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一致标准 强化公私云协同运作效率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ADI

奠基一致标准 强化公私云协同运作效率

  • DIGITIMES企划

由Rackspace参与创始研发的OpenStack,现今已是众多大厂竞相拥抱的开放标准,且被广泛部署于私有云或混合云应用环保。来源:Forbes
由Rackspace参与创始研发的OpenStack,现今已是众多大厂竞相拥抱的开放标准,且被广泛部署于私有云或混合云应用环保。来源:Forbes

DIGITIMES企划

展望今后,云端IDC将是企业赖以建构混合云应用环境的重要管道,然而不可讳言,混合云之所以成形,端赖公私两朵云能够互联互通,但碍于诸多现实因素限制,此愿景仍有落实上的难处,欲解决此问题,尤应着重公有云平台是否具有开放性、互通性。

伴随云端运算概念愈趋普及,使得多数企业不仅已高度接受、并积极布建私有云架构,更为了将资源使用效率拓展至极致,也开始对于混合云怀抱更大憧憬。探究混合云之所以蕴含美好想像空间,乃在于企业一旦有了它,即可随着各阶段的业务发展需要,灵活地将不同工作量(Workload),散布至公私云分头执行。

比方说,企业可以善用公有云环境,藉以执行应用开发测试任务,避免开发初期的过度投资,也可大幅分担专案不确定风险,待至测试结果一切无虞,再返回私有云环境正式上线;又或者,不管在任何时候,企业的在线业务系统遭逢尖峰负载,此时再寻求自建方式扩展运算、储存或网络资源,肯定缓不济急,便可适时结合公有云,瞬间强化资源力度,妥善解释当下燃眉之急。

在此前提下,展望未来,处于外部的公有云IDC,必将成为企业资源调度的绝佳场域。只不过,企业要想如愿顺畅穿梭公私云边界,甚至随时因应不同服务供应商定价策略或服务品质的调整,将一些承载着数据与应用程序的虚拟机,在不同云端IDC之间快速挪移,其实尚且牵涉到许多滞碍难解的习题。

何以形成这些阻碍互通的路障,导致数据与应用程序的可携性不佳,因而影响运用成效?缺乏一致性的互通标准,显然是一大问题。首先从企业内部私有云开始说起,企业规划建立私有云之际,通常会基于现状与未来成长等已知需求状态,预先设定好一套脚本,连带衍生相对应的整合目标,接着就会透过各种方式,将内部不同技术元件或资源加以串联,据此打造一个看似深具整合性的私有云架构。

但前述思维仍是透过Turnkey Solution所刻意改装的产物,依然有其专属性,若欲凭借此一基础推进到混合云,与公有云的协同合作之间,恐有若干障碍,如此一来,想要快速做到服务搬迁、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管理,或确保信息安全政策的同步落实,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亟待克服。

锁定开放标准  遴选混合云夥伴

缘于此故,现今已有愈来愈多厂商积极倡议譬如OpenStack等开放标准,俾使企业用户可以先行自清,确保其应用程序与信息都遵循一致性规律,以作为融合式云端架构的发展基础;影响所及,奠基于业界公开标准打造私有云的企业,将拥有十足选择权,再也无需担忧被特定供应商所绑定。

当然,企业有意建造OpenStack云端系统,则不管在于系统安装、故障排除、挖掘潜在问题等各个环节,犹有需要跨越的门槛,尤其需要培养Python开发能力,假使自问有所障碍,则不妨考虑采用诸如Red Hat或SuSE等厂商提供的OpenStack发行版本,另外再搭配引进相关专业服务,以求快速且顺利地缩短学习曲线。至于另一开放标准CloudStack,企业所需练就的基本功,情况也是类似。

但无论如何,随着愈来愈多大厂纷纷拥抱OpenStack等开放标准,也释出更多富含实用性、友善性的资源,再加上OpenStack系统版本更迭、精进的速度够快,可以预见,企业进入门槛势将趋于平缓,愈来愈不成问题。然而光是做到这一步,企业仍无法打通迎向混合云的任督二脉,更重要的,企业所欲协同合作的云端IDC对象,亦需支持这些开放标准,双方才能以共同语言对谈,彼此也才能互联互通。

或许有人说,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属于API经济时代,换言之,企业无需迁就于云端IDC的系统结构,只要取得其所提供的API,继而着手开发介接程序,便能将公私两端给打通。

如此做法听来虽有道理,但万一企业日后想要转换云端服务供应商,难不成每次还要反覆耗时费工发展不同连接器?况且,就算此部分不是问题,然毕竟公私两端技术架构、协定、数据格式都有所不同,以应用测试为例,欲将公有云上的开发成果移回私有云环境运作,仍需大费周章进行调整或修改,因而延宕应用服务上线效率,所以不管怎麽看,此类靠「蛮力」打造出的整合局面,实在不具效率。

可喜的是,起源于美国太空总署NASA、Rackspace的OpenStack,拜众多厂商力挺之赐,不仅逐渐影响到企业自建私有云的生态,连带也吸引愈来愈多IDC业者共襄盛举。

不久前的信息,有监于OpenStack渐趋「如日中天」,包括微软、IBM等业者都深有体悟,与其被动遭受冲击,不如张开双臂纳入支持,以IBM SoftLayer为例,如今可支持的虚拟化平台,不仅含括了VMware、Citrix、Parallels、Hyper-V、Eucalyptus或Red Hat等众多选项,当然也少不了OpenStack。

其余的例子还包括,MercadoLibre所建造的IT基础设施云端服务,即以OpenStack为基础,现今纳管的虚拟机器多达数千台,营运规模堪称壮观;而举世知名的AT&T,其于美国达拉斯、圣地牙哥和新泽西州等地所推出的云端服务Cloud Architect,亦是奠基于OpenStack架构。

拥抱OpenStack  提升企业竞争力

不可否认,上述所提到的云端IDC,距离台湾企业用户有的远、有的近,但不论如何,往往并未如此亲近;不过拥抱OpenStack,并非海外大厂的独角戏,现今亦有部分台湾业者加入这股热潮,譬如以电脑周边制造起家的迎广科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其于2012年6月正式成立「云端应用研发中心(inwinSTACK)」,全力投入OpenStack技术研发,希冀利用此一根基推展一系列软件加值服务,甚至与美国业者Mirantis合作,开始推广OpenStack完整训练课程。

看到这里,不免有人好奇,深究迎广之于OpenStack的努力方向,主要环绕于云端软件研发、技术维运与测试服务等项目,然而其所引进的策略夥伴Mirantis,不仅是夙负盛名的OpenStack教育训练专家,亦十分精通OpenStack各项应用,对于协助服务供应商提升SaaS方案开发效率,抑或打造具竞争力的IaaS服务,向来有深厚历练,因此只要有志提供OpenStack-based IaaS或SaaS云端服务的业者,都有机会透过迎广的协助而获致重大进展。

倘若企业基于诸多考虑,对于云端IDC的选择方面,未必倾向藉由OpenStack的支持与否,列为单一考量,此时亦可拜台湾若干业者的巧思,将选择的弹性放大。例如一家名为数码无限软件的台湾公司,考量企业内部信息环境,鲜少仅存在VMware、Hyper-V、Xen、Red Hat Enterprise Virtualization或OpenStack之中的单一架构,多数情况是通通都有,欲以如此复杂基础环境推向混合云应用,则融合异质平台的能力,需要锻练得更为强大才行。

着眼于此,数码无限软件自行研发推出云端运算管理平台,帮助企业凭藉单一控制机制,无缝管理来自公或私有云端的运算、储存、网络及应用等各类资源,至于公有云端IDC的支持范围,迄今则已涵盖亚马逊AWS、微软Azure、台湾大、澳大利亚电信,乃至于大陆地区的阿里云、世纪互联。

展望下一步,该公司亟思将和谐整合的范畴扩张至IaaS层次以外,继续朝应用程序的层面推进,也就是说,企业沿用上述的云端运算管理平台,便可将开发完成的应用程序或服务,快速部署到所有受到该平台支持的公私云端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