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载具崛起 台湾如何以整合力打造国家级战略产业
无人载具(Uncrewed Vehicle;UV)正从军事应用走向民间生活,逐渐形成继半导体之后的新兴国家级产业之一。它不仅是一项机械与AI整合的科技,更代表一种新的系统思维:如何结合数据蒐集、能源管理、通讯网络与安全防护,打造跨域协作的智能基础设施。
ESMA台湾电子供应链管理协会顾问黄光彩博士指出,无人载具是继半导体之后,台湾最有机会建立全球话语权的系统型产业。他强调,台湾的强项不在单一技术突破,而在整合、协同与落地的能力,这正是无人载具发展所需的核心条件。
随着地缘政治与供应链重组,无人载具已被多国视为战略科技资产。美国聚焦AI与通讯技术的军民双用应用,欧洲以安全与法规标准为核心推进发展,中国则以产能与市场规模形成压力式竞争。在此全球分工格局中,台湾的切入点在于灵活与精准。
黄光彩分析,台湾的中小企业体系长期形成模块化供应链,具备高度定制化与跨领域协作能力,能快速从国防应用延伸至民生领域,建构出多层次的产业生态链。他指出,台湾不必追求规模最大,但可以做到最灵活。以国防带动民生、以技术带动教育,让无人载具成为产业升级新支点。
黄光彩进一步指出,无人载具的价值不只在于技术突破,而在于能否实际改善生活品质。台湾地形多变、灾害频仍,若能结合AI与无人机,建立实时的空中防灾网,就能在地震或台风发生的第一时间掌握影像、标定路况并协助投送物资,缩短黄金救援时间。他认为台湾已具备相关能力,只需建构跨机关协同机制与常态化运作体系,就可大有作为。
在农业应用方面,他提到无人机可精准喷洒农药、监测作物生长,甚至进行自动巡视与影像识别,协助农民在地势险峻的环境中减少人力负担;海洋应用中,无人船则能长期监测海域环境与渔场水流变化,建立海洋数据库,进而提升渔业与环境管理效率。在基础设施与能源巡检领域,结合影像识别与AI模型的无人载具,可取代高风险的人工作业,用于桥梁结构检测、风电塔维护、电厂与输电线巡检。上述应用都显示出,无人载具正从「高科技」转为「生活化科技」,其价值将随应用广度而倍增。
潜力深厚挑战并存 台湾无人载具产业的突破关键
对于台湾的无人载具产业潜力,黄光彩认为广大的中小企业族群将是最大核心优势。他指出台湾企业具备制造与机构设计能力,反应速度快、定制弹性高,能迅速响应国际需求,例如近期就有台湾业者重新设计,将原本用于军警安防、售价高昂的机器狗简化成民用版,成本也大幅降低,这种化繁为简、把昂贵变可行,就是台湾可立足于此领域的利基。
不过他也点出,要让创意转化为量产与出口,台湾业者仍须跨越三大瓶颈,包括研发资金不足、首批订单缺乏、以及跨领域整合不易。目前多数企业虽有技术,但无法承担初期开发成本,也缺乏能串联供应链的整合平台。对此黄光彩建议政府可采「共同研发、分摊成本」机制,由公共部门释出明确应用需求与标案规格,让民间企业能有明确方向投入研发,从而带动整体产业链就会被带动起来。
除了政策支持,人才培育也是另一重点。黄光彩指出,目前台湾无人载具教育仍停留在操作与维修层次,尚未形成跨域整合与创新导向的培养体系。他主张,教育必须「分层养成」,小学阶段学习操作与基础概念,国高中培养创造与设计思维,大学则以创业与应用导向取代论文导向,若能以研发成果与创新实践取代传统学术论文,将更能培养出兼具理论与实作能力的技术型人才。
此外,他也呼吁教育部松绑教学框架,让有志于推动科技教育的教师能自由设计课程,将无人载具纳入STEM教育主轴,并推广全民防卫与民生应用概念,从小建立技术感与探索心,未来台湾才可能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站稳脚步。
对于无人载具的未来发展,黄光彩指出,此技术将优化生活品质、改变生活型态,最后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无人载具从国防延伸至民生,从工业走入日常,科技不再是冰冷的工具,台湾若能以教育为根、以制度为骨、为产品注入创新灵魂,并结合制造弹性与在地创意,不仅能在新兴市场中建立竞争优势,也有机会孕育出继半导体之后的下一座「护国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