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达数码聚焦亚太医疗与电子制造业 推动碳揭露与跨界转型
由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TAISE)与新加坡商希达数码(Cedars Digital)共同主办的「AI净零新路径高峰会」于2025亚太永续博览会盛大登场。论坛聚焦人工智能如何协助电子制造业与医疗体系加速碳揭露、推动永续治理,展现台湾在亚太地区的跨界转型成果。
行政院能源及减碳办公室副CEO林子伦指出:「永续经营已由揭露走向碳布局,企业必须将碳管理视为制度化治理的一部分,并将减碳策略扩展到整个价值链,才能真正成为转型领航者。」 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大使则强调:「当国际碳规如CBAM、IFRS、SBTi陆续上路,碳揭露不再只是合规课题,而是台湾产业能否在国际赛道保持竞争力的新门槛。光宝与北医的案例说明了跨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光宝科技树立全球标竿:完成全产品线的碳足迹盘查
光宝科技分享了电子制造业的最新突破,率先依循国际标准完成全产品线的碳足迹盘查,用以监别产品碳排放热点,并持续改善,展现在「碳揭露」领域的领先实践。光宝以科学化方法建立产品生命周期的碳管理机制, 2025年正式导入内部碳定价,以制度化治理推动持续减碳。
光宝科技总经理邱森彬表示:「我们将碳揭露视为制度化治理的核心,并运用AI碳管理平台加速绿色转型的进程,稳健推进净零目标的实现,呼应全球供应链对透明揭露与持续改善的要求。」
北医推动永续医院:AI走进临床决策
医疗体系同样展现积极作为。台北医学大学校长吴麦斯表示:「健康照护体系每天会产生庞大的碳排放,从药品制造到医疗器材都需要揭露与改善。北医推动『永续医院』的同时,也积极导入AI工具,让碳治理不再停留在研究,而是进入临床现场与决策流程。」 此次论坛更结合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万芳医院与双和医院的支持与资源,展现「一校三院」共同推动低碳医疗的承诺。
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医疗中心:台湾医疗减碳有望成亚洲典范
新加坡国立大学可持续医疗中心主任Prof. Nick Watts带来国际视野。他指出,医疗体系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约占全球总碳排的5%。若能善用AI与数据治理,不仅能提升临床决策效率,也能降低供应链浪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碳足迹。
他强调:「医疗碳治理的挑战在于系统庞杂,但同时也代表巨大的改善空间。台湾若能以北医为示范,将医疗减碳与永续医院推动结合,未来可成为亚洲区域的重要典范。」
医疗碳足迹的核心逻辑:AI助力动态流程管理
希达数码CEO金海涛表示:「产品碳足迹(Product Carbon Footprint)主要聚焦在一件产品从原料、制造到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排放,而服务碳足迹(Service Carbon Footprint)则涵盖一个服务从提供到完成所涉及的所有流程与资源使用。例如医疗服务的碳足迹不仅包括医疗耗材与药品,还涵盖能源消耗、院内物流、甚至病患就诊交通。
这与产品碳足迹最大的不同在于:产品是静态的单一实体,而服务是一个跨部门、多角色的动态流程。医疗服务碳盘查因此必须以『流程管理』为核心,透过AI与数据追踪每个节点,才能精准识别碳排热点并提出改善方案。」这样的逻辑同样能启发其他服务产业,例如金融、教育或交通,只要能拆解流程、衡量每一个环节的碳排,就能建立服务碳足迹的方法学,推动跨产业的减碳创新。
跨国企业观点:AI与数据治理是减碳关键
跨国科技企业则提出前瞻观点。Amazon Web Services(AWS)台湾暨香港企业销售暨策略方案副总经理谢佳男表示:「国际业界及研究机构普遍认为『上云』是推动企业ESG与永续转型的重要策略之一,根据Accenture调查显示,AWS的能源效率相较于传统数据中心提升4.1倍,可减少高达88%的碳排放。」
Dell Technologies永续服务高端总监Bobby Mon Raother指出:「Scope 3已成为品牌碳治理的核心,唯有透过制度化与数据治理,才能形成可复制的减碳模式。」施耐德电机日本ESG数码转型负责人吕劲毅则补充:「数据驱动的永续转型已在全球500强企业中获得实证,显示可靠的数据治理是能效与永续成功的关键。」
学术界与产业携手:培育碳管理绿领人才
学术界也积极响应。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永续管理与环境教育研究所教授叶欣诚,与希达数码合作推动「碳管理绿领人才」培育计划,透过教育体系培养新时代专业人才,让碳盘查与AI应用成为产业与社会的共同语言。
希达数码更进一步提供碳排数据库与AI模块,让课程与实务接轨,确保学生能在真实企业案例中应用碳治理工具。叶欣诚强调,人才培育是永续的根基,唯有教育与产业携手,才能真正扩大净零治理的影响力。
希达数码CEO金海涛最后呼应:「AI正在改变企业的碳盘查模式,未来不只是揭露,而是要透过智能系统持续优化供应链,打造制度化、可衡量的永续蓝图。」 他同时指出,希达数码将持续聚焦亚太医疗与电子制造业,透过跨国布局与在地落地,把台湾的减碳案例推向国际,让AI碳治理成为全球净零路径的重要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