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快速完成颈动脉狭窄风险评估 博想提升脑中风筛检普及率
- 林佩莹/台北
中风是全世界第一致残原因和第二大致死原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都是在中风发作后才意识到自己罹患这种疾病,而错过进行早期治疗的最佳时机。颈动脉狭窄已被证实是导致中风的重要因素,可作为先期指标,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颈动脉狭窄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传统的颈动脉狭窄检测方式受限于检测设备昂贵、高度依赖专业医事人员操作和判读、整体检测流程冗长、检测成本偏高等因素,使得早期检测中风风险未能普及。
博想医学科技携手台大专业团队研发的快速评估颈动脉狭窄风险的非侵入性AI影像技术,打造出突破传统检测限制的博速测PulStroke,此产品兼具快速、标准化与成本效益高的特色,且大幅降低医疗人力需求,可望大幅提升中风早期筛检的普及率。
中风为全球致残主因 传统检测早期筛检不易
博想医学科技由台湾大学机械工程学系萧浩明教授所创立,台大医学院医学系教授暨台大医院心脏内科主任高宪立医师为共同创始人。自2014年起俩人开启长期合作,致力于解决中风早期筛检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并于2020年正式成立。
萧浩明教授表示,选择颈动脉作为研究起点主要原因,每年全球新增中风案例超过1,200万,每3秒就有1例新案发生,不仅危害人体健康,也严重影响医疗和社会成本,预计到2030年,全球中风的经济负担包括病后照护将超过一万亿美元。
颈动脉狭窄是中风的重要先期指标,目前颈动脉狭窄的常见诊断方式包括颈动脉超声波、电脑断层扫描(CTA)和核磁共振造影(MRA),但由于设备昂贵、操作繁复等问题,致使早期筛检难以普及。颈动脉是人体最接近体表的血管,最易看出其脉动变化,因此博想医学科技从颈动脉狭窄评估出发,透过非侵入性AI影像技术,评估脑中风风险。
博想医学科技独步全球 兼具快速、精准、易操作三大特色
博想医学科技的博速测PulStroke可透过分析受测者体表的微小脉动变化,判别正常人和患有颈动脉狭窄患者之间脉动模式的差异。此技术使用一般可见光拍摄受测者的颈部影像,运用AI演算法进移动态影像分析,凸显出细微的体表脉动,并将这些脉动与颈动脉狭窄相关的特徵进行比较,最后产出风险评估报告,评估受测者的颈动脉狭窄风险,整体流程可在1分钟内完成检测,5分钟取得报告。
博速测PulStroke技术具备几大特色,首先是与传统的颈动脉超声波、CTA、MRA等颈动脉狭窄评估方法相较,此技术为非侵入性,提供受测者无痛、无创、无辐射的检测方式。其次是具备便携性和易用性,适中的体积与毋需特殊技术人员操作,让此设备可置放于中小型诊所、健检中心,未来甚至有机会延伸至家中、社区中心等场域。第三是在该技术的人工智能演算法和大数据分析下,临床试验准确率已近90%。
在商业模式方面,博想医学科技CEO陈怡雯表示,博速测PulStroke包括终端设备与云端平台,终端设备置于医疗现场,医疗业者可视需求买断或租赁设备,云端平台的分析报告则另外计费,设有不同机制供客户选择。在产品行销推广部分,博想初期除了与健检中心和大型医院合作外,亦规划加入政府机构的疾病预防计划。下一步是进入社区诊所,最终愿景则是让技术普及一般民众,融入居家医疗和全民健康照护,提高中风风险筛检率,进而降低中风发生率。
博想医学科技已完成天使轮融资,将与国际知名的医疗器材厂签署MOU,并计划在2024年向TFDA提交医疗器材注册申请,同时准备申请美国FDA的突破性医疗器材计划breakthrough device program,她透露台湾将是博想的首发地区,团队后续也将开始准备美国的注册申请。
可快速、精准评估中风风险的博速测PulStroke技术,一问世就聚焦吸引医疗产业眼光,萧浩明教授认为价创计划是此技术顺利商品化的关键动力。他指出,价创透过资源挹注、法令松绑与政策扶持,活化学术研究价值,让教授们可在新创公司担任重要角色,为产业发展注入活水,催生产业的各种新创媒合,如博想医学科技参加的Mosaic Venture Lab的加速器专案,也策划各种活动,增加新创团队与投资人互动机会,并扩大曝光度,博想医学科技已逐步将过去获得的支持转化为竞争力,接下来将积极拓展技术应用范畴于其它疾病领域,打造未来健康社会,实现预防医学与居家医疗的远大理想。
本文原刊载于TTA杂志2024年5月号,更多新创团队故事欢迎至TTA杂志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