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AI永续双轴转型 掌握电子零件产业链发展契机 智能应用 影音

​​​​​​​推动AI永续双轴转型 掌握电子零件产业链发展契机

  • 孙昌华台北

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长安。DIGITIMES摄
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长安。DIGITIMES摄

地缘政治带动全球供应链体系变革,在此同时,AI与减碳两大趋势,也牵动产业布局。为协助电子零件同业掌握市场脉动、制定最佳化策略,台北市电子零件商业同业公会特于日前举办「AI与永续转型供应链发展新契机-电子零件产业链共创论坛」,电子零件商业同业公会监事普诚科技董事长姜长安在致词时指出,面对来势汹汹的AI,来自不同领域的公会成员各有不同见解,希望透过论坛协助各企业经营者洞察市场脉络,推动AI与永续双轴转型。

善用台湾独特优势 洞察产业趋势创造利基

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DIGITIMES摄

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DIGITIMES摄

DIGITIMES研究中心总监黄铭章。DIGITIMES摄

DIGITIMES研究中心总监黄铭章。DIGITIMES摄

(左起)主持人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长安、大联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叶福海、新加坡商安富利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台湾区总裁郑陆文。DIGITIMES摄

(左起)主持人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普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长安、大联大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叶福海、新加坡商安富利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分公司台湾区总裁郑陆文。DIGITIMES摄

DIGITIMES董事长黄钦勇。DIGITIMES摄

DIGITIMES董事长黄钦勇。DIGITIMES摄

DIGITIMES董事长黄钦勇在「东方不败:台湾科技业屹立不摇的几个关键」演讲中指出,台湾电子业的未来,必须从多个角度思考。台湾电子业发展至今超过50年,这半世纪以来,我们不仅见证这个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克服众多挑战。时至今日,推动世界的变因已然不同,地缘政治、国际关系与国力变化都对台湾电子业带来深刻影响,台湾必须审慎思考这些变因的本质,例如数码化与产业生态系,都将成为新加坡力的一种。

黄钦勇接着指出,1980年到2009年是台湾的黄金三十年,然而2009年后,国内快速崛起,2007年问世的iPhone与2008年举办的北京奥运,让国内国力飞升,2009年国内的GDP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年全球GDP成长至27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国内。之后Amazon等全球科技巨头的规模也急速扩张,市值超过一万亿美元的世界级公司越来越多,这象徵着未来世界将由少数大企业独占,面对此一情势,台湾电子必须找出自己的独特优势,重新定义市场定位,而掌握供应链的能力就是台湾的独特利基。

面对当今情势,黄钦勇认为台湾厂商应该跳脱传统框架,以更灵活、策略性的方式与全球交流,例如之前他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授课时,与该校副校长讨论当地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机会,就建议澳大利亚善用的高等教育优势,培养半导体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并与台湾IC设计公司合作,为产业提供持续的人才支持。他最后表示,台湾须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主张,在全球供应链中找出不可取代的关键角色,方能在新时代科技革命中建立起独特利基。

DIGITIMES副总经理黄逸平也以「Gen AI颠覆性的影响与商机」为题,深入探讨生成式AI对产业的影响。他提到生成式AI是在过去大数据、机器学习、云端服务、物联网、深度学习等技术持续发展的数据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从大语言模型新创募资金额的爆发性成长,及GPT市集1月开通后,现已有超过50万个GPTs应用程序,显示出生成式AI生态系正高速扩张与演化。

对于技术与市场发展现况,包括Open AI、Microsoft、Google、Meta等业者与陆系企业积极布局大语言模型与相关服务,也刺激出硬件需求,观察AI的关键运算平台CPU/GPU竞局,可看出Nvidia在用户端的近期营收仅与AMD约莫持平,但数据中心营收则自2023年第一季首度超车Intel后,与Intel及AMD的落差急遽扩大,也让Nvidia在2023年第三季与第四季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业者。展望2024年,Nvidia在Magnificent 7业者或半导体业者中都将有最出色营运成绩,营收可望有80%以上成长,净利翻倍,而净利率可望破五成。

在装置应用方面,手机从去年第四季与今年第一季起成为首批规模化量产搭载生成式AI功能的消费性装置,AI PC则是下半年的市场重点,两者2024年应都可突破10%渗透率,至于能否突破20%尚待观察,其他包括车辆、机器人、智能音箱等各式各样物联网装置,也都因生成式AI的导入而大幅提升了功能与服务。此外,AI Pin等各种创新AI装置也开始大量出现。整体而言,生成式AI将大幅改变人类的工作方式,所扮演的角色也会从助理逐步演进到代理人类进行各类工作。

DIGITIMES研究中心总监黄铭章则在论坛演讲中,以供应链转型主要方向、全球净零减碳发展趋势与关键议题、RE100对全球供应链产生的影响及主力厂商净零策略等三大方向,解析「供应链转型与企业净零碳排趋势」。他表示供应链转型的主要方向包括数码策略与手段的应用,以应对各种变化因素。

全球净零发展趋势及关键议题部分,他提到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纲要公约成立,到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实施,可看出国际社会持续制定重要协议,以应对气候变化的移动路径。为因应2050年碳中和目标,全球再生能源的产能将持续增加,以满足减碳需求,目前全球大型企业都高度重视此议题,并将之列入产品开发与供应商管理制度,例如Apple不仅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供应链100%使用再生能源承诺,并推出了首款碳中和手表,从上述规范与实际动作,可看出各国政府与大型企业对净零碳排的决心。

对于供应链的减碳规范,黄铭章介绍了RE100全球性倡议,他指出此倡议是希望加入的企业承诺在2020至2050年间实现100%使用再生能源。RE100已吸引超过400家企业加入,包括Apple、Microsoft、Google等多家与台湾供应链关系密切的大型企业,台积电、和硕等大厂也已参与RE100,可见台湾厂商推动再生能源和实现净零碳排目标的积极移动,未来台湾企业需持续扩大绿化脚步,搭配数码化与高值化两大策略布局,迈向永续发展目标。

三大趋势影响全球科技产业 台湾产业机会与挑战并存

在专题演讲之后,论坛也邀请安富利台湾区总裁郑陆文、大联大副董事长叶福海与普诚科技董事长姜长安,以「展望下个十年-电子零件业者的机会与挑战」为题进行座谈。座谈会主持人黄逸平表示,面对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的经济环境,台湾应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并且提前准备、思考更长远的问题。对于影响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产业的重大趋势,他认为地缘政治、AI与净零碳排将是三大关键。

关于地缘政治对台湾电子零件业的影响,郑陆文认为从全球竞合和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台湾的挑战与机会并存,供应链的重组和短缺趋势,迫使零件和代理业者面对更复杂的供应链管理挑战,而客户将积极寻求高价值服务,因此代理商必须强化供应链效率,透过数据分析提供实时、准确、灵活且有弹性的供应链服务,协助客户解决问题,并从产品提供者角色转型成为解决方案供应商,成为客户的合作夥伴。

叶福海则表示,台湾在电子制造供应链比例占全球70%,台湾代理商应共同合作,利用各自专长和资源,提供灵活且多元的解决方案,此一水平合作策略将使台湾同业拥有快速回应在地需求的能力。他强调台湾电子零件供应商应透过合作创造更大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合作范围也不仅限于实体资源,更可延伸至知识与技术的共享,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并与客户创造共赢荣景。

影响未来十年全球科技产业的第二个重要趋势是AI,对此趋势姜长安认为,生成式AI将带动在云端、边缘设备、终端装置的算力需求,并推动PC、手机以及各类物联网装置创新,这波趋势在短期内不会退烧,可望持续5到10年内。对于扮演AI发展关键角色的半导体产业,在疫情和中美贸易竞争下,台湾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将在AI浪潮中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不过他也提醒业者,伴随AI荣景而来的是环保议题,如何在技术进步与环境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将是重点课题。

郑陆文也点出生成式AI在环保之外的另一挑战。他表示企业导入AI时,须注意使用此技术的合法性与安全性,企业必须教育员工避免相关风险,确保在安全使用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和企业营收。再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他指出制造商的AI应用将集中在智能生产和需求预测,代理业者则将以库存和物流管理为主,至于客户层面,将用于缩短设计流程、加快产品上市时程,对此安富利已提供了供应链综合服务与技术知识支持,协助客户推动AI创新。

影响科技产业的第三个趋势是净零碳排,目前各国政府与企业都动作频频,在此背景下,台湾电子零件和代理商如何协助客户发展产品掌握商机,成为值得探讨的议题。关于减碳议题,姜长安指出,台湾半导体产业在绿能发展中不会落后,例如在近期成为业界焦点的第三代半导体,台湾厂商的表现深受各界瞩目,第三代半导体可确保产品在高频、高压、高温等恶劣环境下顺利运作,对电动车、再生能源等绿能系统至关重要,电子零件和代理商可协助此领域的供需两端顺利对接,成为社会落实净零碳排愿景的助力。

提到ESG时,叶福海指出碳中和乃至于零碳已是供应商的严苛挑战,为协助客户克服此问题,大联大制定出优化仓库管理、提升IT服务器能效等策略,从2018年开始就投资智能化仓库,并将IT系统转移至云端,让碳排放量顺利达标,此这种变革不仅是技术升级,也是从传统业务模式转向提供综合服务的转型策略,包括物流、业务流程、市场行销和人力资源等领域的服务。他最后提到,大联大将ESG视为长期策略,并认为此投资将对企业的持续发展有所助益,他也希望产业生态系各厂商可携手合作共享资源,实现整体产业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