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超声波全面进化 华硕Auto Tissue与Auto IVC打开临床智能篇章
超声波诊断设备迈入智能化新阶段,深耕医疗领域多年的华硕持续强化旗下手持式超声波的软硬件功能,近期再推出Auto Tissue与Auto IVC两项AI功能,将超声波系统从「影像清晰化」进化到「AI辅助决策」层次,结合既有的自动量测、智能流程与影像优化基础,进一步降低操作门槛、缩短诊断流程。
华硕电脑营运长谢明杰指出,随着医疗产业迈向手持化与智能化发展,超声波设备不仅协助医疗人员提升诊断效率,更成为推动基层医疗与线上照护的关键技术。
华硕目前已有LU700、LU710、LU800等系列手持式超声波设备,并针对自动量测、智能流程、影像优化等三大范围,开发多种智能化功能。近期华硕进一步推出Auto Tissue与Auto IVC,可为临床实务中最常遇到的组织分层识别与下腔静脉量测等两大挑战,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让诊断能力不再局限于专科医师,而能有效延伸至基层医疗与线上医疗场域。
Auto Tissue:组织分层自动化量测技术
华硕智能健康产品企划部产品经理张靖希表示,Auto Tissue功能透过AI演算法自动量测表皮层、脂肪层与肌肉层厚度,并以彩色标注不同组织层,解决传统B-Mode灰阶影像边界模糊、判读困难的问题,同时支持AI自动判读与人工微调,确保医师保有最终决策权。
其应用涵盖多元场景:在医美领域可追踪溶脂疗程前后的脂肪厚度变化,提供量化依据;在运动医学与复健上可监测肌肉变化,评估训练成效与复健进度;在一般临床中则降低新手或非专科医师的技术门槛。透过大量医学影像训练,Auto Tissue建立精准的分层模型,并实现一键量测,避免反覆扫描,有效缩短学习曲线并提升诊断一致性,展现AI在临床应用的实质价值。
Auto IVC:急诊与加护病房的诊断利器
IVC量测在急诊与加护病房中具关键临床价值,但影像常与周边结构混淆,传统需人工逐张标记最宽与最窄直径,耗时且高度依赖经验。产品经理张靖希指出,华硕的Auto IVC功能在扫描完成后,医师只需冻结影像并启动功能,AI即可自动识别最佳切面,计算最大与最小直径,并自动产生塌陷率与扩张率,提供标准化数据,同时支持人工微调以确保准确性。
在急诊与ICU场域,Auto IVC可快速提供IVC直径与塌陷率参考数据,协助医师评估患者是否可能存在血容量异常或心衰竭风险,提升诊断效率并缩短急救流程。过去仅见于高端超声波的功能,如今被华硕下放至手持装置,实现「高端功能普及化」,为临床带来更高效率与实时性。
全面优化UI与UX打造直观友善使用体验
由于超声波属于实时影像诊断工具,手持装置必须比大型机台更直观且操作简化,才能有效协助医护人员。对此华硕设计中心使用者经验设计师廖育萱表示,华硕除了导入AI功能,也同步优化使用界面(UI)与使用体验(UX),并以三大设计原则为核心:一是情境导向设计,将急诊常用的Freeze/Scan、影像保存等置于显眼位置,病房与报告场景则强调影像回顾与后编辑;二是单手操作考量,工具列与功能键皆配置在单手可及区域;三是清楚回馈机制,量测线条以不同颜色区分并同步高亮显示,避免误判。
系统同时支持影像上直接手势操作,重要参数可于画面拖曳调整,并经多轮临床回馈优化,确保影像区域最大化与临床操作习惯相符,借此缩短学习曲线并降低重复扫描率。
迈向实时影像引导 持续拓展AI功能
对于未来规划,谢明杰指出,华硕超声波系统将从「自动量测」进化为「实时影像引导」,未来将持续扩充多项AI功能,涵盖肌肉骨骼、肾脏、泌尿科、呼吸系统、心脏等多个临床场景,协助医师在急诊、复健、基层医疗甚至专科诊断中获得更直观、标准化的影像判读支持。这些功能将以「降低学习门槛、提升诊断效率」为核心,并透过网络更新方式逐步释出。
谢明杰最后强调,超声波设备向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工具,但学习门槛高且依赖经验。华硕透过AI功能与直觉化UI/UX设计,有效协助急诊、家医、复健及医美医师快速上手,推动基层与偏乡更快取得诊断依据,并强化居家与线上医疗的可行性。未来华硕将持续以AI为核心驱动,拓展更多临床应用场景,期望为临床效率与全球医疗变革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