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的实务
多年来,我参与中华民国管理科学学会「吕凤章先生纪念奖章评审会议」,评选出的获奖者都是年轻有为的管理科学研究者。比较遗憾的是,申请者大部分以学术研究及论文成果为被审查标的,很少提出如何将其研究成果转换成管理科学的成功实务案例。管理科学单纯比拼论文发表有意义吗?以上的问句并无贬抑管理学理论的意思。如同戴明(William Deming;1900~1993)所言:「光靠经验教导管理层任何事情,如果缺乏理论,对于如何提升品质和竞争地位是没有帮助的。」然而理论重要,缺乏实际经验也不行。戴明的管理理论是经由实战而来。1927年,戴明认识贝尔电话实验室的Walter Shewhart。Shewhart是统计过程控制概念的创始人,也是相关技术工具控制图的发明者,这使得戴明开始将统计方法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管理。我在美国的电话公司工作时,实际的操作都使用到Shewhart有关变异的共通原因和特殊原因的概念。这些实际的操作步骤直接促成戴明的管理理论。戴明认为,这些电话公司的操作步骤不仅适用于制造过程,还适用于企业的领导和管理过程。据此,戴明发展在194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首次使用的抽样技术,并制定迭代比例拟合的演算法—Deming-Stephan algorithm。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戴明参与编制美国战争标准,并教授统计过程控制技术给参与战争生产的工人。1947年,美军占领日本,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将军请戴明协助日本推动人口普查。戴明在日本期间,日本科学家和工程师联盟(JUSE)邀请他来教授统计控制技术。这个组织曾经研究过Shewhart的技术,认为是日本重建的一个关键。戴明培训数百名工程师、经理和学者,教授统计过程控制和品质概念。戴明向日本的公司老板们传达的信息是,提高品质将减少开支,同时增加生产力和市占。许多日本制造商广泛应用他的技术,经历前所未闻的品质和生产力水平。提高品质和降低成本,共同创造对日本产品的新的国际需求。在1982年,戴明的书籍《品质、生产力和竞争地位》(Quality, 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 Position)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并于1986年改名为《走出危机》。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一个基于他着名的《管理的14项原则》的管理理论。管理层未能为未来做出计划,将导致市场损失,进而导致失业。管理层应该不仅仅按季度股息来评价,还应该通过创新计划来保持业务运作,保护投资、确保未来股息,并通过改进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戴明的每一个原则都经过实务的验证,很值得管理科学教授们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