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视角的工安观点
2014年7月3日,《职业安全卫生法》正式施行,扩大劳动安全保障的范围,将受保障对象从目前的670万劳工,扩大纳入自营工作者、志工和职训学员,受惠人数达1,067万人。
劳工安全卫生相关法规20年来未大幅修订,本次修正定名为《职业安全卫生法》,特别针对石化业和从事制造、使用危害性化学品的高风险产业,订出「六轻条款」并加重罚则。未来,高风险产业必须定期实施风险评估,若发生火灾、爆炸、中毒、崩塌等工安意外,最重可处罚3,000万元罚锾,并可公布违规单位的事业和负责人名称;厂房风险评估未过关,可处以停工,改善后才能复工,否则将处三年以下刑责。
近年来「劳动安全」基于人权议题受到重视,职业安全的保护,亦跟着成为重要话题,加上近期六轻等厂商多次重大工安意外,也让台湾不得不再次重视相关议题。从1970年代开始,欧洲针对劳动环境制定出相关安全规范后,亚洲也跟着这股风潮订定配套机制,但亦可从中发现对安全的思考,已在工业化发展国家中逐渐成熟。
从事后补救到事前预防的思维
传统台湾对劳动安全的的思考,主要呈现在「零灾害」的结果论氛围,除非调整到前置防护安全的「零危险」思维,否则台湾的劳动安全永远只能止于事后补强。因此如果从「果」追究到「因」,只要因不存在,果就无从发生,如此在前端将「风险」降至最低的思维,才是目前主流劳动安全意识的最重要课题。
最基本的前提,就是将劳动安全的风险,直接进行管控。所谓的「安全防护」指的是将工作中的每一项危安因子进行风险评估,在了解其严重性后,透过安全防护机制让其发生率降到最低,虽然说在进行安全防护机制的设计后,并不能完全达到百分百的安全,但在发生率控制在容许的风险范围内,将可使劳动条件得到大幅的保障。
目前的劳动安全规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除了前述所提的个别产品安全规范外,第二个层次为「群组安全规范」,其中包括「安全面规范」及「安全装置」;而最高层次的,则是一般通用的基本安全规范与风险评估原则,整个劳动的安全条件,就建构在这三个层次之上。但不论劳方与资方,都需要重新建立关于劳动安全的认知。基本上,针对资方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安全的生产环境」,而相对于资方,因为一般操作型的劳工,并不知道甚麽是操作工具上的危险,最重要的是要协助劳工建立对危险的「认知」,许多在此领域的从业者都认为,与劳方沟通反而需要更多的精力,这也是业者在执行上遇到的最大困难。
不过,目前台湾厂商针对劳动安全的管理,多是以「表单」及「条文」来执行所谓的安全规范。当然这种做法不能算错,只能说解决了一部分的问题,因为表单及条文管理,仅解决了「人」的控制因素,但有关于「机器」所造成的误差,并没有办法处理。根据分析,造成工伤意外的原因,多为设备误操作的人为因素或是设备故障等机件因素,因此利用自动化系统的简单安全元件或回路设计,就能达到解决工安问题的目的。这就是所强调的「失效自趋安全」──在安全机制失效的同时还能确保安全,不会造成任何危害。
从系统面介入安全保障
要达成安全的目标,从设备端观察必须要建构「安全回路」及「安全元件」并行。所谓的安全回路,主要的特徵在于元件随时进行「安全检查」,在未确认安全时切断电源,在确认安全后,才能启动设备;相对于传统的危险侦测型系统只有在「异常」时发出信号,在安全元件故障时,很可能会被设备误认为「没有危险」而启动造成危机,但人员会疏忽、机件会故障,必须透过建「安全确认型」的回路设计,才是最佳的规划模式。
所谓安全确认型设备设计思考的面向,强调的是将人员与危险隔绝的「隔离原则」,以确保劳动环境的安全,像是设有互锁装置的安全门开关、保持与设备安全距离的安全光栅及雷射扫描仪,以及防止危机发生的紧急停止开关及制动开关等,都是经由这类思考所发展出的。当然,同样的机台在不同的环境中,可能会发生的危安因子都会有所不同;甚至在相同的环境底下,也有可能因为不同的原因,发生不同的危险,因此为了避免不同因素所造成的灾害,透过安全确认型设备的直接管控,才是较为万无一失的做法。
为什麽要直接透过设备管控?传统的工安改善规划,都是将责任归诸在「人」,聪明的工程师可以记得住所有程序,但在事情多而庞杂之时,任何环节都可能疏忽,加上目前台湾主流产业的作业程序通常需要多个工程师共同合作,在协同合作的同时,如果没有将设备安全装置导入设计,如果在沟通上发生问题,将产生许多不可预测的不定变量,而制造设备的大型化,会造成比其他产业更严重的伤害。因此紧急关断Emergency off(EMO)及紧急停止Emergency stop(EMS)的安全元件即成为新设自动化系统必须注意的要项。
在市场上曾有设备商质疑,为什麽EMO与EMS元件缺一不可,两者真有不可取代的差异吗?主要是因为EMS通常用于故障排除程序,但如果有机会动用到EMO,就已是在停止设备所造成的立即危害的紧急处置措施了。专家解释,EMO元件牵涉到的是将设备动能关断的装置,EMS只是将设备动作紧急停止,两者在安全上是有程度的区分,因此在系统应用上应是缺一不可。
另外,设计系统也有两个原则:一是「逻辑的一致性」,一是「安全互锁机制」。所谓一致的逻辑,指的是安全元件的统整规格化,如此将让所有的设备可透过相同的装置与程序来保障安全,减少因系统中元件的差异产生启动安全程序的复杂度,同时也降低危险因子的发生;此外,因为过于高压的产能要求,容易让操作者为了争取时间达成目标,冒险去跳过一些「自认为」不必要的程序;或者当专注处理事情时,也可能忽视时间的流逝,也同时忽略了设备可能造成的危害,这时安全互锁机制透过强制的「安全程序」让操作者的移动得以「暂缓」,这也得以让自动化系统在运作时有更安心的保障。
当然,要完全防范工安意外的确有些难度,但从过去的安全教育、条文表单式的安全管理,到现在整合自动化系统与整合式教育的工安思维,的确在职业安全上提供了更完整的想像,也让现场的公共安全状况,建构了更完整的整合性思考。
- 工业4.0掀产业浪潮 台北国际自动化工业大展彰显助力
- 从工业4.0到生产力4.0
- 机器人+物联网 建构智能工厂
- 该如何看待自动化的「眼睛」?
- 设计软件让3D打印更有想像力
- 自动化视角的工安观点
- 机器手臂移动供电系统的「隐形冠军」
- 提高运动控制稳定性 Aerotech展示先进调机工具
- NI 针对工业物联网推出新一代控制系统
- 普诠推出一系列吸震制震缓冲材料
- 研华整合自动化与云端 促进工业4.0
- 迅智推出首创机械手臂专用自动贴标机
- 宜鼎国际协助客户打造智能联网系统
- 2015台北国际连系工业展 启动工业4.0新时代
- 智能自动化 引领迈向下一波产业活路
- NACHI展示最新轻巧小型机器人
- 研华宝元让IPC机器人商业化
- 皮尔磁新品牌强调自动化All in One
- TSLG耐落 螺丝防松首选品牌
- 台北自动化展8/26登场 凌华科技聚焦工业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