影响力。至于国内以外的市场,受到通膨、失业率与乌俄战争的影响,也很难期待在2023年会有显着的复苏,估计主力品牌大厂,多数会在2023年呈现个位数的衰退。基本上,2023年是个很难预期经济荣景的年度,品牌大厂采取守势,基本上的格局变动不大,也不会有新的厂商改变全球的竞争态势。
2023/2/7
台湾半导体业2022年营收达1,750亿美元
台湾上市柜半导体企业在2022年的总营收来到1,750亿美元,由于GDP是附加价值的概念,如果以半导体业65%的附加价值对比GDP总量来计算,台湾半导体业对台湾总体GDP的贡献值是13%。2022年,台积电的税后利益高达1万亿165亿元,年成长是惊人的70.4%,以美元计算则是341亿美元,大约相等于台积电在2023年预定的资本支出。台积电一枝独秀,但联电表现也十分亮眼,加上力积电、世界先进等晶圆代工厂,2022年晶圆代工产业总营收达到910亿美元,对整个台湾半导体业的贡献值达到52%。除晶圆代工业之外,IC设计业也是台湾半导体业的主力,年营收超过400亿美元的台湾IC设计业,在全球的比重超过两成,成就远远高于日本与韩国。韩国前十大IC设计业的营收,估计不到全球的2%,也就是台湾的1/10而已。台湾领先的关键在于台湾有庞大的笔记本电脑与手机产业组装能力,尽管产品的生产基地不见得在台湾,但台系业者相互支持,也互动二、三十年,加上都是上市柜企业,财务透明,容易追踪,这些都是台湾IC设计业成功的关键。但未来两年个人电脑、手机市场趋于饱和,过去总是依赖笔记本电脑、手机与国内市场发展的台系IC设计业者,未来要走向车联网、工控等多元需求,必然要面对严厉的挑战。2022年全球IC设计业成长最佳的企业都是美系、欧系业者,这也是台湾IC设计产业的警讯。此外,跟随着全球半导体业的荣景,台湾的封测产业也是水涨船高,但从2022年年底开始,高度短缺的ABF载板在HPC大厂的订单减少,原本短缺的状态趋于平衡,要恢复2022年上半的荣景,得等到2023年下半年之后。但封测代工业者(OAST)仍然贡献230亿美元的产值,在台湾半导体业中的贡献值仍然高达13%。在各大厂商中,除了日月光、力成之外,台积电在封测领域上的布局与投资也深受瞩目。台积电跨足封测,而日月光集团的环隆电气涉足毫米波雷达模块,以及矽品加码在台中科学园区投资800亿元的封测新厂,都可能影响封测产业的生态结构。台湾的半导体产业在2022年仍有15%的成长率,关键在于晶圆代工大厂在前三季虎虎生风,IC设计业因为多数仰赖笔记本电脑、手机产业的需求,因此从下半年开始就进入修整阶段,必须等待手机、笔记本电脑、面板需求复苏,以及在电动车相关领域的突破,才会有较佳的成长动能。
20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