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端、消费性医材向高附加价值发展
医疗器材商机无穷,工研院生医所所长邵耀华表示,2010年全球医疗器材市场为2,456亿美元,其中美国占41%、欧洲占28.3%、亚太地区占19.3%。但在台湾2,300万人口、总医疗支出近300亿美金的市场,对医材研发支出仅占不到10%,显示仍有相当大的成长空间。
邵耀华指出,目前台湾医疗器材厂商约580家,以消费型电子医疗器材、出口导向为主,且美国为最大出口市场,例如:体温计、耳温枪、血压计、电动代步车及隐形眼镜,光血压计台湾一年就卖出一千万台,政府预计2013年台湾医材产业总营业额可达到新台币1,200亿元。
台湾医疗器材产业2010年的总产值为662亿新台币,多半属于进口依赖的类型,且很多都是影像类产品,因此邵耀华建议政府,应该鼓励产业能够做医学影像的器材,因为它是未来智能医疗重要的工具。
此外,在台湾医材进口市场部份,针对开刀、洗肾还有糖尿病照顾占很大的开销成本;而在出口部份,2010年起血糖计及试纸已取代电动代步车、电动轮椅,成为最大出口产品,其中华管、泰博、五鼎三家医材商占大多数,全球市占率约1%,这部份市占率若能继续攀升,就可多带来一百多亿的产值。
但邵耀华也以自身多年前开发医材时,刚提计划书阶段就被国外大厂专利控告为例,强调台湾在发展高端医疗器材时,势必要面对国外大厂的专利布局挑战,面对被告的风险时,要能够坚持;同时可先从消费端的居家照顾装置着手,因为业界对医材的人性化界面的投资相当少,从文化、地区腔调等差异的因素看来,绝对有进步的空间。
台湾发展高端智能医疗器材的机会
邵耀华认为,在高端智能医疗器材发展上,台湾有很好的制造供应链。他指出当全世界朝向自我健康管理,需要一个整合性管理科技,从美国也注重并调整投资比例到预防保健这领域,就可看到各国其实希望尽量做好健康管理,小病不要往大医院去跑。因此在美国过去很多专卖医院的医材商也开始转型,纷纷到台湾来寻求价位较低但具备一定医疗品质的医材。
目前也有有电子业开始将产品朝向自我健康管理、运动娱乐的应用发展,以解除掉医疗器材上层层法规的审核限制。邵耀华也点出台湾医材商对于谁才是真正目标客户,在分析上仍有待加强。业者必须从过去强调硬件(Hardware),转而研发代表软实力的软件(Software),以及结合硬件与软件的韧体(Firmware),下一步朝向结合生活应用的Lifeware发展。
政府高端智能医疗器材╱服务推动方向
邵耀华指出,政府在高端智能医疗器材与相关服务的推动方向上,已提出1.洗肾照护,并结合血液透析。2.呼吸照护。3.体外诊断。4.高端牙科。与5.影像引导微创手术五大诉求,期望朝向提昇生活品质,也是业者可以努力的方向。
如2009年洗肾专用的人工透析装置,光进口就占24亿元台币,台湾也有产业投入超声波、高端影像医材与内视镜等影像引导MIS系统的研发,甚至并购国外医材商。同时政府也正辅导产业建立IP Bank专利智财库,产业到IP Bank去检视所需的专利,付费租用或取得授权,可充实自身的专利布局。
邵耀华最后总结未来高端智能医材产业的跃升与行销,应以发展建构医材产业跨领域合作平台,进行产业链垂直与水平整合,提供厂商全方位解决方案,加速产业转型与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