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半導體貿易關係解析(2):台上市櫃電子公司營收成長13.7%
2024年台灣出口總值達到4,750.7億美元,創造了僅次於2022年的佳績。這兩年因為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真正決定市場遊戲規則的主導者,已經從微軟(Microsoft)、蘋果(Apple)、NVIDIA、惠普(HP)等科技巨擘,轉換為美國政府,而一夕數變的關稅政策,更可能讓製造廠疲於奔命,原本計畫以墨西哥基地供應北美市場的和碩、緯創、鴻海、台達電集團,現在都得面對新的局面。除了出口結構之外,DIGITIMES試著從1,009家上市櫃電子公司分布結構,對照出完整的產業訊息。2024年台灣所有上市櫃電子公司營收總額新台幣30.32兆元,若以匯率32:1估算的話,營收總額是9,475億美元。包括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在內的量產製造廠,貢獻了4,959億美元,約是整個產業總產值的53%。其次是半導體業的1,865億美元,貢獻值約20%,而通路商、零件製造廠、網通與光電廠則貢獻了其餘的27%,雲端服務與軟體公司的貢獻比很低,僅有微不足道的0.1%。基本上,由於台灣具規模的電子公司都已經透過上市櫃、公開發行的管道公開募資,因此台灣上市櫃公司的總營收數據,大致已經顯現了總體的產業結構,2024年9,475億美元的營收,比2023年成長13.7%,也展現了2024年基本上因為AI伺服器與台積電大商機的激勵之下,繳出了一份「中上」的成績單。產業結構隨中美貿易關係的變化而移動台灣因為大量組裝伺服器相關的產品,而這些敏感性的產品正從中國往他國,包括往台灣移動,南韓是高階記憶體的供應大國,只要台灣要組裝伺服器,5~10年內想發展HBM這一類高階的記憶體是難上加難。同樣的道理,台灣出口到美國的半導體,以微處理器類的半導體為主,在美國具有大規模生產能力之前,甚至5~10年之內,要取台灣而代之也一樣困難,甚至更難。因此現代國際分工的概念與以往不同,台韓兩個過去對抗的競爭對手,現在是上下游夥伴關係,而台灣的台積電、緯創、鴻海也是美國NVIDIA、微軟、蘋果不可或缺的夥伴。台灣不可能以課徵南韓進口記憶體的高關稅培養出本土的記憶體產業,同樣的美國要以高關稅培養美國本土產業的競爭力,也是緣木求魚。我倒是願意跟美國政府、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呼籲,讓台灣半導體業(特別是台積電)以自己能力範圍,最快的速度將2nm的製程布局到美國,至少得2~3年的建廠計畫,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一聲令下,還得需要技術、生產設備、人才的配合。過於操切理所當然的政府政策,最後破壞的是產業原本健全的供應鏈關係,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產業界與消費者。
台美半導體貿易關係解析(1):從台灣出口結構看端倪
2024年台灣總出口4,750億美元,其中65.2%來自電子產品的貢獻,一方面電子產業主宰了台灣的出口動能,整個結構的變動也與電子業息息相關。在4,750億美元的總出口值中,半導體的出口值是1,650億美元,比重34.8%,其餘產品的出口值則是3,100億美元。在其他的電子產品中,資通訊產品的出口值1,325億美元,成長率高達59%,相較於其他化學、紡織、機械、其他類的電子產品成長率都屬於持平狀態,資通訊產品的高成長率顯然與台商返台生產敏感性產品有絕對的關係。抽絲剝繭,就可以見微知著我們可以理解電子業不僅是台灣的中流砥柱,在台灣傳統產業化工、鋼鐵因中國崛起受挫之際,成為支撐經濟成長的關鍵。若無其蓬勃發展,台灣難以在2024年達成4.3%的經濟成長率。在台灣總出口4,750億美元中,出口到美國的金額1,113.7億美元,年增46%,比重是23.4%,緊追中國之後,成為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而且後續動能繼續擴張。從進出口的關鍵數據來看,其他產業都只是持平或小幅衰退,只有兩個數據出現巨幅成長,那就是對美出口,以及資通訊產品的出口大幅成長。這兩份數據,就是台灣面對2月18日美國政府裁量徵收關稅的關鍵數據。我們可以預期當敏感性產品返台或赴美生產的大趨勢形成之後,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行政裁量,就真的會影響產業的供需結構。如同微軟(Microsoft)創辦人Bill Gates說的,現在決定供應鏈流向的不是科技業者,而是美國政府。其次,IC這一類的產品,出口主要對象國並不是美國,據悉美國市場貢獻台灣半導體出口僅有4%上下,而且主要是微處理器這一類的產品,顯然就是供給美國當地伺服器、資料中心的需求。川普政府課徵台製IC高關稅,事實上並無實際的意義,而是項莊舞劍,希望催促台積電加速最先進的製程到美國投資的進度。此長彼消,對美國的出口成長之後,台灣對中國市場(含香港)的比重就出現顯著下滑的趨勢。根據中華民國的海關資料顯示,2024年台灣出口到中國、香港的總金額是1,506億美元,佔比31.7%,看似很高,但其實已經從2020年的43.9%大幅下滑。台商是先行指標,台系EMS製造廠佔全球100大EMS廠商總產值大約在6成左右,這些數據顯示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正在受到考驗。除了與美國電子業的貿易值得關注之外,變化最大的應該是南韓。台灣對南韓的出口207.9億美元,成長14.2%,不可謂不高。但從南韓進口的電子產品與零件更高達437億美元,導致台灣對南韓的貿易逆差達到歷史新高的229.2億美元,也讓南韓超越日本,成為台灣第一大貿易逆差國。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因為從日本進口原物料、設備,導致對日本貿易的長期逆差,現在台灣可以對日本出口半導體、關鍵零件,台日之間的貿易關係趨於平衡,但反倒對南韓的逆差快速成長,那麼我們需要調整進口結構,追求新的貿易夥伴關係嗎?甚至比照美國課徵韓製HBM記憶體高關稅嗎?
川普2.0時代:One World, Two or Three Systems?
川普(Donald Trump)上任美國總統後不斷點火,除自2月1日起對加墨加徵25%關稅(已暫緩30天)、中國加徵10%外,2月中可能加徵半導體、藥品、鋼、鋁、銅及石油天然氣等項目關稅,且放話要對歐盟加徵關稅。若說川普第一任發動貿易戰後全球供應鏈體系走向「One World, Two Systems」,依當前發展態勢,供應鏈將走向新的One World, Two Systems,甚或「One World, Three Systems」所謂的One World, Two Systems是指美中貿易戰後,供應鏈從以中國大陸為主要生產基地的全球化生產體系,走向分裂的美國體系與中國體系。在美中貿易戰進一步演變為科技戰,聯手盟友進行出口管制與技術管制,而中國傾全力加速建立自主可控供應鏈後,演變為「China」與「Beyond China」兩體系—中國市場與自主供應鏈、及中國外的市場與供應鏈。川普上任後絕對美國本位的激進關稅作法,供應鏈面臨必須直接前往美國境內設廠的壓力。根據1月底KPMG對250家加拿大企業所作調查,有48%的業者計畫投資美國並設置營運據點,以服務美國市場與降低成本。在台灣,緯穎已發布重訊說明,將與客戶協商並調配全球產能,不排除轉移生產據點降低衝擊。延伸報導關稅新政轉彎仍不能大意 伺服器ODM客戶積極評估遷移接下來供應鏈體系將出現兩種可能的新走向,走向一是One World, Three Systems— 「USA」、「China」、與「Beyond China & USA」,亦即區分為供應美國市場的供應鏈、供應中國市場的供應鏈及供應其他市場的供應鏈。與先前體系主要的變化是,高關稅下出貨美國市場的貨品需轉移至美國在地生產。走向二仍是One World, Two Systems,但其內涵完全翻轉,由過去的China與Beyond China兩體系,轉變為「USA」與「Beyond USA」兩體系。對供應鏈來說,美國市場規模大,只好忍痛前往設廠,但在考量生產與運籌成本情況下,需就非美國市場整體考量供應鏈的運作,以擠出獲利空間。之所以造成供應鏈體系的重新調整,原因在於川普1.0時代主要採取對中國進口貨品課高關稅的作法,而川普2.0時代是對美國主要貿易國家進行無差別攻擊,甚至愈是盟友國家受傷愈慘。雖說美中貿易戰開啟「China+1」時代,但供應鏈真正大規模轉移則是在新冠疫情後,而供應鏈轉移至少需要5~10年以上時間,即便像是越南與印度逐步建立在地手機供應鏈,但中國迄今仍是最主要的生產據點,遑論其他的科技產品。未來的供應鏈體系會朝走向一或走向二發展,決定因素在於川普在激進關稅政策外,是否會加大或鬆綁對中國的出口管制。拜登(Joe Biden)任內除關稅外,陸續對中國祭出各種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包括2022年10月的半導體與超級電腦出口管制,卸任前更祭出包括成熟製程301調查、三級列管的AI擴散臨時最終規則、中俄連網車銷美禁令、及擴大先進製程晶片管控等。美國這些持續加碼的管制政策,讓供應鏈確信若要對非中國市場出貨,必須積極建立中國外的生產體系。但若川普的施政重點僅在於透過高關稅強化美國境內生產,而未繼續加大對中國的出口管制,甚至在部分項目上加以鬆綁,如此一來,業者已為在美國投資傷透腦筋,在整體投資與營運績效考量下,若無客戶端壓力,將可能繼續倚重中國這個全球最完整、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供應鏈體系。 在整體投資與營運績效考量下,若無客戶端壓力,供應鏈業者將可能繼續倚重中國這個全球最完整、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供應鏈體系。如此一來,除加、墨兩國是川普2.0時代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外,供應鏈轉移到東南亞、印度的速度或將趨緩,影響這些新興國家發展產業的進程,而對這幾年部分未保留工廠已徹底遷出中國的台商與外商來說,恐將不利於未來爭取客戶訂單及與中國對手競爭。
潛艇發展:從傳統到數位時代的轉變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潛艇技術也經歷顯著變革。從最早的陽春設計,到現代核動力潛艇(下稱核潛艇)搭載先進的人工智慧(AI)系統,潛艇的發展不僅改變海軍戰術,也推動全球海上安全與作戰方式的變革。美國海軍的首艘潛艇是由霍蘭(John Philip Holland)發明,並於1900年正式服役,命名為「USS Holland;SS-1」。這艘潛艇長54英尺,對外通訊需浮出水面打旗語,雖然並不完美,但成功實現水下航行如魚般的夢想。霍蘭設計這艘潛艇,使其能夠使用內燃機在水面行駛,並在潛水時切換到電動馬達。她還配備艦首魚雷發射管和氣動砲(Dynamite gun,使用壓縮空氣發射砲彈)。最終,霍蘭的設計贏得美國海軍的青睞,並於1900年4月1日被正式購入,成為美國海軍的第一艘實用型潛艇。二戰期間,美國的潛艇部隊發揮巨大的戰鬥潛力,儘管當時僅佔海軍兵力的1.6%,卻成功擊沉日本海軍的3分之1及其近3分之2的商船隊,對日本戰爭能力造成嚴重損害。貓鯊級(Gato class;與水面艦艇不同,彼時美國海軍潛艇命名皆取名自水生動物)潛艇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首次大量生產的潛艇,生產期間為1941年至1943年。雷達、電子監視技術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改變貓鯊級指揮塔水面部分的設計,以容納新設備的桅杆和天線。戰後,潛艇技術進入數位化的新時代。1950年代,美國海軍推出了以流線型艦體設計的青花魚號潛艇(USS Albacore;AGSS-569),突破水下航速限制。隨後,1955年,美國海軍的鸚鵡螺號(USS Nautilus;SSN-571)以核動力成功突破續航能力的瓶頸,標誌著核潛艇時代的到來。而「移動聲學通訊系統(MACS)」是鸚鵡螺號上的最後一項重大實驗,將潛艇帶入數位資通訊時代。核潛艇發展使得美國海軍能夠長時間保持隱匿行動,並在極深的海域潛行。這些潛艇不僅能在冰層下航行,甚至能在北極點浮出水面。1960年,美國核潛艇「USS Triton」(SSRN/SSN-586)成功完成環繞地球一周的水下航行,為潛艇戰術的未來奠定基礎。Triton的數位資通訊設計具創新性,配備先進的電子監視與通訊技術,176名船員更展示首代核潛艇在不被偵測的情況下,進行長程水下作戰的能力。隨後的洛杉磯級(Los Angeles class;自此級開始,美國海軍潛艇改以城市命名之)攻擊型核潛艇以及後來的戰略核潛艇(指搭載可裝載核彈頭的潛射彈道飛彈的核潛艇),成為美國海軍強大作戰力量的一部分。這些潛艇更安靜,配備更先進的數位資通訊子設備、感測器和降噪技術。進入21世紀,隨著數位化和AI技術的發展,潛艇的操作與戰術也在持續進化。現代潛艇配備先進的自動化系統,從導航到攻擊,都能依賴高效的數位技術來提升作戰精度與反應速度。例如,現代潛艇的聲納系統結合深度學習技術,能精確識別水下目標並作出即時反應。此外,AI技術使潛艇能進行更有效的資料分析與處理,為指揮官提供即時戰場情報,增強決策能力。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四)
黃欽勇/評析在2019~2024年間,幾乎與COVID-19重疊的時段中,各國政府補貼的17兆美元,讓網路巨擘因為「在家工作」而大發利市,這也是今日有9家科技巨擘市值超越1兆美元的背景原因。由上而下,Top-down觀察供應鏈的變化我們追蹤2025年開年時,共有7家公司市值超越1兆美元,加上台灣的台積電,這些企業的市值總額正好18兆美元。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過去幾年擴張的財富集中在少數科技大腕之手,不在名單之列的,如果是支持這八家科技大腕的供應鏈也可以分杯羹。從國家別的角度來看,台灣躬逢其盛,是受惠的一群人,其次便是擁有獨家技術的科技公司,也許是蔡司(Carl Zeiss)、新思(Synopsys)、Arm這些廠商,或者設備材料上取得領先地位的ASML等公司。以上游的台積電為例,供應AI應用的高階運算晶片(HPC)佔比過半,而營收成長率甚至高達58%,而智慧型手機的應用處理器貢獻35%,也有23%的成長率。其餘的物聯網、汽車、消費電子的需求低迷,成長只是持平而已。這也可以推演EMS製造大廠中,掌握AI伺服器商機的大廠表現較佳,自然也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蘋果(Apple)、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兩大品牌在2024年的全球市佔率下幅下跌,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八家以Android為平台的中國手機廠。在中國品牌的擠壓下,蘋果、三星兩大品牌會提高低階手機外包的可能性,二方面中國本土手機廠的訂單量也會跟著水漲船高,這是確保紅色供應鏈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AI NB將慢慢成為主流,AI手機也是如此,基於在美中貿易大戰的背景下,區域分工成為必然,甚至連台系的NB品牌也會將中國市場需要的NB也在中國生產。紅色供應鏈在現實的壓力下,只會跑的更快。中國藉助本土市場的優勢,已經打破過去那種雁行理論的架構,不僅日本、德國沒有優勢,台灣、南韓也在膽戰心驚,墨西哥、越南、印度都覺得有希望在China + 1的潮流中獲利,但顯然他們並未找到與本土產業掛鉤的好方法。台灣強在供應鏈的連結能力,過去NB產業累積的基礎,加上美中貿易大戰的關係,台資企業成為伺服器商機的大贏家,鴻海、緯創、廣達、英業達、緯穎都是主力供應廠,陸資中的華勤也有參與,但基於國安上的考量,美系買主避開紅色供應鏈乃是必然。紅色供應鏈最大的危機,是國家的財政以及人口老化的危機。過去是中國經濟重要支柱的營建業、金融業不斷的爆雷,而到2035年的時候,印度30歲以下的人口會比中國多出3.8億人,無論從勞動力、市場考量發展潛力時,印度必然會成為中國強大的對手。目前Top 20的EMS製造廠中,雖無印度業者,但TATA等業者積極購併台廠在印度的工廠,顯然印度業者將會是EMS戰場上的新興力量,未來的發展也值得大家注意。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三)
黃欽勇/評析除了營收規模之外,我們能從毛利率、營益率、庫存、應付帳款看到陸資、台資企業間的不同。營收已經衝到第三名的立訊最值得注意,這家公司並沒有因為規模擴張而出現利潤率明顯下跌的現象,我們不能把原因歸諸於「政府補貼」,新銳公司挑戰高難度事業的銳氣才是關鍵。新興國家的產業發展路徑一般而言,台灣的資金成本遠低於美國,以及鄰近的中國、南韓、南亞、東協國家,跟台灣相近的僅有日本。就電子量產企業與通路商而言,「資本密集」是行業的特性之一,如果以百米賽跑為例,資本深具優勢的台灣在參與百米競賽的競爭者中,其實已經偷跑了10米,如果沒有獨到的優勢或策略很難跟台商競爭的。但從財務報表上已經看出陸資業者殺氣騰騰,如果沒有美中貿易大戰的有利條件,台資企業也很難長期維持領先優勢。在美中對抗的大格局下,台資如何布局下一個階段的戰略,對東協、南亞地區的EMS製造廠而言,台資是敵、是友,也應該有一定的認識。越南、菲律賓、泰國的業者還很難成氣候,但印度的TATA、信實集團在做策略調整之際,我們如何理解在電子業有上千億美元貿易逆差的印度,要如何調整產業結構。除了印度傳統的大集團之外,印度的獨角獸企業能成為台灣的助力,甚至目標市場嗎?過去半世紀,新興國家從無到有真正成功的範例只有三個,南韓、台灣與中國。台灣、南韓發展半導體與ICT產業都在產業發展初期,也以舉國之力全力以赴。中國則是以聚合菁英,善用本土市場在行動通信時代結合外資之力,建構了前所未有的產業發展模式。2009~2019年間,全球GDP的總量擴張了27兆美元,其中有3分之1來自中國的貢獻。中國GDP有外資的因素,但本土養成的菁英、政策全力支持,以及風起雲湧的智慧應用商機,都是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的關鍵。只是這樣的產業發展模式不會重現,除了印度擁有同等級的市場之外,其他國家都難望項背。只是世局的演化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在美中貿易大戰的背景下,如果以後的手機廠都是中國製造的,甚至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眾所期待的邊緣運算產品都必須來自中國,那麼西方世界現在積極布局的「美中脫鉤」就是白費功夫了。1月20日川普上任,脫鉤是既定政策,那麼全球有哪幾個國家具備替代中國供應鏈的條件呢?也許我們從人口1億人以上的國家盤點起,先進國家中的日本不可能回頭組裝手機,烏俄戰爭中的俄羅斯也不可能。奈及利亞等非洲國家與南亞的孟加拉、巴基斯坦都需要基礎建設,可以考慮的「候選國」只不過剩下墨西哥、越南、印尼、印度等少數幾個國家而已。川普以中國為假想敵,打散了供應鏈,世界跟著團團轉,但真正能替代台灣與中國的選擇,在可預見的未來還是非常有限的。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二)
黃欽勇/評析大者恆大,可能是大趨勢,但有哪些趨勢是表面數據之外的弦外之音呢?從EMS大廠的排名變化看端倪前20大業者當中,台商有7家,陸資有9家,其餘4家是北美廠商。美商也是組裝伺服器的主力業者,但美商經營模式不同於華人業者,同質性高的兩岸業者在很多大型OEM專案中開始短兵相接。此外,在美中脫鉤聲中,蘋果供應鏈仰賴陸資廠商的比重反而逆勢上揚,當台資的緯創、光寶、可成陸續把中國工廠賣給當地業者之後,台商開始憂心陸資業者可能會後來居上,廠商也都懷疑這是蘋果的既定策略。在前20大的所有廠商中,營收超過100億美元的業者,有13家,要擠入前20大,則要有70億美元的實力。基本上台系的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都在2024年以200億美元以上的營收名列領先群中。立訊是前7大業者中唯一的一家陸資廠商,而且相較於台系的六大廠商,營益率維持在2~5%之間的「穩定」,立訊在營收擴張的同時,營益率可以維持5.2%,是一個相當難得的成績。另一家名列前十大EMS之列的比亞迪,營益率是2.8%,但最近GMT研究機構指出比亞迪有美化債務結構之嫌,除此之外比亞迪近兩年積極衝刺電動車事業,2024年電動車的產量甚至超越Tesla。但在川普上任後,立即簽署行政命令,全力開發傳統石油燃料,並取消所有電動車的補助。未來比亞迪不僅將面對更沈重的關稅壓力,中國內卷的市場已經難以支撐快速擴張的產能。在新的年度中,比亞迪經營績效將面對嚴苛的檢視。到今天為止,誰拿到比較多的蘋果(Apple)訂單,仍然是市場上的領導廠商。在成本結構改變與是否繼續在中國生產的策略驅動下,更多台商選擇出售中國的工廠,也給陸資的業者帶來很多新的機會。這樣的大趨勢,可能是蘋果高層的策略在背後驅動,也可能是負責蘋果採購的主管刻意分散採購來源,甚至刻意的安排印度公司接班。蘋果一方面加碼陸資訂單,二方面又讓到印度設廠的台商,在建構初步的生產體系之後出售給當地的業者。從最近幾年台廠的反應,也可以理解蘋果修正後的採購策略不見得有利於台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在前20大中,排名往前靠的業者有廣達、緯創、立訊、緯穎、藍思,他們多數與伺服器、蘋果供應鏈息息相關,而伺服器的商機是2024年最大的變數,這也是為什麼黃仁勳與蘇姿丰風靡全台的原因。在前20大中,鴻海營收就超過2,100億美元,如果扣掉鴻海的營收,兩岸業者的規模其實已經非常相近,如果沒有伺服器的商機,台廠在傳統的NB、手機領域已經沒有領先優勢了。那麼9家陸資企業中,誰能真正「取台商而代之」?是成長最快的立訊,還是已經在電動車領域彎道超車成功的比亞迪?其實,在美中貿易大戰、川普呼籲各國加碼投資國防工業之前,中國政府已經悄悄的建造從航空母艦到各式作戰艦艇的大型海軍,現在中國擁有的各類作戰艦艇總數,甚至超越具備長臂管轄實力的美國。也許有人嘲弄中國生產各式艦艇像是「下餃子」一樣的隨意,但在第六代戰機上,甚至傳言中國的技術超越美國。如果我們看到CES的新產品,也看到烏俄戰場上出現各種無人機、機器人的新應用,我們必須理解,各種創新的應用在AI等新科技驅動下,正以加速度融入世界的新局勢中。眾多中國業者出現在各個新商機的背後,「銳氣」顯而易見。「銳氣」是面對新商機的法則,停止創新將成為企業最大的風險。當供應結構改變時,上游零件原廠的新客戶會悄悄的偏移到對的另一方,也許台積電會更專注在8家網路巨擘需要的自研晶片上,但南韓的記憶體,日本、德國的設備材料廠就可能做出不同的策略布局。
從淨利與淨利率 分析EMS/ODM發展差異
2024年前20大EMS/ODM業者,包括中國9家、台灣7家、及北美4家業者,這是以營收來進行排名,若是以「淨利」與「淨利率」,來檢視這二十家業者,又會透露出哪些訊息呢?若將這二十大業者的營收為X軸,淨利為Y軸,取對數作圖,可以明顯發現沿著一條斜線兩側分布的趨勢,這告訴我們,大型EMS/ODM要賺錢,事業規模非常重要,規模愈大的業者,往往能賺到更多利潤。鴻海、廣達與立訊便是明顯例子。這三家業者是營收前三大,其營收分別為2,137億、439億與360億美元,而淨利(初估)排名則是鴻海、立訊與廣達,分別賺了50億、19億、18億美元。但若就各家業者營收與淨利排名加以檢視,自然會有些異常分布的業者,其中淨利排名較營收排名為前,且差異至少為3個名次者,包括了Jabil(3)、Flex(3)、緯穎(8)、藍思(8)、Celestica(3)及Sanmina(4)。其原因要從淨利率來看。若觀察這20大業者,淨利率分布在0~7%,若以淨利率3%作為分野,可看到上述6家公司都在3%之上,尤其緯穎與藍思的淨利率,更高達6%以上。此6家業者加上立訊與廣達共8家,便是淨利率領先的族群。何以領先?原因有二,一是切入高毛利市場。北美四大業者在兩岸供應鏈業者相繼崛起後,就逐步退出了量大的3C市場,而著重工控、車用、電信與雲端、航太國防與醫療領域。而廣達與緯穎,抓住了雲端業者成為伺服器最大客戶的趨勢,發展ODM direct模式,更迎來此波AI伺服器爆發商機。二是垂直整合所導致。立訊與藍思都從零組件業者起家,立訊作連接器、藍思作機構件,持續擴展到其他零組件或模組,尤其立訊靠著一系列購併快速成長,之後才進到整系統組裝,由於零組件佔營收比重高且有系統組裝垂直整合優勢,可達成更高的獲利率。另一方面,淨利排名較營收排名為後,且差異至少為3個名次者,包括緯創(4)、和碩(6)、仁寶(8)、英業達(6)及聞泰(4),除了聞泰近年在ODM業務上多處虧損情況外,其餘4家業者均是台灣業者。若以川普發動貿易戰的2018年為起始點,觀察台灣電子六哥,除了廣達從2018年的1.5%淨利率,逐步提升至2024年的4.1%,及鴻海始終可維持2~2.5%外,這四家淨利排名較營收排名落差大的業者都在1.5%以下。除緯創可看到淨利率逐年提升的趨勢外,其餘三家並無看到明顯改善跡象。這幾家業者都是電腦系統廠出身,零組件事業與垂直整合程度難與中國業者相較,量大的3C電子,即便想做也未必拿得到大單。除了資料中心成為突破關鍵外,還有哪些市場區隔是台灣的優勢呢?是否該加速朝向北美業者模式發展呢?春節即將到來,也許可以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後續獲利提升策略了。
新川普時代:從EMS產業看兩岸供應鏈的勢力消長(一)
黃欽勇/評析2024年剛剛結束,各大企業陸續發布初步財報。同一時間,AI教父黃仁勳繞行兩岸,他在台北宴請主力核心大廠的CEO,台廠鬥志昂揚,加上AI伺服器相關產業蓬勃發展,業界普遍看好2025年台灣的前景。相較之下,陸資電子廠商在川普二進白宮的背景下多少有些不確定性,但中國人向來韌性堅強,我們不僅看到中國生產的電動車橫掃全球,在無人機、AI眼鏡領域也是銳氣十足的擺出機海戰術。相較於各國保守的產業政策,中國政府開放更多城市實現智慧自駕,那麼讓人形機器人走上深圳街頭,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新聞。每個人都說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浪潮難以避免,台廠繼續主導核心的伺服器、NB產業,但邊緣運算的終端設備會由中國業者主導嗎?或許我們可以從EMS大廠的經營指標中,找到觀察兩岸產業差異與產業變化的一些洞見(Insights)。兩岸業者引領風騷,EMS領域台廠暫時領先EMS業者意指不做自有品牌,專注在PCB插件、次系統與系統組裝的製造廠商。這類組裝商源自於美系的Flextronics、Celestica、Jabil,但從1990年代生產個人電腦開始,台系的業者從主機板、NB組裝領域起步,慢慢擴及智慧型手機等新商機,至今為止,都是主導EMS產業的關鍵力量。2010年以後,中國手機產業帶來的紅色供應鏈成為另外一股力量,慢慢地成為威脅台廠領先地位的重要體系。由於牽涉到經濟規模、產品良率、研發經驗、供應鏈的生態系,全球其他新興國家想在EMS領域挑戰台灣與中國的領先優勢,現階段仍有相當大的難度。上游EMS大廠的財報,標誌著各種大型OEM訂單的移動狀況,春江水暖,成為我們觀察產業脈動的領先指標。近日DIGITIMES彙整了2024年EMS大廠初步的產銷數據,這些不做品牌,以量產製造為主的業者,向來都是終端市場的領先指標。根據研究報告顯示,全球100大EMS業者的總營收接近7,000億美元,其中前20大業者營收總值接近6,000億美元,比重達到85%,因此我們可以從前20大業者的經營指標,理解供應鏈的重要變化。在前20大廠商中,包括鴻海、廣達、和碩、緯創、仁寶、英業達在內的台系六大廠商,2024年的總營收達到3,465億美元,貢獻前20大業者營收的比重高達六成,顯示台廠依舊是EMS領域的主導力量。特別是在AI伺服器等敏感性產品上,台商具有絕對的優勢,但我們也看到陸資業者陸續接收台廠在中國的手機生產基地,而蘋果似乎也不排斥將手機供應鏈轉移到陸資業者的手上。但我們覺得相較於漸趨成熟的智慧型手機生產體系,剛剛在美國Las Vegas舉辦的CES展中,可以看到陸資業者在電動車、無人機、人形機器人與AI眼鏡等新興領域,展現了無比強大的韌性,在鄉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下,我想各國業者不敢輕忽中國業者已經在下一代邊緣運算上掌握了先機。
百大EMS/ODM新競局 AI洗牌後誰領風騷?
這幾年,不論是中美貿易戰、COVID-19(新冠肺炎),乃至於川普第二任任期,科技供應鏈移轉都是關鍵課題,半導體產業備受關注,然而若要真正掌握供應鏈移轉的態勢,除了看晶圓廠外,也應關注主要的EMS/ODM業者發展情況與布局態勢,因為下游EMS/ODM業者的投資地點與量產規模,會帶動當地上游的發展,同時,在AI新一波浪朝下,不論是AI伺服器、混合實境(MR)裝置或是其他AI賦能產品,唯有EMS/ODM廠支持才能化創意為實物,真正在市場上落地。若在網路上用「Top EMS suppliers」或「 Top ODM suppliers」搜尋排名或研究報告,可以找到不少資訊,但在熟悉供應鏈的業內人士眼裡,業者名單總是殘缺不全,例如說台灣電子六哥漏了幾哥,或是許多兩岸業者並未列入統計,需要一個相對完整的排名。中、台業者各佔百大三分之一DIGITIMES針對全球事業範疇包括從事電路板/次系統/系統組裝,且銷售對象為非消費者之2B客戶的業者,逐一清點公司主要業務,收集各國EMS/ODM業者名單共235家,排除未上市、無公開數據者,篩選出具有財報資訊之公開發行業者153家,據此名單來進行排名與比較分析。若取前100大業者,台灣與中國業者約各佔三分之一,其餘的三分之一企業,約是北美、東南亞及印度、歐洲各10家左右,剩餘4家則是日本業者。這百大業者中,以前20大業者最為關鍵,其營收合計便佔百大的85%左右,淨利也佔了約80%,掌握這二十大業者有助於掌握供應鏈最新態勢。 前二十大中系企業數目首次超越台商我們以公司上市地點進行統計,自2020年起就呈現台灣與中國業者各8家,北美業者4家的穩定結構,但2024年出現了變化,北美業者仍維持4家,但中國增為9家,台灣減為7家,主要原因在於台灣業者佳世達近年發展策略橋強調整合價值、不拼量產規模而退出前20大。另中國手機ODM三強之一的龍旗於2024年3月掛牌,首次揭露營運資訊並依其營業額正好位居第二十大之故,其餘入榜業者均是過去幾年始終在榜單上的熟面孔。(註:若將在中國掛牌的環旭電子視為台商,則2024年台灣與中國業者均各為8家)除了鴻海長年位居龍頭外,其餘業者營收與名次的變動主要跟AI伺服器及蘋果(Apple)/手機訂單有關。取得AI伺服器大單的廣達、緯創、英業達、緯穎,其2024年營收成長率分別達到26%、17%、22%及45%,鴻海雖僅成長8%,但其子公司工業富聯也有超過20%的成長。此外,華勤營收成長25%,AI伺服器業績成長是其中一個驅動力,而AI伺服器後進者的和碩與仁寶,營收則分別負成長13%與7%。而在蘋果及手機訂單方面,持續購併與擴大蘋果訂單戰果的立訊與比亞迪電子,營收分別成長了10%與29%,而2023年底以人民幣158億元出售中國手機產線退出市場的Jabil,營收則衰退了21%。而中國手機ODM三雄中,聞泰不堪ODM事業虧損,已於2025年1月宣布將其出售予立訊,專注半導體事業發展,而華勤與龍旗業績持續成長,尤其龍旗在約佔一半營收的最大客戶小米2024年銷量大幅提升的情況下,也帶來高達73%的營收成長。2024年前20大業者合計營收為5,858億美元,較2023年成長6.5%,擺脫了2023年景氣低迷負成長9.4%,然若細看業者營收變化落差巨大,掌握市場趨勢與掌握大客戶成為追求高成長的關鍵所在!
智慧應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