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Donald Trump)促苹果iPhone回美生产引爆争议 劳工断层推上政治舆论浪尖
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川普(Donald Trump)近日再度将苹果公司推上政治舆论焦点。他于社交平台发文表示,希望未来在美国贩售的所有iPhone应「在美国制造,而非印度或其他地区」,并扬言对所有在海外生产的智能手机课徵25%进口关税,除非生产线移回美国本土。
此番强硬表态,再次凸显其「美国制造」经济主张。然而业界普遍认为,要将整条iPhone供应链从印度或其他亚洲地区迁回美国,面临极高难度,且手机价格恐将出现显着涨幅。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供应链因素影响手机售价攀升,近年来愈来愈多消费者开始转向「神秘盒子」平台购买iPhone。
此类平台以抽奖机制将iPhone封装为惊喜商品,透过游戏化方式降低购买门槛,吸引用户试手气。例如在这类网站中,消费者仅需支付极少成本,便有机会获得iPhone作为奖品。此类购机模式迅速在年轻族群与 Z 时代之间流行,成为面对科技产品价格上涨下的一种平价替代方案。
其中一大关键在于苹果目前高度倚赖印度,自疫情以来积极推动产线多元化,并将印度打造为全球第二大iPhone组装基地。根据《纽约时报》报导,目前已有逾18%的iPhone于印度组装,预期2025年将提高至约三成。
面对此现实鸿沟,川普(Donald Trump)的政策主张虽然声势浩大,但在实务层面仍面临重重挑战。从设备、人力到成本,美国目前尚无条件建构完整的 iPhone 制造环境。若真落实高额关税政策,不仅可能迫使苹果调升售价、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也可能加速用户寻找替代购机方式。
富士康于印度南部德瓦纳哈利(Devanahalli)投入25亿美元兴建大型制造园区,占地达300英亩,目前雇用约8,000名工人,预计年底前增至40,000人。随着产线落地与周边供应链逐渐完善,苹果在印度的布局已不再仅是「中国之外」的备案,而是其全球长期战略的核心部分。
此一大型计划之所以能迅速在印度推进,除了资金支持,更受惠于当地充足且具备专业技能的技术劳动力。如在地供应商Zetwerk Electronics表示,每年可收到数百封技职学校履历,有效支持高密度制造型产业聚落的发展。
另外,印度劳工对就业机会的强烈需求,使其更愿意接受搬迁、轮班与长工时制度,与美国本土现况形成鲜明对比。美国虽曾为全球制造重镇,但高科技制程逐渐外移,多数传统工业城镇难以提供足够年轻技术人力。亚洲供应链体系的教育资源与就业弹性,使美国难以比拟。
苹果目前面临的两难处境已然浮现:一方面受川普(Donald Trump)主张本土制造的政策压力所影响,另一方面却难以轻易放弃在印度、越南等亚洲生产基地所累积的成本优势与制造效率。
富士康等代工大厂已于亚洲投入庞大资金建构超大型制造体系,包括精密焊接、半导体封装及SMT贴片等高端制程,若要在美国重新复制此模式,不仅耗时多年,亦需投入高额基础建设及人力培训资源。
此外,目前美国针对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支持重心仍集中于芯片法案(CHIPS Act),聚焦先进半导体及AI领域,尚未针对智能手机制造提供足够的税务优惠或技术补助。在此架构下,即便苹果回应川普(Donald Trump)诉求,实际操作空间仍十分有限。
若川普(Donald Trump)于2026年大选重返白宫,其施政压力预料将更为强烈,可能进一步影响苹果的全球供应链布局。这场苹果与川普(Donald Trump)政策角力,不仅是企业与政府间的拉锯,更是供应链管理、消费心理与全球制造逻辑的多重对撞。
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力量交错之下,iPhone的未来制造地点,可能不再是单一地图上的国家,而是牵涉经济、政治、文化与技术博弈的整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