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创新局 Google强力背书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Q1
ADI

SDN创新局 Google强力背书

  • DIGITIMES企划

当企业汲汲营营踏进云端世界后,很容易就会体认到,光是实现服务器虚拟化、储存虚拟化,其实还不够,且两项技术的实践难度,也还在可受控制的范围内,剩下来最棘手的部分,无疑就是网络这一环。

只要一谈论云端运算,企业IT人员立即涌上脑海的头号技术要务,十之八九都是服务器虚拟化,而当此项技术推展到一定阶段后,紧接着就会透过相关管理工具的采用,逐步建立所谓的自动化机制。

接下来,有感于大量虚拟机器所挟带的庞大数据存取需求,难免凸显现有储存架构之不足,于是为了优化应用服务的执行性能,便会着手导入储存虚拟化;更有甚者,一些较晚启动云端建置的企业,在规划专案内容时,一出手便是同时实施运算、储存等两项虚拟化技术。

做到这里,够了吗?理论上是够的,但要不了多久,企业往往就会发现一个现象,随着部署新应用服务的频率提高,数据量也加大,此时即会被迫反覆重置网络设定,而且还不时因为传递大量数据而拖垮网络效能,尤其云端应用规模愈大的企业或服务供应商,此类情况尤其明显。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备感纳闷,相较于运算、储存这两大环节,网络明明相对稳定成熟,按理说问题理应较少,无奈在于网络这一块,不仅可能出现上述令人苦恼的现象,且在面临多租户(Multi-Tenancy)环境时,还经常出现瓶颈,时时扮演冲击云端应用效能的杀手,真不知诸如此类的难题,应该如何化解?莫非得赶紧推动网络虚拟化?而当前有哪些主流技术,最有助于实现网络虚拟化愿景?

传统网络架构 罩门一一浮现
意欲探究解决之道,不妨先从传统网络架构的罩门开始说起。以目前举世所见,最大规模着手颠覆传统架构的Google为例,以往最感困扰之处,在于每回在新的应用服务上线之前,皆须大费周章针对旗下多不胜数的交换器或路由器,不厌其烦地进行CLI设定,而且为了担心IP、Routing或防火墙出现设定错误情事,就莫名其妙造成网络瘫痪,因此在搞定一切设定事宜后,亦需要进行详细的测试,如此耗时费工,难免延宕了新与服务的开通时程。

撇开Google这般网络巨擘不谈,即使是一般规模稍大的企业,也一样会在网络这一层吃足苦头。主因在于,传统VLAN的可配置上限,走到顶端就是4,096个ID,若在传统IT环境,这个极限值也还够用,但对于高度虚拟化的数据中心来说,「屈屈」4,096个ID,却是明显不足的。此时该如何是好?似乎别无他法,只能从VLAN Trunking下手寻求解决之道,但即使如此,用户还是难以真正打通「任督二脉」,而且容易制造新的问题,因为当所有交换机形成了一颗相互连接的树,彼此难免需要一番学习适应,很快就会把TCAM存储器空间用满,因而导致网络趋于不稳。

值此时刻,Google的革新之道,无疑将带给世人莫大启发;而该公司的做法,便是将数据中心网络基础架构全面转换到OpenFlow,也因此而造就迄今全球最大的「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s;SDN)」。

Google临门一脚 无异为SDN强力背书
看到这里,相信对SDN的背景稍有认识的人士,难免认为Google实在大胆。此乃由于,OpenFlow这个至今仍未甩脱实验性质的技术,打从2006年经由史丹佛大学发表到现在,不过历经了不到7年的时间,尚无前人将之大举运用在商业环境,而Google竟决意挥别沿用数十年的传统网络技术,愿意朝向这个新生儿放手一搏,背后隐含的意义着实重大。

一来,大如Google的业者,都胆敢把吃饭家伙押注在OpenFlow及SDN之上,显见他们势必经过仔细盘算,反覆验证了此项技术确实可行,才会信心满满地做出决定,这也意谓着,SDN已非理论性、概念性的产物,而是真的可以付诸实践;其次,在这场「豪赌」的背后,似乎也充分吐露,在虚拟化、云端化的世界里,传统网络架构真的愈来愈寸步难行,不赶紧做一番「了断」,日后包袱势将愈来愈大。

究竟SDN为何物?顾名思义,即是扬弃过往的Routing Table,改以控制软件所设定的政策,来主宰一切的封包传递路径;说得更具体一些,就是藉由软件式控制器,一举取代掉传统网络设备的「大脑」-操作系统加功能单元,继而取得「导航」的主控权,它不再迁就于层层辗转的网络架构,也无须绕行过去曲曲折折的羊肠小径,而是比从前更具智能,懂得透过持续不断的模拟试算,在封包的来源地与目的地之间,演算出传输效率最佳的路径。至于OpenFlow,则是赖以实践SDN的交换技术。

反观传统网络设备,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随着厂牌与供应商的不同,一来会产生一个个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二来也会根据各自的操作系统,繁衍出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特殊应用IC(Application-specific IC;ASIC),并由ASIC来执行Routing Table的演算任务。

单就上述的来龙去脉观之,不难让人理解,过去的网络设备充斥了封闭气息,各自都有各自的独门秘技,所以在看似大一统的业界标准协定外,尚埋藏了许多不尽兼容的阻碍,这些由来已久的路障,无疑正是拖累网络传输效能的关键所在,这些问题,过去或许尚在人们容忍的范围之内,但到了虚拟化、云端化时代,从前若隐若现的「拦路虎」,将更加清晰可见!

因为传统的阶层式架构、Spanning Tree协定,犹如盘根错节,实在塑造了太多的延迟(Latency)现象;试想,假如企业基于某些不得不然的因素,亟欲将驻留在某台实体服务器的20个虚拟机器,实时迁移到另一台主机,却坏在网络根本认不得Mac位址或VLAN编号,所以无法直接支持这般迁移动作,还需要劳烦网管人员以手动方式更改一切设定,其间所耗费的可观时间,便有可能导致大量金流的凭空消失,教企业主怎能忍受?唯有以SDN形塑出最扁平、最饶富弹性的新架构,把VLANs、ACL、QoS、PVLANs或Service Routing等繁琐协定通通抛开,才可望化解这一切的扞格。

而且坦白来说,一直以来,企业之所以为建设数据中心而付出庞大成本,某种程度上,也是被逼得替上述要价不菲的ASIC买单所致,再加上这些东西如影随形,不管Core、Aggregation或Access等不同阶层所在多有,加总起来的财务负担,难免让原本颇具利润或效益空间的网络应用服务,硬生生被挤压成为蝇头小利。如今有了软件控制器当做大脑,ASIC便无存在必要,可使交换器蜕变成仅须听候差遣的Dump Pipe,只管好单纯的Forwarding任务即可,一来一往之间,网络建置成本落差之大,也可望让企业主眉开眼笑。

综此,凭藉OpenFlow与SDN作为网络控制枢纽,随时计算最佳路径,任凭交换器暂时遭逢壅塞状况,也能随即接收到软件的指示,自动转向另一条畅通道路,继续执行Forwarding任务,致使封包传输速度显着提升;唯有如此,方能有助于企业加快云端应用服务递送的效率,即使肇因于大量移动设备、巨量数据,突然爆出事前难以预期的流量,抑或川流不息的服务请求,都可藉由SDN展现灵活身段,透过始终优异如常的交换品质,有效克服一切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