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国际会议中,中国总是派出一流高手参与,从美国、纽澳来的西方人不容易招架,甚至场内、场外的私下对话,也没有太多人敢挑战中国的论述。
但顶尖聪明的人谈的不是「Data level」的论述,而是专注于「Code level」的本质问题。AI牵涉到的不仅仅是美中两大国的竞合,更牵涉到二线国家如何维持AI主权的艰难课题。
我所谓的二线国家包括德国、日本、印度、韓國,从原生技术、制造能量到新技术,如In-memory Computing,數據中心与背后的服務器、冷却技术,甚至把能源消费控制到最佳状态,都是二线国家非常艰难的课题。
更多的數據中心,显然需要更多的能源,如果不能面面俱到,那么局部性、关键性的领域又可以涵盖哪些?搞清楚大环境的很难自称是科技大国。
「Either or not」 thinking,已经不足以答复复杂的问题,华人传统在天地之间留下「人」的思考更为重要,未来必须以人为本,让更多人理解这些改变是必然,并提供他们参与的机会。
但显然现在中国的政策上并未显现该有的「人味」。从说一套,到做同样一套,显然离理想的距离很远。
Intelligence with wisdom:是理想,但希望不是梦想
我们面对的是「Open ended questions」,这种问题都不是用「Yes or no」来回答,人类的智能深受考验,ChatGPT或许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定义民主的机会。
我们很想问AI能做什么,但新加坡人问的是AI能帮新加坡做什么。人口少的新加坡不可能产生庞大的数据,而数据正好是未来的资产,新加坡该想的是自己的问题,臺湾不也如此吗?至于AI能帮人类做什么,留给其他人去想吧。
所以,我很清楚知道知识份子、意见领袖不是把美国、中国的观念带回家,就认为自己已经善尽职责,如果一个教授只能每天拿新闻「贴文」而没有自己的看法,那他为什么可以教书?
当然,不断出现的黑科技,也会改善能源的效率,打破框架,跨国共享數據中心可能吗?臺湾不仅需要考虑从菲律宾输入电力,甚至应该与菲律宾讨论共构數據中心的可能性。
过去坚持拥核、反核的人,大概都没想过如今我们会面对这样的困境吧?既然如此,为什么是少数不接受新知的人在帮我们做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