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5):制造业重回美国的變量与困境
媒体报导美国造船业的产出仅有中国的200分之1,因此中国军舰以下饺子的速度扩张中,甚至船舰总量已经超过美军了。现在川普(Donald Trump)说要重新掌握巴拿马运河,并对中国制造的船舰课征较高的通行费,这确实是中国造船业的七吋要害之一。面对丧失基础环境的美国制造业,川普想用霹雳手段解决问题,但真正的瓶颈是美国人不想参与制造业的意识型态使然。我们总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美国独尊軟件,崇尚以游戏规则通吃市场,也导致科技巨擘垄断商机,但缺乏制造业来支撑底层社会的架构。我们看到了愈来愈不均衡的社会结构,而这一种歪风,甚至跟著美国主流文化流传到全世界各地,贫富落差、時代不公、赢家全拿的失衡现象随处可见。亚利桑那州是顶级技术的新赛场,重点不是技术,而是建构基础环境所面对的诸多困难。亚利桑那州希望导入臺湾的产业资源,他们在与臺积电互动的实务经验中应该有很多新的体会。市场盛传臺积电将被迫与博通(Broadcom)、NVIDIA、超微(AMD)合资管理英特尔(Intel)的晶圆厂。美国政府希望有美国资本为主的企业,代管军工、航太等特殊用途的尖端制程公司。无论这家公司是臺积电主导,还是只拥有少数股权,但我们相信这家公司只会对英特尔亚利桑那工厂的尖端制程有兴趣,不会跨足英特尔在爱尔兰、以色列那些只有成熟制程的工厂。臺积电有可能采取授权4納米等级的技术给格罗方德(GF)等美国公司,以换取更多的信赖。当陈立武被任命为英特尔的CEO时,我们发现美国半导体业的CEO不仅都是华人,黄仁勋、苏姿丰、陈志宽、梁见后,以及博通的陈阳福都还是会讲闽南语的华人。陈立武当年曾以华登创投CEO的身份,调解臺积电与中芯国际的专利诉讼,并说服张忠谋将取得的中芯国际股权再投资中芯,以换取中国政府的信赖,可见陈立武在臺湾、中国与美国都得到信任。陈立武担任英特尔董事时力主应该重整晶圆制造部门,落实美国重建半导体产业的企图心。另一种选择是由美国主权基金主导一家新公司,并邀请臺积电参与,交由臺积电管理这家公司。美国能重回半导体制造业的主流吗?日本政府主导下投资数百亿美元的北海道Rapidus工厂,是试图重回制造的壮举,但时不我与,失去的还会再回来吗?不容易,关键不是政府政策,而是社会累积的实力与民众普遍的意识形态。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4):科技巨擘正在改变游戏规则
从2019~2024年,全球GDP总量大约增加了21萬億美元,几乎同一段时间,陆续有9家公司市值一度冲破1萬億美元,包括AWS、微软(Microsoft)、Meta、Google、Tesla等公司在内的科技巨擘,除了定义自己所长的事业领域之外,更在自研芯片上投入庞大的资源与人力。从过去的产业发展经验来看,个人电脑、互聯網(Internet)都带来结构性的改变,初期是建构产业基础环境的公司投资、赚钱,找到目标的投资机构获利丰厚,但通常获利的也不是金融投资机构。第二阶段是参与的企业赚钱,但进入这个阶段Internet已经是产业、市场上的必备条件,任何投资只是投资的一环,无法带来太大的效益。到第三阶段时,产业进入应用驱动、多元分工的新时代,而这个模式将会复制到「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彭博智库(Bloomberg Intelligence)分析,到2030年时,这几家科技巨擘针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将会超过5,000亿美元,但就像互聯網时代一样,初期很多公司靠著基础建设的投资获得丰厚的利润,最后只有思科存活,其余多数已经成为云烟。其次,当背后驱动的技术从Open AI扩张到DeepSeek时,我们可以理解各大公司都想摆脱NVIDIA自行研发芯片,这些公司所代表的新势力会仰赖什么样的供应链呢?苹果(Apple)CEOTim Cook访问北京时透露了对DeepSeek的正面信息,也代表了苹果对于边缘运算的更高期待,自研芯片的业者都希望在跨领域的世界找到跨业商机。我们可以预期臺积电仍会是尖端芯片的制造商,而服務器的上下游产业并无改变的迹象,对臺商而言只是客户更加多元化,而更多的客户加上多元化的产品,意味著制造商会有更高的议价空间。几乎可以断言,如果世界经济不受地缘政治的影响走入萧条,两岸的情势没有太大的改变,臺湾海峡仍然是公海,那么臺湾的电子厂商将会延续过去两年的荣景,在微幅改善获利的路径上继续往前迈进,并且拉大与韓國、东协等国家之间的产业实力落差。最后我们将进入软硬整合、应用驱动的新時代,每个人都可以定义自己的用途,每个使用者可以有AI代理人(AI Agent),市场就会成为魔幻仙境(Wonder land),事业模式的创新就会是致胜的关键。第一、第二阶段,生产关键芯片与设备的臺湾会是大赢家,一旦进入应用驱动的时代,成熟商品的价格、效率、出货模式才会成为成功关键要素,臺湾就会如同已经成熟的个人电脑产业一样,按表操课,很难获得超额的利润。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3):从历史回顾产业隐含的韧性
1960~1980年代发展半导体的国家都是垂直整合,连上游的设备、材料都得共构,因此起步较晚的臺韩专注在制程技术,在材料设备的实力都明显不足。经过半世纪之后,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合作,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国际ICT产业供应链,其实已经进入矩阵交错的时代,这不是传统关注房地产业的企业家所能理解的,如果我们以过去的经验认知新的世界,并据此拟定产业政策,那必然是国际社会的一大挑战。軟件与意识形态可以短时间,甚至瞬间改变,但硬件制造却是需要不断的锤炼才能接近完美。臺湾从DIY的个人电脑开始起步,慢慢建立从系统到零件、半导体的制造能力,这是个经历过半世纪的科技长征之旅。臺湾的科技产业成长于全球數字科技产业的萌芽期,而当年的国家科技政策正好善用了大批出现的婴儿潮、科技人才,这样的条件也不是其他新兴国家可以轻易取而代之的。臺湾是国际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经历过半世纪磨练的臺湾拆解、重新分工,旷日废时、充满變量,也可能大幅提升成本。臺湾就是依靠「时间」,以分布在全球的供应链、运筹体系所建立的韧性,才能维持继续往前推进的能耐。臺积电董事长魏哲家说,当初在亚利桑那州帮英特尔(Intel)盖厂的人都离开了,在美国想盖工厂,一切都得重来,帆宣、闳康、家登等臺湾设备供应商,每一家都快速响应臺积电的需求,才能迅速填补供应链上的空缺。盖一座新厂大概需要2.5年,每一个制程都是创新,适时调整的能力也不可或缺,要在海外盖厂的成本、變量当然是公司经营的成本,甚至是风险。臺湾就不同了,臺积电光是2025年就有11条生产线要动工,虽然臺湾也有人才不足的问题,花点钱就能解决,那都不是难题,何况臺湾幅员小,效率高,人民又刻苦耐劳,不在臺湾做是自讨苦吃。所以,臺积电最怕的是出国比赛,而在臺湾长期累积的实力,才是让臺积电「一步一回头」的原因。但出国比赛也不一定都是难如登天,在數字科技的支持下,「Exactly Copy」成为臺积电或臺湾其他制造厂的致胜秘诀。一些外观看来在竹科、南科很面熟的工厂,将会出现在德国、日本或美国其他地区。但前提是臺湾母厂、母公司持盈保泰,继续维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我认为臺积电海外设厂,并未改变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由臺积电独走的竞争条件,只是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成本与风险而已。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2):关税带领供应链进入反全球化轨道
上任之初,川普(Donald Trump)不断强调以关税政策为杠杆,要逼迫原厂将生产作业往美国集中,借以带动美国更多的就业机会。但美国社会早已习惯以无形价值取胜的经营战略,就算有识之士发现制造业才是社会依存的根本时,「夏虫何以语冰」,不仅社会大众难以理解,传统政府官员以成本、效率取胜,不容易理解數字科技产业共存、共创、共荣的道理。美国设计的芯片交给臺积电、联电、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生产,封测流程则在东协国家完成,没有美日欧洲的半导体设备与材料,也很难完成整个生产流程。如果要向品牌原厂以晶圆生产量课税,那么占有全球过半市场的美商将是最大的受害者,其次才是占有19%的韓國三星与SK海力士(SK Hynix)。产业声势很大的臺湾,其实在品牌市场上的市占率仅有7%,反倒影响有限。除非美国能长臂管辖,以晶圆制造原厂的晶圆产量课税,才会影响到晶圆代工厂的竞争力。我们说美国是「天」,一旦我们放弃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或者没有美国政府撑腰,臺湾海峡变成内海,每个人都明白这就是「变天」了。一旦西太平洋的防卫岛链、科技岛链「断链」了,西方国家放在西太平洋上的「锚」不见了,可以预见这将是30年以上的世界新局,不仅ICT供应链中断,路过臺湾两侧的运筹体系将受到威胁,那么这个局面出现的可能性有多高?NVIDIA、超微(AMD)的芯片当然重要,但在所有的进口资通讯产品中,放在數據中心里的服務器是接近市场与品牌商最重要的商品。2024年美国总共进口了619亿美元的服務器产品,中国也有118亿美元。美国进口的服務器主要来自墨西哥,贡献比高达67%,其次才是臺湾的26%,两者合计所占的比重已经高达93%。而产业里的人每个人都明白,在墨西哥开服務器制造工厂的也是臺湾人。为了因应美国课征墨西哥商品25%关税的压力,臺湾人会很聪明的把墨西哥生产的服務器运到免税的中立国家,绕圈之后再回到美国市场。这些中转的国家,可能是与美国友好的英国、爱尔兰,也可能是最遥远的新加坡。不止美国高度仰赖,中国进口的服務器也有40%来自臺湾,越南与马来西亚也有21%与16%,您会认为这是东协当地业者,还是臺商海外工厂生产的呢?少了臺湾,全世界服務器产业当机,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忍受數據中心当机,甚至服務器品牌大厂与芯片原厂都会起来抗议。而在主权AI的大旗下,各国各自发展數據中心、自研芯片,受创的会是臺商,还是各国的产业独立自主性?臺湾只是单纯、无害的代工厂,主导竞争优势的还是背后的原厂,以及共同建构生态系的材料设备厂。美国政府动见观瞻,只要闪过美国的制裁方案就可以满足市场的要求,美国可能对转口国家比照墨西哥课税吗?一旦走到这一步,世界商贸秩序大乱,我们认为美国应该不会与全世界为敌。但没有人敢低估这个可能性,一旦美中开战,催毁臺湾工厂的想法早已有人提过,替代方案就是在美国早早建立生产体系,臺积电赴美设厂是让美国在先进制程上没有顾之忧,但现实上的供应链并不是传统工业时代上下游单纯的交易往来关系。如果摧毁臺湾的工厂,那意味著全球供应链断链,韓國的半导体产业也不可能偏安,那么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与ASML这些高度仰赖亚洲供应链的设备原厂可以安然无恙吗?如果我们知道这是全球相互依存的体系,牵一发、动全身,且是打破传统营运模式的改变,我们就必须知道臺湾是火中取栗,也必须有更坚强的产业韧性。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1):影响全球供应链的关键议题
川普(Donald Trump)一直将臺积电投资美国的案例挂在嘴上,但关键不是臺积电1,650亿美元的投资案有无落实,而是全球供应链因为美国政府的战略正在进行全面性的调整。这牵涉到细腻的企业决策,并且有很多实务运作与专业技术分工的考量,以及包括与中国、二线国家政府之间的对应战略。川普上任,意味著从二次大战之后掀起的全球化狂潮正式宣告落幕,美国进口的服務器67%来自墨西哥,26%来自臺湾,在墨西哥投资的厂商,必须将生产好的服務器,以全球巡访的模式找到不用课税的国家再转进美国。如果从进口芯片课税的话,做为美国芯片第一大出口国的马来西亚,他们只是完成芯片封测的最后一个流程,难道要承担最后的租税负担吗?美国会从晶圆制造的源头,针对臺韩厂商以晶圆生产量课征税收吗?位在领先群的国家都担心,游戏规则被改变之后还能维持领先优势吗?中国更怕智驾车、无人机等新苗产业因为没有适当的芯片而功亏一篑,而主权AI更是许多国家关切的问题。对企业界而言,川普、美国是「天」,习近平、中国、亚洲是落脚的「地」,但在臺湾的魏哲家、臺积电,甚至韓國的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海力士(SK Hynix)是要面对问题的人与企业。从更宽广的角度看这件事,位于天地之间的企业是面对问题的「人」。那么我们得先理解「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再来思考人如何因应?以美国为核心的产业观察中,被川普挂在嘴上的是关税武器,但只要客户有需求,且无可替代,臺商都可以绕道免税国家供货。西方媒体说,川普只用两个月,就把美国历届政府建立的全球信赖关系与贸易秩序摧毁殆尽。关税诚可怕,但其实真正可怕的是掌握关键价值的美国科技巨擘,8家市值上萬億美元的科技公司,每一家都是亚洲供应链的衣食父母,供应商必须掌握这些科技巨擘如何垄断市场商机,重塑品牌的价值,并且留意随时出现可能改变世界的黑科技。从Open AI到DeepSeek,大家印象深刻,短短的几个月,风云变色,最近人在北京的Tim Cook也赞美DeepSeek可能带来的改变。在中国方面,过去半世纪,中国以民族主义与经济发展做为驱动中国往前发展的双轨引擎,特别是今日中国经济受挫、美中大战方兴未艾,以意识形态对抗的处方依旧是中国高悬的国家战略,而这个战略背后以能取外资而代之的「信创計劃」最受到关切。加上中国本就具备的人口、市场优势,中国未来几年的国家战略仍然有迹可寻。除此之外,毛泽东时代「以乡村包围城市」的思维模式,不仅能充分发挥中国的优势,当DeepSeek削弱了OpenAI带来的冲击时,我们隐约已经可以理解算力的投资重心也正往边缘运算移动,那么在电动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智能眼镜上已经取得先机的中国厂商,必然不会在下一个阶段的竞争中缺席。更可怕的是,中国人说全世界人工智能相关论文有2分之1是华人写的,生物科技更高达70%,刻苦耐劳很会读书的中国科学家开始说他们要用中文写论文,那么以后中文与英文世界的科技论文比重会改变吗?也许英文仍是主流,但以中国为核心的生态圈正在形成,只要能撑起全球4分之1市场的中国,也就足以成为竞争的杠杆,那么臺湾、韓國,甚至德国、日本这些昔日的科技大国如何因应呢?如果说美国是订定游戏规则的「天」,那么不可能搬到的地理位置就成了制造厂的「地」,中国与亚洲就是许多供应链落脚的地。至于解决天地之间各种难题的是「人」,您可以说这个「人」是魏哲家、赖清德或者是所有的臺湾人。这是臺湾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时代给了臺湾机会,也带给臺湾严苛的挑战,我们以底下的九宫格架构探索正在改变的世界。
AI程序开发助理—Devin与Cursor
苹果(Apple)創始人Steve Jobs 曾说:「Everybody should learn to program a computer, because it teaches you how to think.」随著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AI撰写程序的能力已逐渐变强,可增人类的能力。许多AI辅助工具开始进入軟件开发领域,帮助开发者提高效率、减少错误,甚至自动完成部分重复性任务。终极目标是协助一般人像电脑工程师一样,利用「 learn to program a computer」来达到「how to think」的理想。目前较为热门的2款AI程序开发助理是Devin和Cursor,它们各自具备不同的特点与优势,适合不同的使用情境。Devin由Cognition开发,主要定位为一个自主的AI开发助手,能够执行完整的軟件开发流程,甚至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开发任务。它具备高度的自主决策能力,可以设定开发环境、重现错误并进行修复,甚至执行軟件测试,无需开发者过多干预。使用者与Devin主要透过对话界面进行互动,开发者可以像管理人类工程师一样,指派任务并监控其进度。此外,它在一个安全的沙盒环境内执行,内建开发工具,能够与不同的技术堆叠无缝整合。Devin最大的优势在于高自主性,能够有效地帮助开发者处理从程序码撰写到测试的完整开发流程,适合希望让 AI 执行较为独立开发工作的团队或个人。Cursor则是一款AI强化的程序码编辑器,设计理念与 Devin不同,主要专注于提供實時AI协助,而非完全独立执行开发任务。Cursor的AI代理能够理解开发者的指令,并透过推理与工具整合,执行程序开发相关的任务,减少开发者的负担。其 AI 代理基于Composer平臺运作,使其可以与各种开发工具无缝连接。此外,它允许开发者导入扩充功能、主题、快捷键等,使其保持与传统开发环境一致的使用体验。同时,它提供隐私模式,确保程序码不会被線上储存,并符合SOC 2安全标准,适合对程序码隐私有高度要求的开发者。Cursor更适合习惯使用传统编辑器的开发者,能够提供實時的AI协助,减少开发过程中的繁琐工作,提高编码效率。这两款工具在自主性、使用方式与环境整合方面存在明显差异。Devin具备高度自主性,能够独立执行完整开发任务,而Cursor则更专注于實時AI辅助,适合需要持续手动操作的开发者。如果需要AI独立完成开发流程,Devin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希望在程序码编辑器内获得 AI 协助,并维持熟悉的开发环境,Cursor 是更理想的选择。Devin和Cursor代表2种不同的 AI 助理设计理念Devin 偏向于自动化与自主开发,Cursor则著重于辅助开发者完成日常编码工作。最终的选择取决于开发者的需求——如果希望 AI 来执行完整的开发任务,Devin 更具优势;如果更需要一款能够提高编码效率的AI编辑器,Cursor会是更合适的选择。随著 AI 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两款工具也将持续发展,未来可能会带来更多令人期待的功能与应用。
天选矽岛书摘 (4/4) 英雄成群结队而来
臺湾的地位,有些是先天上的必然,也有很多是后天的努力,以及与地缘关系挤压后的偶然。1965年美援断绝之后,每年短缺5,000万美元的外汇,对人均所得仅有248美元的臺湾而言是个沈重的负担。臺湾试图以高雄加工出口区突围,进驻的日系大厂与美商是早期臺湾电子业的人才摇篮。之后,杜俊元、郑崇华分别在1971年创办华泰电子、臺达电,富士康则在1974年成立,那一年臺湾第一家电脑公司神通也成立了。1975年,之后成为臺湾第一家上市电子公司(1983)的光宝成立。1976年,看到微处理器见猎心喜的施振荣创办宏碁。不远处的越战砲声隆隆,更早一点的韩战烟硝味隐隐约约,这些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才勇敢挑战混沌世局与科技产业的商机吗?1970年代是危机四伏的年代,没有美援,臺湾退出联合国,与日美断交,加上两次的石油危机,臺湾人惶惶不可终日。在那个困顿的时代,没有人可以预知当时的困局其实只是细雨轻雷与惊蛰的前奏而已。1974年,在美国RCA研究部门担任主管的华人潘文渊建议臺湾发展半导体。尔后在政府的支持下,由胡定华博士带领的团队到美国取经,学习半导体的相关技术与管理经验。20多名的团队成员,陆续成为臺积电、联电、华邦、联发科、臺湾光罩等公司的創始人,这也是过去半世纪影响臺湾半导体业,甚至是全球半导体业最成功的計劃。富士康2024年营收高达2,100亿美元,现在成了全球最大的EMS制造厂,神通旗下的联强、神基、联华气体、美国新聚思都是业界不同领域的翘楚。1975年,原本在德州仪器(TI)工作的宋恭源,因为德仪有意裁撤LED生产线,他在失业与创业中选择创业。之后光宝成为臺湾第一家上市的电子公司,开启新時代电子业创业家从社会募集资金的先河。创业有成的宋恭源,捐助2亿元给臺大,邀请诺贝尔奖得主到臺大教学、驻校。他也成为第一位在美国经营半导体IDM公司的臺湾企业家,在美国那斯达克挂牌上市,且3次受邀到纽约那斯达克交易所敲钟。1976年宏碁创业,那是臺湾电脑业萌芽的故事,少了宏碁,臺湾电脑业还能生机蓬勃吗,他们的故事已经少有人传述了。我们不赞美特定的英雄,因为英雄是成群结队而来。1980年代初期是个人电脑产业蓬勃发展的年代,宏碁与神通互别苗头,臺湾也从仿造苹果(Apple)Apple II走向IBM兼容电脑的时代。与此同时,从计算器生产事业繁衍而来的金仁宝、英业达、广达成为臺湾筆記本電腦产业的核心族群,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1980年代创业的日月光、矽品在半导体封装产业的贡献,而以电源为主力的臺达电也跟著电脑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尽管黄仁勋说:「人工智能会吃掉軟件,軟件会吃掉世界」,但我深信硬件制造的价值无可替代,以臺积电为首的半导体制造业,带给臺湾荣耀与许多隐而不显的价值。2000年前后,刚刚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的臺湾,天空上看不见任何乌云,在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架构下,透过中国提供的廉价劳力与社会成本,臺湾人建构一个在全球化时代最具竞争力的ICT产业供应链。从筆記本電腦、手机、服務器、面板到半导体,臺商成果辉煌。友达、群创在相互竞争与购并的过程中成长茁壮,中国的山寨手机脱胎换骨,与臺湾的联发科、大联大提供的芯片紧密连结。2007年iPhone上市,可以上传、下载,双向的数据流通,加上2008年中国成功的举办奥运,从此红色供应链崛起,臺商瞻前顾后,也有进退失据的感叹。在与美中两匹狼共舞的过程中,不少公司出售在中国的生产基地给当地业者,并开始布局迎接人工智能与产销双轨同步的新时代。2019年川普(Donald Trump)挑起中美贸易大战后,归属于西方阵营的臺湾开始调整产业战略,更多的臺商回流,智能制造的布局开启交错多元的新时代。《天选.矽岛:川普风暴下的科技岛》3月10日上市AI浪潮来袭、川普风暴颠覆秩序之际,144公里宽的臺湾却成为全球战略核心。本书剖析半导体产业竞逐,揭示臺湾如何在国际角力中撑起全球供应链。突破重围,臺湾是世界关键!
天选矽岛书摘 (3/4):NVIDIA更了解臺湾供应链的价值
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承接大型OEM订单的臺湾公司,征战世界已经超过30年了,至今仍是世界级大厂最信赖的生产合作伙伴。以NVIDIA为首的服務器产业,从生产最高端尖端芯片的臺积电,到模塊、主机板、机壳、次系统、服務器到丛集运算的整机生产,以及周边的电源、冷却系统几乎全部仰赖臺商。臺湾数十年积累经验的背后是低毛利、高效率,以及不太会犯错的供应链。臺湾资本市场也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助攻,加上美中贸易大战,臺商成为供应链上最佳的选择,是硅谷網絡巨擘之外,最意气风发的一个产业族群。2024年6月初的COMPUTEX星光灿烂,曾几何时,世界顶尖大厂CEO经常过门不入的臺湾,如今却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中,成了各国产经领袖戮力经营的战略高地。对臺湾而言,连结愈多,臺湾的国际地位,甚至国家安全都是愈重要的保障。NVIDIA抢尽人工智能的锋头,出生臺湾的黄仁勋自称臺湾大使,最近两年几乎每季返臺,除了喜欢臺湾食物的DNA之外,崛起于绘图芯片、绘图卡商机的NVIDIA更了解臺湾供应链的价值。他们在1990年代就委托臺积电代工芯片,也将NVIDIA的芯片模塊、次系统、服務器全部委托给臺商制造,这是属于臺湾仔、NVIDIA与臺湾之间30年来深度连结的产业DNA。过去隐而不显的臺湾ICT产业供应链,在美国前任商务部长Gina Raimondo口里是影响美国,乃至全球经济稳定的关键力量,甚至说如果贡献全球92%尖端芯片的臺积电被中国占领时,那将会是美国经济毁灭性的打击。从正面角度看,美国会竭尽所有手段保护臺湾的安全,但从负面角度观察,美国半导体协会(SIA)已经预告,美国将在2032年以前生产全球28%的10納米以下芯片,这是意味著一旦西太平洋发生战争,东亚先进制造厂遭到毁灭性的打击时,美国将成为「硕果仅存」的尖端芯片制造基地。臺湾在产业实力上无坚不摧,但在国际形势上却也有危如累卵的风险。西太平洋火环带从北方的库页岛、日本、琉球、臺湾,延伸到菲律宾、印尼,这也是地理上的地震带,而臺湾正好是中段连结上下游的关键。半世纪以来交错排列的岛屿多次摇晃,也在海权与陆权大国相争的时代左右摆荡。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1999年臺湾的921大地震、2004年的南亚大地震、2011年日本的311大地震,大规模的人员死伤与经济重创让我们这一代人记忆深刻。臺湾位在世界地理的断层上,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科技断层、地缘政治断层中。本书英文书名的「SEMI」是一半的意思,也是电子业用来简写半导体业的常用语,用在臺湾这个并未被世界广泛承认的国家更是十分的贴切。臺湾人需要一套面对世界新局的战略思维,世界也必须重新认识臺湾的角色与地位。《天选.矽岛:川普风暴下的科技岛》3月10日上市AI浪潮来袭、川普风暴颠覆秩序之际,144公里宽的臺湾却成为全球战略核心。本书剖析半导体产业竞逐,揭示臺湾如何在国际角力中撑起全球供应链。突破重围,臺湾是世界关键!
天选矽岛书摘 (2/4):數字新时代的国际观
美中两国从对立、对峙到对决的新時代中,臺商固然要将敏感产品的生产基地撤出中国,但也必然受惠于美国将中国排除于敏感科技之外的大局。未来分布于臺湾、马来西亚、墨西哥、印度的生产基地,意味著中国美好的黄金十年已经不再。在中国最兴盛的时代,臺湾侥幸存活,在没有中国的压力之下,臺湾继续与狼共舞;在G2的大格局下,臺湾内部也面对能源、人才、土地等各种限制,就算只想持盈保泰也是非常严苛的挑战,关键就是川普(Donald Trump)执政下的对臺政策。川普二度当选为臺积电未来的营运带来高度不确定性。事实上,当美国2022年10月祭出出口管制,压制中国先进制程的发展,而2024年英特尔(Intel)与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陆续传出营运警讯,虽让臺积电在先进制程市占率持续提升,却大幅提高地缘政治及产业垄断课题上的风险,臺积电要如何在川普二进白宫的4年中降低本身的经营风险呢?当所有的人都在谈「竞合并存」的观念时,臺积电根深蒂固的竞争文化很难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而改变。若以英特尔让利给超微(AMD),让超微有一线生机的案例,但我们很难想像臺积电会将技术移转给三星或英特尔。如果三星、英特尔不可行,格罗方德(GF)是可能的选择。当臺积电已经进入2納米的制程时,N-2的策略,亦即将早两代的10納米或7納米技术授权格罗方德,或许也可以是策略上的权宜之计。再则,臺积电必须面对川普政府刻意为之的「制造业重返美国」战略,臺积电必须善用美国优势,引进美国更好的研发人才,甚至在美国舆论界有更多的话语权,传述臺积电协助美国重建高端制造业的决心与方法。但赢家全拿的意识型态,在臺积电以超额资金灌入资本支出的背后,就是要让竞争者看不见车尾灯。一旦臺积电改弦更张,那过去以来由张忠谋所奠定的经营战略将面临全新的挑战。臺积电要造反,而且是要造自己的反,甚至必须从重新定义事业核心价值、任务宗旨著手,否则当全世界的资源都归属于一家时,臺积电反倒没有任何退路与空间。面对分拆或分享,或者变成美国公司,让臺湾只是制造基地的可能性都是臺湾必须要面对的现实。其次,如果中国半导体产业跨不过技术的高墙,过去高度倚赖中国市场的半导体设备材料厂,如何以臺积电为杠杆,协助日本、德国、印度,甚至墨西哥、加拿大建构半导体产业,以平衡从中国流失的市场商机。这些转机都环绕在臺积电与臺湾身上,但臺湾供应链原本就以「效率」见长,而效率既来自于臺湾地理、人文条件的限制。臺积电在美国遭到控诉偏袒东亚出身员工,歧视美国当地人,甚至提及开会只讲中文。如此控诉不仅在美国会出现,就算在臺湾工作,外籍员工也会认为喜欢讲中文的臺湾主管刻意忽略外籍员工的感受。相对而言,臺湾科技产业是一个外向型的产业,却有一个内向型的产业性格。很多高端主管都忧心,一旦臺湾企业国际化了,过去优势的效率便荡然无存。臺湾的产业成就不像是韓國三星、现代(Hyundai)般的亮眼,却是实打实的产业实力,这也让很多国外的访客都很好奇臺湾奇迹是如何从天而降?我以《孙子兵法》的「其势险,其节短」,形容在高风险环境中培训出快速回应的本能。BBC在报导冰岛绝世美景时说「住在最危险地区的人,更能体会极致的快乐」。同是欧亚板块边缘的臺湾,一样都身处火山与地震的威胁,而臺湾更是科技势力移转、地缘政治拉扯的热点。臺湾人比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更能体会经济实力移转,地壳变动、政治版图变迁可能带来的影响。《天选.矽岛:川普风暴下的科技岛》3月10日上市AI浪潮来袭、川普风暴颠覆秩序之际,144公里宽的臺湾却成为全球战略核心。本书剖析半导体产业竞逐,揭示臺湾如何在国际角力中撑起全球供应链。突破重围,臺湾是世界关键!
伊莉莎白女王的虚实整合
2022年6月英国白金禧年(Platinum Jubilee)庆祝女王登基70周年活动中,伊莉莎白二世女王(Elizabeth II;1926~2022)的3D全像(Holography)被投射在金辉灿烂的皇家金马车(Gold State Coach)窗户上,这场景迅速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成为当天庆典的亮点之一。透过结合尖端科技与历史文物,这次盛事展现虚实整合(Cyber-Physical Integration)的非凡潜力。这项技术让历史融入现代生活,创新地连结过去与未来,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开启新篇章。虚实整合技术能實時监控、调整并优化现实世界的运作。这一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智能城市与医疗等领域,而此次全像投影与金马车的结合,则将其创意应用拓展到文化与娱乐产业。女王3D影像投射于拥有260年历史的马车上,参与白金禧年游行,展现科技与历史的完美融合。伊莉莎白二世女王的3D影像取材自1953年女王26岁时加冕典礼的珍贵存档画面,经过數字化处理与分辨率提升后,这段影像得以在现代投影设备上清晰呈现。经由精密的投影技术,影像被准确映射到马车窗户上,营造出女王仿佛亲临现场的真实感。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让观众仿佛回到1953年,见证女王加冕的历史时刻。金马车本身是一件艺术与工程的双重杰作。它于1762年完成,整体以鎏金木材制成,并饰有精美的天使、海神与狮子头雕刻,象征英国的国家力量与海上霸权。这辆马车长约7米、高约3.7米,重达4吨,由8匹马以步行速度拉动。马车内部同样豪华,以丝绸与天鹅绒装饰。这一历史文物多次经历修复,至今仍然完好,成为英国皇室的重要象征。将3D影像技术与拥有高度历史价值的金马车结合,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技术工程。由于金马车的历史价值极高,工程师设计了非侵入性的安装方式,避免对文物造成损害。轻量化的投影设备被巧妙安装在马车内部及其周边,确保整体视觉效果不受干扰。为确保虚实完美融合,工程师需克服影像稳定性与同步性等技术难题。他们利用高精度追踪技术,确保影像与马车移动完美同步,并特别设计投影系统以降低窗户反光对影像品质的影响。这些技术突破为未来类似应用树立新标杆。伊莉莎白二世女王3D影像与金马车的结合,是虚实整合如何重新定义文化遗产的最佳例证。展望未来,虚实整合有望成为文化遗产保存与传承的核心技术。透过更多元的數字手段,历史文物可以超越地理与时间的限制,成为全球共享的资产。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