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岛.春秋》幕后纪录: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成功心法与AI新趋势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世平

《矽岛.春秋》幕后纪录: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成功心法与AI新趋势

  • 孙梓翔特稿

导言
时逢DIGITIMES成立25周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DIGITIMES推出《矽岛.春秋》台湾半导体产业纪录片,希望把矽岛台湾从兴到盛的发展历程记录下来。

台湾为什麽需要半导体产业纪录片?

《矽岛.春秋》纪录片的发想,来自于心中的一个疑问:为什麽台湾半导体产业能够成功?为什麽一座面积、人口都占全球不到0.1%的小岛,能发展出那麽蓬勃的半导体产业?

相信许多年轻一代,或者非科技产业的从业者,都只看着矽岛熠熠生辉的光芒,但却不知道这道光因何而闪烁。

为了探究这个疑惑,我们向黄钦勇社长提议,发挥DIGITIMES「产业见证者」的角色,让更多人知道台湾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故事,并将产业前辈们砥砺前行的故事,用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

于是《矽岛.春秋》的制作,就这样开始了。

我们以《礼记》中的五个节令,串连第一代创业家,并分别探索每个不同阶段的时代意义,而光宝科技创始人宋恭源亲自指导画下台湾半导体产业演化图,为我们定锚、解惑(如附图)。

台湾半导体产业演化图

半导体产业成功 台湾文化不可或缺

在几个月马不停蹄的采访过程中,有幸接触到许多产业的前辈。如科技企业的幕后推手—工研院前院长史钦泰、比起创业家更像发明家的钰创科技创始人卢超群,和谈话中洋溢着对科技产业热情的中美晶董事长徐秀兰等。

这些以往只能在新闻报导中读到的人物,如今对着摄影机述说他们的创业历程、遇到的困难,和自身对台湾科技产业的看法。

徐秀兰在纪录片中提到,当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时,虽然竹科受到的破坏比南投、台中许多地区轻很多,但也造成许多制造中的晶圆、芯片产品发生破损,甚至出现缺料、断链的状况。

当时许多企业都发生缺料、无法生产的窘境,但竹科的厂商们并不会因为彼此的竞争关系,而互相卡料、挡料,而是互相借调资源,让彼此的生产不会中断。

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也说,台湾半导体产业的成功,与我们强调共创的思维与文化有关,这与华尔街「赢者全拿」的态度有所不同。这样的「王道」心法,也就是台湾科技产业能够成功的要素之一。

DIGITIMES董事长黄钦勇主持《矽岛.春秋》纪录片首映。李建梁摄

DIGITIMES董事长黄钦勇主持《矽岛.春秋》纪录片首映。李建梁摄

人人都在谈的AI趋势

回顾过去,当然也要展望未来。在这几个月的采访中,我们发现许多产业前辈都谈及AI的趋势,与AI对社会、产业的影响。

例如钰创卢超群创始人便直呼「AI是真的啦!」与其怀疑AI的能力,不如亲身体验看看、做做看,就能知道AI将是新的趋势。

卢超群指出,2030年与AI相关的产业规模将会达到80万亿美元,这样大的产业,台湾已经不是要不要掌握的问题,而是该如何掌握。

稳懋董事长陈进财,则从AI的应用面切入。陈进财提到,物联网(IoT)的出现,已经让生活产生许多不同以往的可能性,未来当IoT结合AI的力量、变得更智能后,需求势必会随之提升。「很多需要人类做的事情,未来都不必了。」

对此,光宝科技创始人宋恭源也关注到AI趋势之下,人类面临的价值挑战。宋恭源认为,人在科技的帮助下,将变成「神仙」般的存在,但若心灵没有随之成长,成为一种「有脑无心」的状态,那将是非常恐怖的。

宋恭源接着说,人和动物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人拥有奉献的心,这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也是科技无法取代的。

不只记录春秋,更是展望春秋大业

我们希望透过此文,能让读者更了解DIGITIMES制作《矽岛.春秋》的起心动念,并且透过简短的访谈摘要,展现出《矽岛.春秋》不只是一部单纯的纪录片,更囊括产业前辈们对台湾半导体大业的未来展望。

许多对台湾半导体产业有着伟大贡献的前辈们已经仙去,如推动美国无线电公司(RCA)技转计划的潘文渊先生、胡定华先生等,对此仍不免觉得有些可惜,无法听听前辈们亲口述说这段历史。

但我们相信,拍纪录片最好的时机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台湾半导体产业纪录片《矽岛.春秋》将在4月21日起,每周五晚间8点在DIGITIMES YouTube频道独家首播

 
责任编辑:朱原弘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