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不符人性 穿戴装置普及不如预期
穿戴式电子装置,无疑是近两年来电子产业界及相关媒体最热衷讨论的话题之一。不过事实上,穿戴式电子的发展已将近20年,只是此前的应用领域多集中于政府、军用、货运、交通及医疗保健等,与一般大众生活有不小的距离,直到2009年,随着各项相关技术的逐渐成熟及成本有所降低,穿戴式电子装置才开始进入消费性应用,其中尤其以运动休闲类的穿戴装置成长最为显着。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许多电子信息业者更将穿戴式装置视为下一个救世主,认为藉由此产品趋势能重现往昔PC所创造的辉煌。因此,我们在CES 2014展览中,可以观察到穿戴系统和智能健康、智能家庭、自动驾驶及3D打印并列为五大展出重点,此展览还特别规划 了Fitness Tech、Digital Health、Wrist Revolution三大专区,强调健康管理与腕戴革命。
国际大厂的动向也值得注意,包括Intel及 Qualcomm都已宣布要将穿戴系统列入长期规划中,这样的表态无异也是强化此趋势发展必然性的强心针。再者,相关数据也支持了此期望的合理性。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ABI Research预估,穿戴式电子产品的2018年总产值将超过80亿美元,出货量将达到4.85亿个,其中腕戴式产品为穿戴电子市场的出货大宗,单一产值在2016年即占总市场产值比例超过32%,高达22亿美元。
相较于智能眼镜 智能手表接受度较高
上述预估中所定义的穿戴式电子装置,需符合五大要件,分别为:必须是能穿戴的形式,因此植入人体内的装置不算、具备运算处理核心、拥有软件系统、可无线?有线连接网络,以及具有传感器等。
然而,即使穿戴式装置话题热度不减,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消费者似乎不是很乐意购买和使用穿戴式装置,即便是目前最普遍的消费性穿戴装置—智能手表。对于穿戴式装置风潮,苹果CEOTim Cook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就穿戴式装置市场而言,腕带类的产品比手表更有市场,他认为穿戴式装置想要成为主流产品,必须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相比于智能眼镜类产品,手表、手环更易于被消费者接受。
事实上,2004年时,微软便已推出智能手表SPOT,由于当时网络不普及,此手表的设计理念是通过FM电波向个人佩戴的SPOT手表提供实用信息,如咖啡店、天气预报和闹钟等,每年的订阅费用约为60美元左右,不过此产品并不成功。10年之后,三星电子也发布了Galaxy Gear智能手表,外观颇为漂亮,但未获得好评,这主要是因为三星的智能手表仅支持Wi-Fi和Bluetooth,需和移动智能产品互连,且仅兼容于三星产品。无论如何,相较于之前微软的封闭式环境,三星产品已进展至开放环境。
Apple Watch 现身 可望推升穿戴装置成长动能
再一次的,就如同Apple创造了智能手机的风潮,现在市场又开始寄望Apple Watch 能带出消费者对于腕戴式手表的欲望,且进而落实为消费行为。市场传出,苹果Apple Watch开卖时间将是2015年2月14日西洋情人节,仅管订价过高,但市场仍高度期待Apple Watch可望大举推升2015年穿戴式产品的成长动能。
研究机构Gartner研究总监Angela McIntyre便指出,苹果Apple Watch的高价策略虽然将限制其市场占有率,但由于该公司对设计和使用界面的专注,预期当Apple Watch在2015年开始出货时将激起更多消费者的兴趣。
除了Apple,其他大厂的腕戴式穿戴装置产品也已在日前的IFA展中亮相,包括 ASUS 的ZenWatch,这是该厂商的首款穿戴式装置。以及Sony新推出的SmartBand Talk。在这款产品中,Sony采用了超省电的E ink电子纸技术,并且在表身设计有电源与音量键,让SamrtBand Talk的功能再进化,除了可透过LifeLog记录生活运动,还能接听电话与浏览信息。
开发更先进的技术 实现自然的互动及操控
虽然陆续有业者推出相关产品,但穿戴式装置的普及速度仍不如预期,针对此一问题,深入关注穿戴式装置发展的工研院南分院微系统中心陈弘仁博士提出分析,原因之一就在于目前的穿戴式装置仍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期望。也就是说,目前的穿戴式装置并无法提供自然的互动及操控、随心所欲的资通讯服务、无处不在的随身照护、时尚及酷炫虚荣的满足,以及轻巧、无感、零手持等消费者所期望的条件。
这其中有一个很主要的症结,就是目前很少有特别针对穿戴式装置量身订做的零组件,所以包括智能腕表在内的产品,多是沿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所使用的处理器、传感器等元件,当然就无法超越可携式装置的框架,进一步满足穿戴式装置对于耗电量、智能功能及系统可靠度的更严苛要求。因此,Intel的投入备受期待。
为了实现更符合人性期望的穿戴式装置,相关业者和研究机构无不积极发展更完整及更先进的技术。以工研院的研发成果为例,包括单一芯片九轴惯性传感元件、手指精准凌空触控模块、双影像式深度摄影机、贴片式动态ECG监测模块、反射式动态血氧量测微系统,皆是为了进一步实现穿戴装置理应提供的人性化科技服务。
从利基市场出发 健康管理市场可为
整体而言,至今仍未有领导厂商垄断技术或市场,因此有志业者仍大有可为,且穿戴装置的应用面向极广,就目前来看,穿戴式装置透过软硬件整合,结合云端数据分析技术,以针对运动休闲与健康管理提供服务等,也是颇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
例如,金鼎联合科技就已开发出智能衣产品。在之前的一场「联网产品智能化服务专家座谈会」中,金鼎联合科技经理方智彰便提到,该公司利用不锈钢丝技术,结合母公司南纬实业的纺织技术,在多年前就已投入智能衣的开发领域。
金鼎所开发的智能衣产品主要是生理侦测衣,可以侦测人体的生理信号,包括呼吸、心跳及血压等,另外还包括可侦测运动时肌肉酸痛程度的智能衣。据悉,这些智能衣具有线上传送信息的功能,可将侦测到的类比信号转换为数码信号,传送给线上的处理平台或是智能手机,这样的机制可以应用在线上照护领域,也可以运用在运动管理上,例如欧洲某知名自行车品牌业者便与金鼎合作,以他们的自行车搭配金鼎的侦测衣,如此可以侦测到自行车骑士的生理状态。
上述这个例子,是以利基角度切入穿戴装置市场,也就是说,除了眼看即将被Apple Watch 席卷的腕戴式装置市场外,其实还有许多新的可能性有待厂商的创新投入。尤其是对于台湾业者而言,善用既有的资通讯技术优势,加上云端服务平台的整合,将可望创造出更多的穿戴装置应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