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14):留下一线生机
留一个伏笔,掌握最后的生命线。意思是你如果不够强大,像是乌克兰人一样,手上没有一张像样的牌,那你就等著任人宰割了!臺积电董事长魏哲家说,盖一个厂大约需要2.5年,而且这是在水电、土地不缺的情况下。要盖3納米的工厂,一次三条线,如果能调整到符合客户需求大概要5年。例如硫酸等化学材料,在美国购买的话是5倍的价钱,从臺湾运到洛杉矶,再用卡车送到凤凰城,这样还便宜很多,如果您是企业家会如何算计呢?当年在亚利桑那州帮英特尔(Intel)盖厂的那一批人,早就不知去向了,工人、施工机构都要从亚利桑那州以外找,再碰到每个州的立法条件不同,光是1.8万条的法规修正就花了3,500万美元,可以想见在臺湾以外的地方设厂,难度比大家想像的更高。这一路相随的是帆宣、益登等这些臺湾设备公司,帆宣董事长高新明说,我们早就等在亚利桑那州了,臺积电要什么都全力配合。对比美国高高在上的要臺积电去美国投资,日本却是戒慎恐惧的深怕臺积电不高兴,臺日之间的互动,从以往日本人俯视的角度,换成平起平坐。但日本厂有更大胜算的关键,是日本的产业文化与本土产业需求。过去臺积电确实也可以从日本拿到不少订单,但以后就近供应,而且Sony、电装(Denso)那些参与投资的日本公司都是长期经营的业者,两者合作是臺日双赢。在臺积电决定再加码投资1,000亿美元时,川普(Donald Trump)改口说:「算他们厉害」。但不是臺积电厉害,而是臺湾无论在地缘政治或科技产业发展的路径上正处于要冲,这种「要害」地位才是让臺湾不可或缺的关键。川普不是因为爱臺湾而松手,是因为搞不定臺湾才放手的。那什么样的情况川普会松手、放手呢,如果臺湾「认怂」,或者不知死活,那么美中都会把臺湾当弃子打!MAGA现在是全世界的人共同的理解,但我们都知道川普理解的「美国再度伟大」,背后是美国优先、美国唯一。我常说,美国是以科技为利器,以金融、军事为后盾,不断的建构新的游戏规则掌握全球的霸权国家。金融的利器中,最关键的显然是美元与关税。臺积电戒慎恐惧,但臺湾并没有准备好中央研究院院士庄炳湟问,工厂搬到美国是美国暗示「臺湾必将回归」的信息吗?臺湾朝野在面对臺积电宣示在美国投资1,000亿美元时,各自表态的内容差距很大,甚至有些离题。国民党说「淘空臺湾」,民进党反击说当年马政府赞成西进是「布局」,今天臺积电到美国却成了「淘空」,两党完全没有共识,也没有论述的能力。那么赖总统问张忠谋的时候,张忠谋应该怎么回答呢?问的对象、能力、经验不同,善于回答问题的人经常可以因材施教,所以我想知道赖总统是否问对问题,甚至问对问题的可能性有多高?如果平常不曾参与科技业的问答,就如同曾国藩说的:「未闻平日不能早起,而临阵忽能早起者」。我也常说,在網絡时代,加上有了人工智能这个工具之后,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但关键是您问对了问题没有?如果总统问错问题,那是谁的错?当然是幕僚的错。总统并非无所不知,甚至我们本该就不要期待总统无所不知,总统基于国家战略上的需要,以及自己的道德高度向社会贤达请益是天经地义,而幕僚做好规划乃是常态。但关键是赖总统的科技战略幕僚是谁?或者有哪个高瞻远瞩的智库专家已经做好准备,为总统府准备了十套、八套剧本。不久前,与一家超过200亿美元的大公司CEO谈起多变的时代,企业应该如何因应时。这位CEO说,虽然他反对,但他幕僚告诉他,应该花一笔钱找顶级的顾问公司做幕僚。臺积电到美国投资明明有动摇国本的疑虑,政府的方法还是找几个人「盍各言尔志」,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问题?臺湾明明已经是个年均3.5万美元的中高所得国家,2024年超收税金5,200亿元,但国家战略还在土法炼钢,明显有人失职,或者根本是「掉以轻心」。赖总统求教于张忠谋、魏哲家,这是礼贤下士,还是礼失求诸野,甚至是束手无策的不得已之举?如果我们知道2024年臺湾中央政府岁出总预算是新臺币2.88萬億元,以32:1美元计算的话,正好是900亿美元,那么动辄投资1,000亿美元的臺积电,以及一年资本支出总额高达400亿美元的臺积电,用「富可敌国」来形容,才是贴切的说法。
2025-04-21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13):乡村包围城市
中国的「信创計劃」以自主产能、技术替换外资、进口产品是既定政策,但已经购买的半导体设备可能暂时闲置,因为没有订单并不装机,显然中国采购的半导体设备并没有充分利用。中国最近流传的微影技术是还在实验室的技术,并未商转,中国小粉红一面倒正面吹捧,背后是过度扩张的国家主义,离实际上可以商转的技术还有很大的距离。危与机总是共存,甚至并行不悖。经川普(Donald Trump)动过「易筋」之术的美国,将会改变全球化的格局。主要的国家都想自保,「主权AI」只是个起步,更多国家希望建构自己的生态系,那么对臺湾而言是机会还是挑战?此外,当资本的流向从过去两年过度集中于以數據中心为核心的HPC,在DeepSeek搅乱一池春水之后,未来离「边缘运算」(Edge Computing)当道的时刻并不远,而边缘运算更要有所区隔,因为他们面对的样貌也有所不同。传统的PC与手机是一块,新兴的产品在产销两端都有不同的样貌,而穿梭在传统与新兴产品之间的可能是影响深远的「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的中间环节。手机产业在2007年iPhone出现后的将近20年,中国是最大的获利者。一方面14亿的人口带来庞大的数据流量,让本土的新创公司拥有一个发展的温床,而背后是2000年前后大举前往中国建构生产体系的NB业者。在NB产业的连动支撑下,中国本土的红色供应链崛起,加上日益繁荣的内部经济,以及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的经验,让中国人信心爆表,也显露了与美国一争长短的自信心。如果我们说手机产业是福星,其余产业围绕在手机产业的周围共创、共荣、共享应该并不为过。现在全球十大手机品牌有八家中国品牌,中国手机厂不仅在新兴国家大发利市,甚至在非洲都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中国人以乡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在智能手机的时代发挥到极致,并且将竞争优势扩张到新兴产品上。哪些产品或产业将成为下一个阶段走向边缘运算时的关键产业呢?从电动车到智驾车的发展路径上,我们要面对中国的电动车已经走出国门,全球的电动车过半来自中国,下一个接手的就是智驾车。当然在智驾车的发展过程中,牵涉到軟件的部分会有国家主权的问题,西方国家不会轻易放手,中国面对的挑战远比单纯的把电动车,或者上下游产业一起往国外送的模式困难。从NB、手机产业延伸而来的电子产业供应链已经非常完整,在电动车之前,中国的网通设备、无人机产业已经席卷全球,只是在美中贸易大战之前,大家心照不宣而已。现在中国在新兴产业上的领导地位更从无人机进化到人形机器人、智能眼镜。以NB为主的PC产业至今还控制在臺湾手上,没有强大的PC产业,臺湾也不可能在服務器的上下游产业中胜出。
2025-04-18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12):这是亚洲人的场子,也是中国人的场子
在很多国际会议中,中国总是派出一流高手参与,从美国、纽澳来的西方人不容易招架,甚至场内、场外的私下对话,也没有太多人敢挑战中国的论述。但顶尖聪明的人谈的不是「Data level」的论述,而是专注于「Code level」的本质问题。AI牵涉到的不仅仅是美中两大国的竞合,更牵涉到二线国家如何维持AI主权的艰难课题。我所谓的二线国家包括德国、日本、印度、韓國,从原生技术、制造能量到新技术,如In-memory Computing,數據中心与背后的服務器、冷却技术,甚至把能源消费控制到最佳状态,都是二线国家非常艰难的课题。更多的數據中心,显然需要更多的能源,如果不能面面俱到,那么局部性、关键性的领域又可以涵盖哪些?搞清楚大环境的很难自称是科技大国。「Either or not」 thinking,已经不足以答复复杂的问题,华人传统在天地之间留下「人」的思考更为重要,未来必须以人为本,让更多人理解这些改变是必然,并提供他们参与的机会。但显然现在中国的政策上并未显现该有的「人味」。从说一套,到做同样一套,显然离理想的距离很远。Intelligence with wisdom:是理想,但希望不是梦想我们面对的是「Open ended questions」,这种问题都不是用「Yes or no」来回答,人类的智能深受考验,ChatGPT或许给了我们一次重新定义民主的机会。我们很想问AI能做什么,但新加坡人问的是AI能帮新加坡做什么。人口少的新加坡不可能产生庞大的数据,而数据正好是未来的资产,新加坡该想的是自己的问题,臺湾不也如此吗?至于AI能帮人类做什么,留给其他人去想吧。所以,我很清楚知道知识份子、意见领袖不是把美国、中国的观念带回家,就认为自己已经善尽职责,如果一个教授只能每天拿新闻「贴文」而没有自己的看法,那他为什么可以教书?当然,不断出现的黑科技,也会改善能源的效率,打破框架,跨国共享數據中心可能吗?臺湾不仅需要考虑从菲律宾输入电力,甚至应该与菲律宾讨论共构數據中心的可能性。过去坚持拥核、反核的人,大概都没想过如今我们会面对这样的困境吧?既然如此,为什么是少数不接受新知的人在帮我们做决定呢?
2025-04-17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11):国际秩序的重整
是啊,中国人抱怨美国的非关税障碍,但很多想进到中国市场的外国车厂、品牌,哪一家不是铩羽而归?当世界贸易组织的(WTO)规范成为聊备一格的规矩,现在真正订定游戏规则的是川普(Donald Trump),其次是中国的习近平,但任何想起而效法的国家要担心没有足够的科技实力,也担心被报复。全球化的时代飘然远去,我们成了享受成果的最后一代!每个智驾车参赛者都知道Level 3的规格,但只有中国电动车可以落实。也许有人担心智驾车的风险,如果您对科技的发展具备足够的自信,每个人都可以轻易预测智驾车的事故率必然可以快速改善,中国人不会为了枝微末节的顾虑而延缓发展进度。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说,2026年中国Level 3的智驾车必然可以上路。这家才成立10年的公司,已经是行业里的老鸟,中国全力推动电动车,也有很多国家安全与全球竞争的考量。中国更相信「智驾车是AI的天然牧场」,美国现有3.5亿辆运作中的汽车,如果被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也可能是美中经济实力的分水岭。过去美国人以汽车定义了Mobility的意义,未来会是中国人来定义吗?其他二线国家的观察日本的Rapidus只是日本重建半导体产业的开始,当地都是50~60岁之间的老工程师,能做的事情是将自己的经验传承给下一代,而日本政府愿意投资数百亿美元用于可能没有回收的事业,这是很多国家政府做不到的决心。地球人的赛场已经从地面一直打到太空,许多影音视讯的服务其实来自遥远的天空。纽澳两国之间已经有很多卫星通信的协作模式,美中两大强权之外,澳大利亞加上日本、印度也可以在太空竞赛中占有一席之地。印度、日本、澳大利亞相互喊话,但仍缺临门一脚。至今为止,太空科技的投资有80%来自政府部门的投资,一方面太空科技必须结合电子、机械、航太科技,是一种昂贵、高门槛的投资,二方面牵涉国家安全的议题,企业参与仍存在太多變量。新加坡已经发射超过30颗卫星,并利用这些卫星汇整各种服务,他们很明白国家的边界与事业之间的关系正在被重新定义中。金融业必须知道透过无线網絡交易的服务也正在被改写中,新加坡与世界银行合作正在实验各种新的服务模式。但现实的世界里,很多通信设备都来自中国,而臺湾不是联合国会员,连數據分享、发射卫星都受到很多的限制。在太空科技产业的角色不会是主要的角逐者,但就像AI一样,臺湾尝试成为主要的设备供应商。
2025-04-16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10):中国式的创新
电动车天生就是实验AI最佳的场域,AI机器人产业谈的是如何从2D进化到3D、4D以及无限延伸的可能,我听到的不仅仅是技术的极限,更多是事业经营模式的创新。高瓴投资总裁张磊特别强调「中国不仅仅是技术创新,更是事业模式创新的领导大国」,来自中国的新创业者让人印象深刻。新加坡政府每年提拨GDP的1%用于「Funding」新创产业,如果以臺湾8,000亿美元的GDP总量对比,臺湾可以拿出80亿美元。注意,他用的词汇是「Funding」,不是用来办活动、补贴研究机构的费用。ChatGPT改变世界,DeepSeek带来风暴ChatGPT推出之后,NVIDIA扶摇直上,大家在赞美的同时,也有不少有心人在思考如何取而代之。我又想起Andy Grove说过的话:「如果您是产业领袖,别人会想尽办法取代您,直到您一无所有」。中国的DeepSeek开了门,会有更多新创公司走上这条路,甚至看似坚不可摧的半导体制造也很难避免。我们可以预期前沿科技加速发展,更多的机会将来自边缘运算的商机。机器人的控制会从2D、3D一直走向多元控制的结构,应用驱动是必然,也会给亚洲庞大的人口结构带来机会。數字分身(Digital Twin)的概念,一开始被用在AR/VR/MR的消费性的应用上,未来却很可能直接导入到智能制造领域。就像量子电脑一样,这不会是20年后才会兑现的新科技,而是10年之内将会活生生的出现在我们面前。硬件设备的演化也可能比大家想像的更快,但如何教育使用者,让这些新科技成为大家熟悉的应用则是个高难度的挑战。「规模」,甚至是「超大规模」(Hyperscale)才足以掀起市场上的新浪潮,但我们都要面对供应链上人为干扰的挑战。但以后的终端设备绝对不会是「iPhone Like」的产品,如果这些产品一起点亮时,我们会从太空看到一个高亮度的地球,而从2025年初CES展中展示的智能眼镜来看,崛起的大多是中国的厂商。DeepSeek不仅挑战了OpenAI,在导入智能座舱、智驾车应用之后,进一步为中国軟件松绑,成为中国人口中的一大胜利。而中国也将自订标准,例如在智驾车的规范中1,000米以下是低海拔,但中国在科技演化的过程中,会定义出低海拔的相关规范。而在这些议题上,中国的战略是「Easy to adopt」,让大家共享生态系,一旦参与者更多,淘汰更激烈,中国企业获胜的机率就越大。
2025-04-15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9):智驾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新商机
中国的电动车已经席卷全球,接下来便是智驾车的商机,而智驾车的竞争牵涉更多背后的服务机制与监控、地图服务系统,智驾车确实是人工智能的天选商机,以及最佳的落地服务机制。小鹏汽车的总裁顾培地说,Level 3的相关规范已经十分清楚,中国必然会在2026年让Level 3应用落地,但欧洲显然犹豫不前。我们也许要面对严厉的安全挑战,但如果您是科技人,怎么会不知道人工智能、網絡地图惊人的改善速度,而这些技术的进展正好是改善汽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中国人「唯快不破」,欧洲人「安全第一」,两者的产业发展情境与思维大不相同,谁会领先已经呼之欲出。一旦欧洲陆地跑满了中国的电动车,而背后庞大的数据也有它该去的地方,对大眾汽车(Volkswagen)、双B、奥迪(Audi)这些欧洲传统车厂而言,更是情何以堪!是的,我还在开优雅的欧洲车,但过几年各种更新的电子设备都来自中国完整的电子产业生态系时,汽车会成为继NB、手机之后的第三臺移動电脑,电动车、智驾车的商机将远比希望成为智能家居核心的电视机更具潜力。在无人机市场,中国大疆跨越了疆界,成为全世界最受欢迎的无人机。这时西方世界想起臺湾完整的电子产业生态系与制造经验,但就算臺湾高唱无人机的国家队,但无人机、智能眼镜、人形机器人所需要的产业供应链已经更完整的建构在中国,臺湾想后来居上,不可能是小打小闹,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创业精神与国际市场竞争意识将更为重要。智能机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AI机器人绝对不是单纯的替代人力、老龄照护这些显而易见的应用而已,达文西机器人在医学用途的突破让大家印象深刻。我在欧洲参加蔡司(Carl Zeiss)的研讨会时,富士康的技术长史哲就谈到「數字分身」在智能制造上的重要应用与趋势。透过多元化的终端设备,我们可以想像「数据」的形象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可以想像的。用AI创造AI听起来很酷,用AI使用原创数据是一件美事,但经过AI修饰以后的AI可能附带病毒,并带来更多的祸害。没有一个全人类共识的AI管理架构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威胁,只是现在的国际环境显然与技术专家的期待渐行渐远。在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不会在美国人定义的游戏规则底下参与游戏。由于多元交错的应用必然在经过一些时日之后渐渐成熟,那么在量子化的运作机制下,量子科技也必然会成为技术上选择。我们可以预期几年之后「量子电脑」必然会超越传统的电脑,也会让大家耳目一新。所谓几年,不会是一、两年,但也不会是20年,我们可以预期10年之内更多的量子应用将会带来庞大的商机。期待可以跟人类一样运作的机器人并不实际,上海的机器人新创公司AGIBOT,是一家以通用人工智能(AGI)导引机器人的新创公司,执行官Dr. Yao告诉我,说未来的机器人将会适应环境做出该有的调整,而不是从传统的2D、3D、4D来演化的。如果人类真的已经够好了,那我们连发明自行车的必要性都不存在。就是因为我们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面对不同的温度、湿度、广度、深度、空间时,都将影响机器人的运用,那么如何建构一个由使用者定义的机器人,也将是未来AI机器人的挑战。我们会因为少子化而希望机器人帮我们做无聊、危险的事,希望机器人帮我们洗衣服,但不能只是局限在「Replacement」的概念去思考机器人的问题。我相信智能制造领域有更多机器人的空间,很显然低技术能力的一般工人,生存的空间愈来愈小。就像是用在微创手术的达文西,或者现在的眼科手术一样,科技的应用打开了人的视野,也让参与者出现不同的性格、思考与机会。未来几年大规模的资源将会往终端设备移动,已经在许多新形式的终端设备上领先的中国,必然是可以争逐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我的理解,在边缘运算的领域上,传统的PC、手机固然是主流,但却难以在规模上进一步的突破,新的端设备可以从智驾车、智能眼镜、无人机,一直谈到AI机器人。但还有一段值得大家注意的终端应用商机,就是工业控制与背后的智能制造。很多公司都会在过去的技术基础上加上数据模塊、系统连结的概念,这些设备既可以复制量产机制,數字分身工厂的观念也将也将更精确的落实。生产制造是一回事,但新创的事业模式能与在地商机结合,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就更加重大了。无人机可以送药、洒农药、可以用在战场,但没有足够的在地商机支持。光是行销、建立品牌与后置的服务机制,新兴国家力有未逮,也缺乏50年前日本组织八大企业共同发展存儲器的决心,甚至连今日德国、日本重新挑战半导体的眼界与企图心,都是新兴国家高难度的挑战。没有钱、没有人、没有市场、没有品牌,挑战不可能成为今天新兴国家发展无人机产业的写照。我们支持发展无人机产业,但暴虎冯河,无所畏惧的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成就一个新兴的产业。
2025-04-14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8):主权AI
现在我们看到的Open AI、DeepSeek,都只是早期投资的基础建设与游戏规格的制定者,现在的投资是为了在下一个阶段掌握整个行业的领导权与主动权,对国家而言,这也牵涉到「主权」的问题。当AI无所不在时,许多重要的国家都在思考「AI主权」的问题,甚至是「技术主权」的自主性,现在中国也会禁止美国人投资中国的敏感科技或企业,这同时没有人能忽视網安的重要性。牌桌上的赌注愈来愈大,臺湾人看得见的是臺积电动辄一年300亿~40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但背后还有量子技术、In-Memory Computing、材料科学、能源融合技术的挑战。一位能源专家说,开发新能源固然重要,但在數據中心内,把能源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绝对是一件重大且高难度的工作。现在不仅英国积极投入能源领域,连以核能为主要能源的法国都没有缺席。现在已经进入第二阶段的军备竞赛,他们无法从军备竞赛中获利,创投资金也无法投资在这种旷日废时,且投资金额庞大的项目中。我们认为金融机构真正的机会在于终端设备,以应用驱动的边缘运算商机。果真如此,中国极可能在边缘运算与差异化的事业模式比美系的业者更容易营收获利。研华科技的董事长刘克振说:2025年研华只有「Edge Computing」这个关键字。我回应边缘运算应涵盖电脑、手机等两种成熟产品,加上智驾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智能眼镜等新兴产品,以及智能制造为工业电脑带来的无限商机等三大类。在个人电脑与智能手机这两种成熟产品上,臺湾与中国业者是主力,也隐约的在产业中各领风骚。全球智能手機的商机约13亿~14亿支,个人电脑市场一年的商机约2.5亿臺,两种产品的经营模式因为经济规模不同而有不同的样貌。NB单一型号的订单量可能在20万~30万臺,而手机的订单可能是上百万支的规模,前者臺湾业者除了有起步较早的优势之外,订单大小不同也是臺系业者擅长的优势,因此至今为止臺湾的主力大厂,依旧是美国知名品牌倚赖的供应商。在未来「Made in China for China」的战略诉求下,臺商的NB生产体系会将满足当地需求的生产现保留在中国,其余承接美系、臺系品牌订单的生产线慢慢往外移动也会是个必然的趋势。对制造大厂而言,NB已不是获利的主力,而中国业者而言,也是食之无味的商机,短期内这个边缘运算的商机不能算在中国的帐上。但从iPhone上市后开始逐渐成熟茁壮的智能手機与红色供应链,在手机市场上结合制造与市场的优势,成为今天不可替代的供应链。我们看到全球前100大的EMS制造大厂中,两岸业者合占了3分之2,如果更聚焦于前20大EMS厂,臺商在规模上虽然领先,但前20大的总数仅有7家,不如中国的9家。臺湾的7家业者包括富士康与电子五哥,而新入榜的是生产服務器的纬颖,如果没有人工智能带来的商机,臺商的领先地位其实岌岌可危。DIGITIMES估计前20大EMS制造厂的产值是5,859亿美元,而中国的9家业者产值1,307亿美元,占比22%,臺商7家业者合计3,851亿美元,占比57%看似还有一段距离。但真正的关键是规模庞大,2024年营收高达2,137亿美元的富士康。而且富士康与电子五哥主要的生产线都在中国,这也是我们定义红色供应链的困难之处。不可否认,红色供应链带来中国是世界工厂的美誉,也可以从中国进口的半导体窥知、判读产业实力,但现在大家最关切的议题是这些大厂搬离中国的速度有多快,影响有多大?
2025-04-11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7):中国如何在半导体产业突围
相较于晶圆制造业处处受限于设备,以中国本土市场商机为基础的IC设计业,显然有更乐观的目标。根据DIGITIMES估计,2024年中国IC设计业的产值为358亿美元,2030年可望达到732亿美元,年均可以有两位数的成长。从智驾车芯片到EDA设计工具,中国要面面俱到,各个领域都培养出自家的领导厂商。华为的海思系统、寒武纪(Cambricon)负责AI加速器、地平线机器人(Horizontal Robotics)负责ADAS、矽力杰(Silergy)被誉为中国的德州仪器(TI),也各自扮演角色。但部分知名企业如海思并未上市,因此外界难窥全貌,包括中国的上海韦尔半导体(Willsemi)、格科微(Galaxy Core)在内的IC设计Top 30,大约贡献整个行业产值的40~50%。以地平线机器人为主的中国ADAS商机,在2024年已经创造出20亿美元的商机,到2030年时便可达50亿美元,显示中国不断创新的新兴领域,正是中国IC设计业成长的温床。韓國Rebellion也是这样的公司,这是家市值15亿美元的新公司,也是韓國IC设计业第一家独角兽企业,很年轻的共同創始人与技术长吴镇郁说,他们也会开发軟件的应用环境,目标是「Outperform than NVIDIA」,希望2~3年内有机会挑战NVIDIA。多数臺湾IC公司想的是Design Service,但相较于臺商的保守,Rebellion与许多中国公司显然更具挑战顶级殿堂的企图心。不含先进封装事业的话,2024年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是1,200亿美元,到2030年可达2,600亿美元,晶圆代工业被称为一个人的武林,除了臺积电维持稳定成长之外,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到2024年底时,市占率已经跌到8%,而中芯国际还维持接近6%的市占率。但到2030年时,中国不仅有中芯,还会有华虹与海思的晶圆厂参与角逐,届时中国的晶圆代工业会有17.5%的全球市占率。中国晶圆代工业产值,2024年时为218亿美元,估计到2030年时可达454亿美元。看似有不错的成长,但关键是臺积电的市占率也将从2024年的65%,提高到2030年的70%。相较于产业的总营收成长与否,产业界最关切的是中国&gt=8納米的先进制程能有多少突破。DIGITIMES估计,届时&gt=8納米的中国先进制程占比仍不会太高,28/32納米等级的芯片仍会是中国生产的主力。除了中芯之外,华虹与华为也会有一定的规模,特别是华为集团旗下可能会有几家公司,透过整倂等手段扩大规模与影响力,而外来的臺积电、联电在中国的分公司则将慢慢式微。基于半导体业无可替代的重要性,中国业将以「信创計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novation;ITAI)突围:先从国家级計劃著手,慢慢扩及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目的是全面取代外资。中国中央政府甚至从CPU、OS与Database solutions都全面发展,并指定特定公司负责。中国以2028年为检视成果的关键年,希望届时能有70%的自给率。中国微影设备的突围传言华为体系的半导体制造厂将在2025年第3季导入EUV设备,而微影设备使用LPP(Laser produced Plasma)与LDP(Laser-induced Discharge Plasma)两种技术。而ASML用的是LPP,现在中国宣称可以用LDP解决光源问题,在民族主义的驱动下,任何正面信息都被无限放大,我们必须从负面新闻中寻找正面的价值。此外,光源技术必须与多家供应商共同连结的系统化作业要很长的时间,我们认为最快也不会早于2028年。许多未经确认的假新闻到处流窜,甚至干扰企业做出正确的判断。但也因为假新闻,才能显得经过多重验证的科技新闻带来的价值。
2025-04-10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6):中国的总体战略
过去半世纪,中国以经济发展与民族主义做为推动国家往前发展的两大动能。高成长的经济活力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新的面貌,更是全球经济的驱动引擎。从2009~2019年的10年间,全球的GDP总量从61萬億美元增加到88萬億美元,所增加的27萬億美元,有3分之1来自中国成长的贡献,我们可以说这个阶段既是中国的黄金十年,也是国际社会有求于中国的时代。但之后的COVID疫情与美中贸易大战的冲击,快速的改变了中国的角色,中国能否在美国的压力下继续维持「太平洋可以容纳中美两国」的基调。失去了经济动能,民族主义的大旗可以独撑大局吗,全世界都在看,而我们更应从产业面观察这些政府驱动的新经济政策,能否填补外商撤走之后的空窗。这几年,有可能被美国政府点名的外商以移動透露了「Made in China for China」的事业布局,中国工厂专门满足中国当地的需求,至于其他的产能在全球的布局则是「Beyond China」。面对美国引导的排华浪潮,中国正以「信创計劃」回应,透过该計劃确保中国需求的芯片在中国生产。这个計劃不仅将外资企业排除在外,也要确保中国可以生产任何中国需要的芯片,显然这是个千亿美元的超巨量级計劃,也是一场豪赌,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望尘莫及,也难以推出类似的产业发展計劃。「内需驱动」是中国产业发展的潜臺词,电动车产业必然会模仿智能手机时代,以国内市场的商机培养出红色供应链。尽管中国车市陷入混战,车厂也出现滞销,以及应付帐款帐龄过长的现象。像是比亚迪、小鹏、蔚来等知名电动车厂都有180天的帐龄,一些二线车厂甚至帐龄更长,远高于日本丰田与欧洲的双B、大眾汽车,但显然中央与企业都在苦撑,至于能撑多久就不得而知了。高瓴投资的总裁张磊说中国是制造大国,而印度是服务巨擘(Powerhouse for service),如果让印度真能善用AI,那么未来印度的服务业会如何演化呢?张磊旗下的高瓴投资早已进入印度的服务业,并且锁定几家公司,希望能不在前沿的服务业中缺席。此外,印度的金融业正在脱胎换骨,更多人拥有银行帐户,而流进金融体系的资金也比以前丰厚,这在菲律宾、印尼有都可以看到类似的现象。印尼數字银行总裁说他们有4万个岛屿,当然也想利用卫星通信解决看不见的瓶颈。在網絡世界里,印尼会是下一个或是另一个印度吗,大家都在期待。也唯有让印尼、印度这些国家的科技应用往前推进,全世界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才会走向多元且稳定前进的正轨。
2025-04-09
川普风暴与科技业的诸多挑战(5):制造业重回美国的變量与困境
媒体报导美国造船业的产出仅有中国的200分之1,因此中国军舰以下饺子的速度扩张中,甚至船舰总量已经超过美军了。现在川普(Donald Trump)说要重新掌握巴拿马运河,并对中国制造的船舰课征较高的通行费,这确实是中国造船业的七吋要害之一。面对丧失基础环境的美国制造业,川普想用霹雳手段解决问题,但真正的瓶颈是美国人不想参与制造业的意识型态使然。我们总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美国独尊軟件,崇尚以游戏规则通吃市场,也导致科技巨擘垄断商机,但缺乏制造业来支撑底层社会的架构。我们看到了愈来愈不均衡的社会结构,而这一种歪风,甚至跟著美国主流文化流传到全世界各地,贫富落差、時代不公、赢家全拿的失衡现象随处可见。亚利桑那州是顶级技术的新赛场,重点不是技术,而是建构基础环境所面对的诸多困难。亚利桑那州希望导入臺湾的产业资源,他们在与臺积电互动的实务经验中应该有很多新的体会。市场盛传臺积电将被迫与博通(Broadcom)、NVIDIA、超微(AMD)合资管理英特尔(Intel)的晶圆厂。美国政府希望有美国资本为主的企业,代管军工、航太等特殊用途的尖端制程公司。无论这家公司是臺积电主导,还是只拥有少数股权,但我们相信这家公司只会对英特尔亚利桑那工厂的尖端制程有兴趣,不会跨足英特尔在爱尔兰、以色列那些只有成熟制程的工厂。臺积电有可能采取授权4納米等级的技术给格罗方德(GF)等美国公司,以换取更多的信赖。当陈立武被任命为英特尔的CEO时,我们发现美国半导体业的CEO不仅都是华人,黄仁勋、苏姿丰、陈志宽、梁见后,以及博通的陈阳福都还是会讲闽南语的华人。陈立武当年曾以华登创投CEO的身份,调解臺积电与中芯国际的专利诉讼,并说服张忠谋将取得的中芯国际股权再投资中芯,以换取中国政府的信赖,可见陈立武在臺湾、中国与美国都得到信任。陈立武担任英特尔董事时力主应该重整晶圆制造部门,落实美国重建半导体产业的企图心。另一种选择是由美国主权基金主导一家新公司,并邀请臺积电参与,交由臺积电管理这家公司。美国能重回半导体制造业的主流吗?日本政府主导下投资数百亿美元的北海道Rapidus工厂,是试图重回制造的壮举,但时不我与,失去的还会再回来吗?不容易,关键不是政府政策,而是社会累积的实力与民众普遍的意识形态。
2025-04-08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