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三年,将是考验台湾能否在时代变革中存活的关键,G2大战、通膨威胁、饱和的PC与手机市场、崛起的电动车商机、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变革等,都是台湾产经环境的重大挑战。但台湾发展新时代的电子业已经将近半世纪了,在这个行业,无论是政府或产业界,我们都是条老狗,能变出新花样吗?
即将走马上任的行政院长陈建仁强调,台湾社会需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韧性」,我非常赞成,但全球虎视眈眈,没有创意,韧性从何而来呢?技术性的问题找专家会诊,不难解决,但结构性的问题、落实的方法就不可能闭门造车。如果缺电、缺水、缺人、缺土地,政府的回应方式一如既往,那麽能有多少期待呢?
单从「产经议题」来看,一方面需要创造内部需求的价值,二方面又要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走低的压力,政府对这样的事情有足够的理解吗?以电子业为例,2024年中以前能够复苏,都算是运气不错了。
但另一个角度是多元需求增加,无论是已开发国家或是有意发展汽车、电子的新兴国家,都会将台湾厂商视为潜在的战略夥伴,台湾产官能提出好的说帖吗?当台积电在亚利桑那举办装机仪式时,我们的政府官员是主人,还是来宾呢?一旦主客异位,也提不出政府的角色时,旁观的政府官员就很难得到尊敬了!
政府得提出可以说服产业界的方案,否则企业界一定躲着政府,大家相敬如宾,怎会有「韧性」呢?产业界举办活动,经常会请政府官员来致词,大家期待官员讲话的目的是希望听到施政的创意,官员也得善用这些机会跟大家沟通。
如果都是主办单位准备讲稿,请政府官员致词不就本末倒置了吗?台湾不是国内,国内政府最厉害的招数就是「给你一个政策」,因此请官员讲话是有道理的,如果只是行礼如仪,那意义就不大了!
2022年,台积电的获利超过1万亿元台币,联电也有1,000亿元的成绩,一年获利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比比皆是,大家都不是小朋友了,政府提出的方案要有格局、想像力、前瞻性。
从施政角度来看,没有百亿元效益的政策,都不该是大家期待中央政府说明的重点政策,别让中央政府扮演地方政府的角色,舆论、产业界的错误期待,也是大家虚掷光阴、错置资源的源头。
政府的钱不是用来补贴产业的,是用来创造环境、做为激励产业发展之用的;政府资源如果一如既往地只能透过财团法人、公协会,那麽也能期待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吗?
半导体业大前辈胡定华过世前不久,我向他请教如何在困境中做出关键决策。他说:「我们这个行业是往前看的」,我深以然。未来三年,台湾必然艰困,政府准备好了,还是换汤不换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