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移动设备 收集现场制造数据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Vishay
electronicAsia 2025

结合移动设备 收集现场制造数据

  • DigiTimes企划

资通电脑经理 黄盈彬
资通电脑经理 黄盈彬

虽然移动通讯早在1980年代便已出现,但直到1999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第三代无线通讯的全球标准(3G)后,随着其带宽的不断增,移动设备始有能力传输与接收各种多媒体信息,之后则要到2010年iPAD诞生后,有关于移动设备加值运算的各项应用才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

但资通电脑MES产品顾问黄盈彬表示,当平板电脑及各式手持式装置进入在企业领域时,无论是公司内部MIS或一般坊间IT解决方案供应商,仍多仅视其为是一项普通的营运报表数据查询工具,而没有再进一步运用其所具备的主动、高移动性、操作简易等特性,将之实际应用于智能工厂的生产制造过程中,用以解决现场作业人员的种种不便。

以建置智能工厂系统时最基础的现场数据收集实务为例,传统产业第一线员工虽然作业纯熟,但一般来说,其平均年资都普遍偏高,对于电脑设备操作步骤并不太熟悉,在这种员工素质条件下,要求其运用电脑收集第一线实时生产作业信息,无异于是缘木求鱼。

另一方面,特殊的厂房环境与生产线作业方式,也会对现场数据收集产生相当的障碍「像是电镀产线充满腐蚀气体,设于厂房内用来蒐集数据的PC常用不到半年就得报废。至于有些作业员必须跟着产品移动,进行零件组装或是检验动作的生产线设计,由于无法固定在一地输入数据,因此员工若不是来不及将数据输入,不然就是乾脆随意填写,更使得智能工厂所希望达到的品质追踪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当公司需要生产新产品,或管理者因追求生产效率,或是规避其他现场作业因素干扰时,也常会变动厂内生产线,这不仅导致IT人员得重复网络、电脑的布线,造成企业有限IT资源的浪费,数据收集设备经常性的移动,亦容易提高其故障率。

黄盈彬表示,有些数据收集作业方式太过于繁琐,也容易遭到使用者的抗拒。如典型的进料检验作业,品保人员先要在纸本上纪录下产品不良状况,拿出镜头拍下问题,并到系统登录数据并上传该张照片,最后以E-mail通知供应商改善。过程不仅相当冗长、繁复,当料件种类与供应商数量随着公司成长而越来越庞大时,要在短时间内将纸本单据与实物照片加以对应,即变得相当困难,而且非常容易出错。

为了解决上述因企业现场员工素质不稳定,因流程繁琐而抗拒使用,以及现场环境过于复杂,难以架设数据收集工具等因素,而导致智能工厂系统平台无法有效运作,难以协助公司经营人员进行生产线管理的问题,黄盈彬认为,新一代的智能工厂现场数据收集设备,应该要具备可突破作业环境限制、降低硬件布置冲击、更人性化操作界面、无论搭配何种硬件设备都能保持一致的操作环境,以及能够主动实时回报当下生产状况数据等特性。这也是资通为什麽会选择智能移动通讯装置─特别是平板电脑,将其由原来单纯的数据查询应用,加值发展成现场端的数据收集设备,以强化现有智能工厂系统的管理及决策成效。

举例来说,当产线调整频繁时,相关数据收集设备无论是要以重新装设新的电脑,亦或要进行网络点的再次布设等方式进行处理,对于IT人员而言都会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而透过平板电脑搭配无线数据收集器的组合运作架构,平时只需把平板电脑固定在桌上,即可方便现场员工输入数据,一旦产线异动时,也只需把设备卸下并移动到新位置摆放即可。

至于对环境恶劣,连个人电脑、数据收集器都难以安装的现场作业场所,则可提供结合无线条码枪的方式,利用条码的扫描来进行其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数据蒐集。除了能够加快数据蒐集速度、提高其正确性外,也因为操作方式十分容易,即便是现场员工素质程度不佳,同时也可完成该一工作。

藉助移动设备的应用,智能工厂系统在现场数据收集完整性、实时性的表现便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除了可以提升现场管理干部产能监控与管理的能力之外,透过无线通讯装置,把原分散于各地现场设备所蒐集到的各项生产及流程控制数据,回传至后端总公司的系统中进行相关信息整合,并与原生产计划进行比对,更可让高端主管进行制程参数、机台稼动、机台状态、人员绩效、订单进度与实时产能等方面的分析及决策。

黄盈彬表示,对于业者而言,由于每一个物料及产品制造过程都能有效追溯,不仅能够减少生产的时间、降低在制品数量与不良率,让管理人员在计算生产成本时更为精准,还可提高订单的准时达交率,使客户对于业者的服务更加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