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IM随侍在侧 虚拟数据中心万无闪失 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0620
ST Microsite

DCIM随侍在侧 虚拟数据中心万无闪失

  • DIGITIMES企划

综观近几年来热门IT议题,不管是灾难复原、企业永续运作计划(BCP)、节能减碳、云端运算、移动应用、巨量数据…等等,很明显的,它们似乎都指向同一件事,意即数据中心资源的使用效率、可管理性、易于维护性,都必须强而有力,借助虚拟化技术,无疑是实现多重目标的必经之途。

事实上,对于不少企业而言,「虚拟化」其实早就不是新鲜话题,因为大家已有共识,「云端运算」实为无可回避的大势所趋,几乎任何事情都得扯上云端,然而意欲迈向云端,少不得需要历经虚拟化这道进程。

换言之,现今似乎已无须费尽唇舌,为企业详加阐述虚拟化是什麽、它可以带来哪些好处,因为诸如此类的解答,环顾企业内部的IT人员、甚至某部分非IT同仁,其实都已朗朗上口;剩下来的议题,充其量只是企业运用此项技术的层次深浅,譬如是否仅用于应用开发与测试?停留在前端(Front-End)应用?进入关键应用服务?抑或已有多少百分比的应用程序,运行于虚拟化平台?

看起来,企业若不将虚拟化根基扎稳,想要一步登天直上云端,似乎是天方夜谭。为何如此?

IT资源犹如水电 可被灵活分配
几年前,在云端运算这个名词还未出现之际,其实不但已经有了虚拟化技术,而且存在世上的时间,也非常久远了,因为打从大型主机(Mainframe)时代开始,该项技术即已现身。

谈到虚拟化之大行其道,有三个重大关键,其一是半虚拟化架构(Para-virtualization)的出现,其二则是英特尔、AMD处理器纷纷支持虚拟化,至于第三关键,则是动态迁移(譬如VMware的vMotion)技术的演进,使得刻正执行中的虚拟机器,可以从实体服务器A,实时移转到实体服务器B、C、D…或其他,并能保持既有服务之不中断;如此一来,过去效能差劲到只适合用作开发测试的虚拟化技术,至此不再是昔日吴下阿蒙,随着效能、可用度、管理性等…诸多功力同步大增,现在即使扛起企业关键应用任务,也已是游刃有余。

如果大家记忆犹新,理当会记得数年前参与虚拟化研讨会时,经常会听到三部曲,即是整合(Consolidation)、虚拟化(Virtualization)与通用化(Utility),企业一旦循着三大步骤,做到了Utility这个最高境界后,任何的IT资源,都不再只是某台机器的囊中物,而是像人们习以为常使用的水电一般,每当有所需要,这些资源就会灵活地传送予需求者。

而当虚拟化成形之后,过往略显封闭的一座座IT孤岛,其壁垒完全被打破,导致企业数据中心呈现重大转变,于是乎,企业不再需要为了分区供水或供电,大费周章布建多个利用率其实偏低的基础设施,而是将来自四面八方的IT资源,变得好像水库或电厂一样,通通都被汇集在一座资源池,这些资源皆可被量化,就像使用者用了多少立方米的水、或用多少千瓦的电,就支付多少钱;Utility这个概念,日后也被发扬光大,作为如今响彻云霄的云端运算。

长此以往,企业所需部署的基础设施数量,不再像以前那麽多,当此数量减少,能耗也随之下降,机房空间坪效同步大增,另外还包括了容错移转、负载平衡及系统备援效率的提升,彷佛推骨牌,可望推出一长串效益。由此观之,虚拟化对于企业的重要性,着实不言可喻。

服务器虚拟化 非一切努力之终点
尽管随着云端运算概念的推波助澜,产生了可谓巧妙的化学变化,使得虚拟化技术蔚为企业宠儿;但深究这股风潮的个中内涵,我们可以发现到,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其实只是服务器虚拟化,它固然十分重要,但放诸构面更大的数据中心虚拟化议题,不过是一枝主干线罢了。

也就是说,如果企业误以为这枝主干线,就等同于整颗大树,那麽可就失之偏颇了。在此,暂且先不提到诸如储存虚拟化等其余亦属重要的环节,光是虚拟服务器(即虚拟机器)与数据中心基础设施之间的搭配,就有不小的学问。

此乃由于,伴随服务器虚拟化、集中化,已使得IT运作环境出现大幅变化,它不再像过去那麽一成不变,更不再像从前般可以预期,而是随着各项因素的转变而弹性调整,如同前面提到的动态迁移技术,原本攀附在某台实体服务器的虚拟机器,可以在维持既有服务不停顿的前提下,无缝移转到另一台服务器,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不可讳言,所有IT系统,欲求稳定运作,皆须仰赖一个必要的养分、也就是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因此IT管理者在部署任何应用服务、或设计备援机制时,不只需要规划相关的服务器、储存、网络、数据库与应用程序,显然也必须一并考量电力、空调、环控等重要环节;在此情况下,随着虚拟机器、应用服务出现迁移,也意谓IT环境出现重大变化,与此同时,不论是电力与制冷的供给量,绝对需要随之调整。

有监于此,企业IT管理者要想维系数据中心之长治久安,在穷尽一切努力优化IT架构之余,对于机房的风火水电环境,亦须一并纳管;只可惜,对于一般IT管理人员,要驾驭系统、网络、储存、数据库甚或时下最夯的云端运算,都犹如家常便饭,掌握度相当高,但谈到电力、空调、消防、门禁、CCTV…等机房基础设施,要嘛就是状况外,要嘛就是半生不熟,肯定无法驾轻就熟,难免让数据中心迈向虚拟化的过程中,埋下一些难以逆料的伏笔。

统合IT端与机房端的DCIM
究竟,如何让IT管理者,真能蜕变成为称职的数据中心规划设计师?其答案即在于「数据中心基础架构管理(Data Center Infrastructure Management;DCIM)」解决方案,唯有借助这套辅助工具,才足以把看似泾渭分明、但又得相偎相依的IT端与机房端,通通纳入一个可视化的统一管理平台,不再各自分散管理;换言之,DCIM称得上是IT系统与机房设施之间的桥梁。

举例来说,随着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实施,致使每台实体主机的资源利用率大幅攀升,导致运算能力随之强化,消耗的电力也明显增高,所以现今单一机柜所需的电力,往往不再是过去屈屈的4~5kW,而是有可能飙高到10kW以上,这对于既有的配电、冷却或UPS等能力负载,显然都是不小的考验。

万一哪天某个承载企业关键业务系统的机柜,真的由于某些因素而不堪负荷,导致电源出现故障,IT管理者倘若像过去一样,只懂得管理与维护服务器、网络或储存等常见配备,就无法立即、甚至提前一步掌握这些异状,仅可等着总务或设施管理人员予以转告,然持平而论,到了IT管理者获悉相关情节之际,似乎为时已晚,恐怕早已铸成难以弥补的大错。企业IT管理者意欲化被动为主动,DCIM显然会是一大关键。

某种程度上,DCIM机制的完善与否,实与一个虚拟化数据中心的风险管理良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因为不管是电力系统、空调系统或环控系统出了问题,就无法继续满足任何IT基础需求,值此时刻,那怕IT管理者早已用心部署灾难复原机制,相关计划看似缜密,也将沦于梦幻泡影,完全发挥不出作用。所以如何藉由DCIM扩大视野,顺利推展跨界管理,显然是企业IT人员都必须修习的基本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