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1980年代发展半导体的国家都是垂直整合,连上游的设备、材料都得共构,因此起步较晚的臺韩专注在制程技术,在材料设备的实力都明显不足。
经过半世纪之后,从垂直分工到水平合作,包括半导体在内的国际ICT产业供应链,其实已经进入矩阵交错的时代,这不是传统关注房地产业的企业家所能理解的,如果我们以过去的经验认知新的世界,并据此拟定产业政策,那必然是国际社会的一大挑战。
軟件与意识形态可以短时间,甚至瞬间改变,但硬件制造却是需要不断的锤炼才能接近完美。臺湾从DIY的个人电脑开始起步,慢慢建立从系统到零件、半导体的制造能力,这是个经历过半世纪的科技长征之旅。
臺湾的科技产业成长于全球數字科技产业的萌芽期,而当年的国家科技政策正好善用了大批出现的婴儿潮、科技人才,这样的条件也不是其他新兴国家可以轻易取而代之的。
臺湾是国际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经历过半世纪磨练的臺湾拆解、重新分工,旷日废时、充满變量,也可能大幅提升成本。臺湾就是依靠「时间」,以分布在全球的供应链、运筹体系所建立的韧性,才能维持继续往前推进的能耐。
臺积电董事长魏哲家说,当初在亚利桑那州帮英特尔(Intel)盖厂的人都离开了,在美国想盖工厂,一切都得重来,帆宣、闳康、家登等臺湾设备供应商,每一家都快速响应臺积电的需求,才能迅速填补供应链上的空缺。
盖一座新厂大概需要2.5年,每一个制程都是创新,适时调整的能力也不可或缺,要在海外盖厂的成本、變量当然是公司经营的成本,甚至是风险。
臺湾就不同了,臺积电光是2025年就有11条生产线要动工,虽然臺湾也有人才不足的问题,花点钱就能解决,那都不是难题,何况臺湾幅员小,效率高,人民又刻苦耐劳,不在臺湾做是自讨苦吃。
所以,臺积电最怕的是出国比赛,而在臺湾长期累积的实力,才是让臺积电「一步一回头」的原因。
但出国比赛也不一定都是难如登天,在數字科技的支持下,「Exactly Copy」成为臺积电或臺湾其他制造厂的致胜秘诀。一些外观看来在竹科、南科很面熟的工厂,将会出现在德国、日本或美国其他地区。
但前提是臺湾母厂、母公司持盈保泰,继续维持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我认为臺积电海外设厂,并未改变全球晶圆代工产业由臺积电独走的竞争条件,只是企业必须承担较高的成本与风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