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板桥荣家到新竹台大分院 服务型机器人走入台湾医疗照护现场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Digikey microsite
DTtechmem

从板桥荣家到新竹台大分院 服务型机器人走入台湾医疗照护现场

  • 林佩莹台北及新竹

「照服员终于不用再孤军奋战!」在高龄化快速逼近、长照人力日益吃紧的此刻,服务型机器人正悄悄走进台湾的医疗暨长照照护场域。它们不只会搬运尿布、送药物,还能在半夜巡房、实时监测异常,甚至陪伴长辈聊天、带动游戏。这些过去被视为科幻的应用,如今已走入生活现场。对产业而言,医疗暨长照照护场域不仅是智能照护的第一线,也是检验服务型机器人技术成熟度与商业模式可行性的关键舞台。

板桥荣家携手西格玛机器人团队,藉科技辅助减轻照护人力压力。资策会

板桥荣家携手西格玛机器人团队,藉科技辅助减轻照护人力压力。资策会

板桥荣家 当「小帮手」走进长照院区

位于新北的板桥荣家,是全台规模最大的荣民安养(养护)机构体系中的一个据点,拥有超过800张床位,长年入住率高达九成。主任陈桂美指出,这里的住民平均年龄超过83岁,许多人同时伴随慢性病或失智症,需要长期照护。对照护人力而言,是一项沈重的挑战,机构内照服员的平均年龄近60岁,「高龄照顾高龄」成了现场的真实写照。

特别是夜班,值班人数往往只有白天的三分之一,照服员得一间房一间房巡视,确认是否有人跌倒、呼吸异常或需要紧急协助。长期下来,不仅消耗体力,也让照护的神经永远绷紧,没有一刻能放松。

为了化解困境,板桥荣家选择导入SIGMA机器人。这台由台湾新创公司西格玛机器人整合的一机多用途服务型机器人,机身宽仅三十厘米,能灵活穿梭于养护病房的狭窄走道。白天负责将尿布、医疗耗材等物资从柜台配送至护理站,平均每天就可节省约150分钟的人力;夜晚则化身「守夜人」,依照路线自主巡逻,利用生理量测传感器无接触测量住民生理信息,以及是否离床,并实时将信息传回护理站。

此一运作每天可节省100分钟的巡房时间。日夜合计,机器人每天替代了约250分钟的工作量,换算下来,全年相当于超过1,500小时的人力释放。

SIGMA机器人执行送物与床边生理量测任务。资策会

SIGMA机器人执行送物与床边生理量测任务。资策会

在运行过程中,机器人逐渐成为机构内生活的一部分。陈桂美主任提到,长辈们为它取了各种昵称,有人叫它「小帮手」,有人笑称是「小外星人」。甚至有长辈会提早回到床边,只为等候它经过的那一刻,曾经冷清的走廊,因为这台机器人的存在,多了一份安全感,也多了一丝人味。

对照护人员来说,陈桂美认为服务机器人带来最大的改变是心境。初期虽担心机器人会「抢走工作」,但很快就发现它其实分担了最繁琐、最耗力的任务,让他们能把时间用在真正重要的地方:多花几分钟陪伴长辈说话,多用心观察病情细节。有人形容,过去的巡房只能「匆匆看看」,现在还能「陪在床边聊两句」,此一转变,正是智能科技在长照现场最可贵的价值。

未来,他们期待能强化中文语音识别、提升影像AI判断能力,并全面串接全国荣家的信息系统,让数据不再成为孤岛。更长远的目标,是让机器人不只是「巡房助手」,而能进一步成为智能照护的移动中枢。而这套系统的价值也不仅在于「节省时间」,荣家期待未来将机器人与非接触式生理量测、智能床垫进行串接,形成「传感器是眼睛、机器人是腿、护理师是大脑」的闭环架构。

当床垫侦测到心跳、呼吸异常或长时间离床未归,系统就能自动派遣机器人前往,并实时回传现场影像,协助护理师在第一时间做出判断,避免错过关键时刻,同时也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让长辈夜间能有更安稳的睡眠。

新竹台大分院护理之家携手女娲创造机器人,协助夜间巡视与跨楼层物资运送。资策会

新竹台大分院护理之家携手女娲创造机器人,协助夜间巡视与跨楼层物资运送。资策会

新竹台大分院护理之家  在陪伴与守护之间找到平衡

位于竹东的新竹台大分院护理之家仅有59张床位,却几乎长期满床。该院老年医学部主任赖秀昀表示,院内的住民多为高度失能长辈,卧床比例极高,院方虽有护理师与照服员支撑,但夜间每班护理人力仅有1人,照服员更只有白天的3成,必须同时兼顾医疗与照护,压力沉重。为此,竹东分院决定引进服务型机器人,希望它不只是「多一双手」,更能成为长辈心灵上的陪伴者。

新竹台大分院护理之家导入台湾团队「女娲创造」两种机器人:Collibot柯利堡与Kebbi Air S凯比机器人。其中柯利堡是多层托盘设计的服务型机器人,能负责物资运送与夜间巡检;凯比则是拟人化互动型机器人,拥有屏幕表情与语音功能,专长在于陪伴、带动活动与健康卫教。两者分工明确,一个在病房走廊穿梭巡检,一个则成为住民的「小老师」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上课、做运动。

在实际应用上,凯比每天会定时广播时间、提醒用餐与活动,协助长者维持规律作息。它也能带领举旗游戏或上半身侦测运动,把复健过程游戏化,让长辈更愿意参与。柯利堡则在夜间巡检中扮演守护角色,透过人脸识别与360度镜头,侦测走廊上的异常状况,并能执行固定路线的物资运送,减轻护理师与传送员的负担。两者搭配之下,让院区的照护效率与生活氛围都明显改善。

女娲创造机器人执行巡视与跨楼层物资运送任务。资策会

女娲创造机器人执行巡视与跨楼层物资运送任务。资策会

机器人进驻新竹台大分院护理之家后,人机之间发生了许多动人故事。赖秀昀提到,一位失语症阿嬷虽然无法清楚表达,但每次看到凯比出现,都会努力伸手去触碰它,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另一位90岁的阿公起初极度排斥,认为这只是「小孩子的玩具」,但在观察其他长辈乐在其中后,他也慢慢放下抗拒,最后甚至主动参与游戏。这些转变,让照服员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其实能触动情感。只要有适当的界面,长辈的潜能与学习热情依然无穷。

对于未来规划,赖秀昀希望机器人能与呼叫铃紧密结合,强化安防巡房的实时性,并在现有触控功能之外,开发手势等非语音互动,让语言受限的长者也能轻松参与,在分担繁琐工作,减轻人力压力的同时,也能为长辈带来新的生活节奏与学习契机。她指出机器人不是取代,而是补位,不是冰冷的科技,而是在陪伴与守护之间找到平衡的夥伴。

从板桥荣家到新竹台大分院,两个不同规模的机构都证明了服务型机器人的价值。经济部产业发展署自2019年起结合产官学力量,积极推动服务型机器人应用示范,从旅宿、商场、零售、艺文展馆、交通到医院,2025年更聚焦于医疗照护场域。

陈桂美与赖秀昀都指出唯有政策与产业支持,才能推动应用普及。对大型机构而言,期待政府推动模块化、可扩展的智能照护架构,让全国院所能同步升级;中小型机构则更需要补助与技术平台,特别是共享API的建立,以降低导入成本,加快系统整合。

这些示范不仅展现「深度整合」与「轻量落地」的多元路径,更为台湾长照场域铺出智能化转型的可能蓝图,让服务型机器人成为高龄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照护夥伴。(经济部产发署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