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化致数据存取需求骤增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Computex
ST Microsite

虚拟化致数据存取需求骤增

  • DIGITIMESS企划

任何企业,都千万不可小觑服务器虚拟化的威力!当虚拟机器快速繁殖增生,查询(Query)请求频度大幅激增,势必对现有IT环境造成严重冲击,首当其冲者,即是负责承载数据的储存架构,因此如何尽速增强其处理能力,无疑是重大课题。

事实上,随着x86处理器能力愈茁壮,现今一台实体主机所能承载的虚拟机器数量,恐怕已经多到让人咋舌的地步,所以企业推动服务器虚拟化的基本盘,显然是愈来愈稳固。

此时此刻,肇因于市场竞争态势的加剧,迫使各企业都必须绞尽脑汁,从产品研发、客户服务等不同面向寻求创意,才可能在市场夹缝中脱颖胜出,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少不得需要随时推出崭新的应用服务,不知不觉之间,必然开设许多新的虚拟机器。

按理说,在基本盘益发稳固的前提下,多来几个虚拟机器,似乎也并无大碍,理应没有跑不动、甚或跑得慢的疑虑,就系统层面来看,确实是如此,但环顾整个IT运作环境,显然不是只有服务器、操作系统、虚拟机器、数据库或应用程序这些元素,它们所制造的庞大负担,自己固然吃得下来,但某种程度上,也需要考虑是否对其他东西造成困扰,譬如储存架构,就是一个不得不加以深究的环节。

容量需求骤增 带动储存虚拟化需求
有一个现象,一般人或许浑然不知,即是虚拟机器对于储存空间的消耗之大,远远超乎你我的想像。有时候按照常理推论,某一个虚拟机器所承载的应用服务,并不是什麽了不起的重度系统,可能仅需要300GB储存空间,就可以维持顺畅运作了,但若深入检视,你也许会惊觉,它居然向储存系统足足索求了1TB资源,这些空间经过它的Booking,即使自己一时之间用不到,也只能闲置在那里,无法为其他虚拟机器所用。

在此情况下,为了应付愈来愈多虚拟机器的运作需求,企业所需配置的储存空间,必然随之扩大,最立竿见影的应变之道,显然就是把既有不分厂牌的储存资源,全都集结起来,汇聚为偌大的资源池,凭藉最快的速度、最低限度的投资,满足虚拟化环境下的储存容量需求,于是乎,施行「储存虚拟化」,就成为不得不然的举措。

因此继服务器虚拟化之后,储存虚拟化也就顺势成了企业热衷采用的第二道虚拟化解决方案,其具体做法便是,赶紧引进譬如DataCore、IBM SVC或HP SVSP…等诸如此类的相关解决方案,据此建立一个储存虚拟化平台,让底下不管是来自IBM、HP、EMC或HDS…等不同系统的磁碟空间及存取路径,全都得以打破既有藩篱,彼此齐聚于单一大池塘内,随时接受这个集中式平台的调度,妥善满足前端虚拟机器的数据存取需求。

至于其间的运作原理是,由储存虚拟化平台扮演承先启后的闸道,身处在前端服务器与后端储存设备之间,后端设备并不直接把磁碟空间映射予前端主机,而是先行映射到这个闸道器,再由闸道器映射予前端主机,在此前提下,联系前后端之间的存取行为,全都由中介层的虚拟化软件来运筹帷幄。

求得短多 却可能换来长空
上述做法,看起来似乎立即而有效,而且有助于企业摆脱单一厂商的绑架,怎麽看都是不错的方案。

然而如果仔细深究其内涵,这般做法似乎只能换来短多效益,若将时间拉长,未必是最能符合虚拟数据中心的良善之计,怎麽说呢?首先,一旦决定踏入储存虚拟化这个圈子,意谓底下所有的磁碟阵列,全都必须接受储存虚拟化平台的指挥调度,因而丧失了个别系统的主体性,也就是说,用户本想借此挣脱各个厂商的束缚,却意外受到储存虚拟化软件供应商的箝制,原本不想被绑架,反倒遭受更大的绑架,背负了尾大不掉的系统维护负担,还得求神拜佛保佑这套软件可以源远流长、永续发展,否则底下附挂的一串设备,都得随着平台的陨殁而一并失效。

再者,储存虚拟化有一个很奇妙的特性,即是最低限度的齐头式平等,举例来说,倘若底下挂着A、B与C等三套磁碟阵列系统,其中A及B属于较新机型,磁碟转速快、效能表现不俗,但偏偏C是性能相对逊色的老旧设备,就因为这麽一颗老鼠屎,便会坏了这锅粥,整体效能将会因为迁就C而趋于迟缓,对于亟需较高IOPS(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的应用,肯定会造成不利影响。

那麽应该如何是好?乾脆换置另一台拥有大容量、高性能的储存设备?似乎也颇值得商榷,主因在于,一般足以应付频繁虚拟机器增生的储存系统,面对接续不断的数据查询需求,不由分说,一定都需要4组控制器以上的高档规格,企业IT人员心知肚明,这般大家伙通常要价不菲,若非每年编列可观信息预算的大型企业,决计无法轻松承担,要知道迈向云端之路,还有许多基本功尚待修练,必须花钱投资的地方还很多,怎麽可能把全副筹码都推向储存系统?

况且,即便有财力可以引进高档系统,也得应付其他棘手难题。第一,新旧储存设备的转换,意谓原本存在于旧设备的所有逻辑磁区(Volume),都需要逐一搬迁到新设备,其间因停机导致的服务中断,对于企业而言,无非迫使生产或接单等重要活动因而停摆,接踵而来的商机或商誉损失,恐怕更是不可承受之重;第二,前面提到,虚拟机器有时容易流于「贪得无厌」,明明用不了那麽多空间,却往往需索庞大容量,因此随着企业虚拟化程度日深,一个个虚拟机器接续倾巢而出,要不了多久,这台咬牙切齿才勉为注资引进的高档设备,又将濒临不敷使用之境地。

那麽,究竟无其他方式,足以有效强化虚拟数据中心的储存架构?答案是有的,目前市场上,已出现了可支持4组控制器的中端设备(注:依据IDC定义,『中端』储存设备价格介于5万~20万美元),且用户可自行利用软件控制方式,在SAN交换器增设一个埠口,将新的存取需求导向这个初来乍到的新设备,至于留存于原有设备的数据,再另行规划排程逐步搬迁即可,不会影响各项在线服务的正常运行。

将储存控制器由原本的一双增为两对,等于承接前端存取请求的窗口倍增,按照道理,应可适度纾解虚拟机器不断增生下的沈重负担,有望维持数据存取效能之不坠;但有人难免好奇,由于虚拟机器习惯盘据较大储存空间,长此以往,纵然此类四控型设备还有一些横向扩充空间,但总是有所限度,到头来仍有可能不敷使用。

为了化解这般疑虑,用户在选择设备之时,即可留意是否支持诸如零侦测(Zero Detection)或容量回收等功能,有了这类型规格后,就能发挥一种妙用,意即把原已分配、但实际未使用的空间,全都收归中央挪用,便于满足其他应用需求,惟值得一提的,先前「需索无度」的虚拟机器,其输出输入性能并不会因此而折损,仍然一如往常运作,唯有如此,才能协助用户在大量推展虚拟化应用之余,仍能适时遏止储存容量需求的无限上纲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