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会后报导 整合两岸优势及能量 打造互惠双赢的车载资通讯合作平台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1
西门子软件
Event

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会后报导 整合两岸优势及能量 打造互惠双赢的车载资通讯合作平台

  • 曾怡颖

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所有重要与会贵宾共同合影留念。
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所有重要与会贵宾共同合影留念。

为期一天半的「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圆满成功地于4月14日落幕。这场被视为经济部「搭桥计划」两岸策略合作及交流的一大盛会,是在经济部的指导下,由资策会偕同工研院与车辆研究测试中心主办,以及电电公会与车辆工业同业公会协办,先后假台北国际会议中心与南港展览馆举行。大陆并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担任总团长,带领一行共80人之重量级专家团共襄盛举。

在这次1天半的会议里,共吸引了两岸产官学研界共450位车载资通讯领域专家与200家单位机构代表出席。经由该会议,不但对两岸车载资通讯发展之优劣多所评析,并厘清出未来ITS技术与市场上截长补短之互惠合作模式及方向。尤其会后达成了无线宽频网络城市建设与汽车电子产品共同开发生产的合作案,更为今后两岸车载资通讯合作桥梁与交流平台,奠立良基并开创新局。

电电公会陈文义总干事(右一)、长春市信息产业局吕凝局长(左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李骏主任(左一)等人的共同见证下,正式签署「友好合作协议书」,展开第一项两岸车载资通讯之实质合作。" alt="「2009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闭幕式,台湾怡利电子公司苏志荣副总经理(右三)与长春市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管欣院长(左三),在资策会王玮副CEO(右二)、电电公会陈文义总干事(右一)、长春市信息产业局吕凝局长(左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李骏主任(左一)等人的共同见证下,正式签署「友好合作协议书」,展开第一项两岸车载资通讯之实质合作。" style="max-width:267px;width:100%;">

「2009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闭幕式,台湾怡利电子公司苏志荣副总经理(右三)与长春市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管欣院长(左三),在资策会王玮副CEO(右二)、电电公会陈文义总干事(右一)、长春市信息产业局吕凝局长(左二)、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李骏主任(左一)等人的共同见证下,正式签署「友好合作协议书」,展开第一项两岸车载资通讯之实质合作。

电电公会郑富雄副理事长(右一)共同签署合作意向书。" alt="「2009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闭幕式,由资策会CEO柯志昇(中)、吉林长春市光电信息行业协会会长吕凝(左一)及电电公会郑富雄副理事长(右一)共同签署合作意向书。" style="max-width:267px;width:100%;">

「2009两岸车载资通讯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闭幕式,由资策会CEO柯志昇(中)、吉林长春市光电信息行业协会会长吕凝(左一)及电电公会郑富雄副理事长(右一)共同签署合作意向书。

本次会议主轴为来自两岸产官学研共13位专家分成13个重要议题发表专题演讲,并由17位专家于会议中进行两场座谈会。会议一开始来自各界的贵宾纷纷为两岸车载资通讯之合作新页发表精辟又感性的致词。经济部次长黄重球表示,在全球普遍受创于不景气风暴之际,大陆虽然也有点影响,但仍能维持可观的经济成长幅度。在如此兴旺的发展基础下,也使得大陆成为美、欧之外,另一个急速崛起的新兴汽车消费市场,预计2009年新车生产辆可上看650到750万台之规模。

反观台湾则在PND、MID、NB及PC等领域的市占率上拔得全球头筹,其中全球PND市场发展活络,2007年全球PND出货量超过2900万台,预计2012年更将突破8000万大关,年复合成长率高达22.5%。台湾仅2007年的GPS产值即约达1170亿左右,其中PND表现十分亮眼,市占率破7成。长久以来,台湾已成车载资通讯的重要供应区,不论在汽车电子、交通控制与后端系统等汽车产业ICT化的研发上投入相当心力并展现傲人成果。面对不景气,唯有在互惠互补的原则下,结合两岸所长,才能在车载资通讯的研发、检测与应用服务等领域开辟出新商机。

资策会CEO柯志昇在致词中指出,本次会议将能够为两岸汽车与资通讯产业搭起合作交流的桥梁。尤其当前全球车载资通讯以20%的速度成长,为了迎合趋势、开发商机,资策会特别成立了新兴智能技术研究所,全力投入下时代车载资通讯的研发工作,目标于整合车内通讯,并藉由专属短距无线通讯(DSRC)技术,提供车外实时通讯。

大陆已成全球汽车最大生产地与出口国 自主品牌蓬勃发展

大陆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惊人,光以汽车的年产量而言,1978年约只有15万辆的水准,到了近几年,则是以逐年增加100万辆的成长幅度增加,2008年跃升至935万辆。大陆汽车进出口总额,原本1996年进口只有25亿美元,出口约8亿美元,进展到2008年,进口突破314亿美元,出口更高达497亿美元。不仅如此,原本进口额一直大于出口额的态势,也在2005年被打破,由此显示出大陆汽车自主工业的日渐兴盛。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认为,自主生产与合资引进可说是一体两面的事情,后者若太过可能妨碍前者发展,太少则无法提升整体技术水准。目前大陆在自主开发能力、零组件生产及销售经验仍有待加强。

目前大陆逐渐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及产地,汽车保有量也达到5千多万辆,不过人均保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显见仍有极大的市场开发潜力。目前中级自主品牌汽车的市场占有率有不断攀升的趋势, 2006年约23%,2007年则上升至30%,预计2010年,可达到4成以上。

在民营企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奇瑞、吉利等中小自主企业,以及自主零组件企业迅速发展。此外,以电动汽车为首的新能源产业及产品纷纷出笼。中国工程院院士郭孔辉表示,当前大陆虽已成为汽车大国,但却不等于汽车强国。尤其远比大陆汽车发展要晚的韩国,如今已成功蜕变成具备竞争力的汽车强国,这点是需要彻底深省的地方。

大陆Telematics契机在两岸合作 标准化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

所谓车载资通讯系统,大陆称之为车载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卫星定位、通讯、控制与多媒体等技术,为乘用者提供安全、节能环保及舒适性功能与服务的车载电子设备。车载信息系统的英文“Telematics”有两种解释,一为“Telecommunication + Informatics”,亦即车载系统加信息服务。一为“Communication + Location”,亦即远程通讯加定位。

启明信息技术公司董事总经理吴建会乐观指出,当前车载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包括:车载设备多功化与网络化;车载信息系统已成为汽车电子装置的协调与控制中心;市场重心已由产品本身过渡到服务。

目前大陆Telematics应用逐渐加温,预计2010年,市场规模将近27亿人民币, 2014年更将上扬至76亿人民币。当前大陆整体Telematics产业规模接近200亿元,不过仍以终端设备及地图为主,综合内容服务比重仍小。目前大陆面临的挑战在于,动态采集交通信息之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编码体系,以及产业链各方资源的整合作业,都有待加强。

上汽集团总公司副总裁叶永明认为今后智能行车服务(ITS)市场虽然很大,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的ITS内容仍属静态,未来Telematics则是包括生活、娱乐及安全控制等动态服务。

至于汽车电子方面,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管欣指出,当前研究重点大致已从改善传统以机械系统为主的行驶性能,逐步朝向辅助驾驶系统的研发方向进展。其中在研究目标上,由机器取代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的汽车安全问题,以及传统机械系统设计和非线性特性改善成为两大课题。

再就标准化而言,目前大陆致力的方向包括:控制化、车辆安全、多媒体、车内总线及电磁干扰等标准之制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所长助理赵新华表示,如今大陆整体标准化工作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今后必须藉助多学科及多领域的整合,才能让Telematics标准化的工作更加完备、成熟。

为Telematics使用者创造新价值 台湾已具备完整车载资通讯产业链雏形

中华电信副总经理李炎松表示,所谓智能行车服务(ITS/Telematics)是一种结合信息、通讯与汽车电子技术,来满足用路人行车需求的一种应用系统及平台,其目的在于建立舒适便利、行车效能与安全管理的行车环境。欧美日在此推展多年,例如美国VII、欧洲e-Safety与eCall与日本Smartway计划即为显例。

工研院资通所副组长蒋村杰分析指出,安全与效能可说是带动Telematics成为下时代产业全新发展方向的主要驱动力,透过Telematics的智能协同系统,将可大幅提升行车安全,并达到节能减碳的效果。

目前台湾政府在智能行车发展上提供许多计划,在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建置高快速公路整体路网交通管理系统、省道实时路况交通信息蒐集及控制系统建置计划等。在应用服务建置上,则有聪明公车、公共运输服务智能化系列计划、高速公路计程电子收费计划等。

近年来,以工业电脑起家的研华公司极力提倡ePlatform平台服务概念,并认为由传统的通用运算供应商,进展至应用及服务(Application-Ready and Service-Ready)平台提供者已成当务之急,这方面须藉由异业结盟才可达到。研华公司技术长陈赞鸿表示,当前垂直应用市场的一大趋势,就是汽车(Car)、电脑(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及控制(Control)之4C整合与服务导向区块的兴起。

陈赞鸿并指出,车辆智能化的终极目标,即在于为使用者创造新价值。以驾驶者来说,必须创造出行车信息、运转状况及安全驾驶等价值;对营运商而言,则需提供行车监控、创新价值、车辆保全及节省成本等效益。

远传电信副总经理陈立人认为,身处车载资通讯产业体系中,通讯业者必须扮演好OBU车机系统业者与ITS体系供应商之间双向信息沟通的角色。远传电信并打算透过与车厂协同合作的方式,跨入到TSP(Telematics Service Provider)服务体系中。

资通讯上车为两岸下一波契机 ITS关键技术及基础产业成为台湾优势

长久以来,台湾IT技术变迁与发展向来是由3个不同的“w”来驱动,亦即WWW、Wideband与Wireless。其中无线网络并朝3个“i”来发展:Infrastructure基础建设、Interaction互动与Integration整合。其中所谓互动是指装置与基础设施、装置之间,以及人与装置间的互动。资策会产业情报研究所所长詹文男指出,同样的,当前Telematics应用,也将从汽车与基础设施(V2I)、汽车与装置(V2D)、汽车与汽车(V2V)等三个方向发展。

当前Telematics应用在车内已由娱乐逐渐扩充至信息、LBS等诉求,在车外则是以安全驾驶为发展重点。詹文男认为,今后V2V之发展旨在建立一个以协同合作系统为基础的驾驶情境,其发展重点包括制定传输技术及标准,就传输技术而言,DSRC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测试重点。此外,未来汽车将汇聚各种通讯技术,所以Telematics必须具备异质网络的整合能力。

面对今后车载资通讯之发展,陈立人认为,以人为主的服务内涵将成为今后Telematics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陈赞鸿则斩钉截铁地认为,资通讯产业上车必然是两岸车用电子下一波成长的契机所在,对此,不但需厂商通力合作,同时得藉助3C产业的成功经验,从车用电子前端技术,进而往车后整体解决方案发展。

车辆研究测试中心总经理黄隆洲剖析道,无线通讯可说是掌握ITS技术的最重要基石,台湾则拥有领先全球的无线通讯技术及产业,不仅如此,不论电信系统业、整车与车用电子业,以及内容应用服务业,台湾都具备,这些都是成功发展ITS的重要基础。再者,对TPS供应商而言,如何与异业合作共创双赢,为致胜关键所在。

蒋村杰也认为,两岸初期可以下时代Telematics系统、应用及服务的共同发展为切入点,并以台湾做为先行实测的基地,以缩短商业化进程。在中长期方面,并以两岸合作开发经验及技术能量做为切入全球市场的基础。

打造两岸合作平台 拓展下时代智能行车产业市场商机

如何结合两岸产学研单位之能量,共同研拟下时代车载资通讯标准成为今后重点方向。尤其是在标准订定之后,如何相互再验证,皆有合作空间。怡利电子副董事长陈锡尧以自身经验表示,大陆合资车厂非常封闭,所以进入过程的障碍非常大。面对产品要求性价比高的大陆自主品牌,极具优势的怡利电子反而能顺利成功地切入。

北京汽车副总经理郭新民建议,两岸合作的关键在找突破口,自主品牌就是一个可以通力合作的地方。台湾厂商应该在研发阶段就要介入,才比较容易达成合作。另一个快速合作的方法,就是建立资产关系的结合,就有如结亲家一般。福建汽车董事长廉小强表示,对福建而言,与台湾间的桥梁早已搭建好了,接下来是如何改善提升的问题。福建是两岸合作的先行者,可为两岸之间更进一步全面而深入的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两岸联手合作 成为全球车载资通讯TSP

今后应如何善用两岸的能量及强项,共同进行车载信息设备及应用服务试行专区,也成为与会专家讨论焦点。裕隆汽车副总经理李俊忠指出,对使用者来说,买车的目的即在于移动,裕隆所推出的TOBE移动价值链,旨在提供包含移动工具、移动过程与移动目的的附加价值服务。未来,ITS还有很多更细微精致的地方需两岸通力合作,尤其是在地化服务。

研勤科技总经理简良益强调,在地化服务非常重要,毕竟两岸在文化、用字遣词上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台湾称呼的右转、回转,大陆却叫做右拐、调头。以研勤为例,为了能提供更精致的在地化服务,地图数据的更新非常重要,对此,研勤提供动态双向更新的系统及服务。金龙汽车董事长孙建华认为,两岸之间必须充分总结二十多年来合作交流的成功经验及失败教训,如此才能达到互惠互利的竞合关系。

资策会CEO柯志昇于闭幕式中特别指出,两岸透过实质的交流已达成共识,相信在发挥两岸所长之下,携手合作将成为全球下时代车载资通讯系统、应用服务的Total Solution Provider。

主办单位资策会柯志昇CEO(左一)、贵宾为经济部次长黄重球(右七)、大陆交流团总团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右六)。

议题精选-Notebook/MID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