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循环经济有成 日月光高雄厂让环保与经济并行
作为全球半导体封测大厂,日月光近年来全力推动循环经济,目前在高雄楠梓工业区1园区与2园区总计20个厂区,光是废弃物回收率,每年屡创新高,从2015年的55%、2016年的62%,到2017年已达到63%,日月光高雄厂资深副总经理周光春指出,永续发展是该公司的重要经营理念,高雄厂已设有永续发展委员会,持续推动各厂区改善专案,并订定短中期目标,定期追踪达成状况并检视绩效。
对于循环经济,除了大面向的地球环境保护考量外,在营运面,周光春坦言这也是科技业在经营时必走之路,由于稀有金属在半导体、LCD面板、消费性产品等科技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根据统计,在20年内,多数稀有金属将会停产,也因此,强化节能意识、让研发更具未来性,就成为科技业面对地球矿产枯竭困境时,必须严正思考的课题。
而除了理念的推广之外,周光春认为实际的方案落实更是关键,他以半导体封装的模塑料(molding compound)为例指出,半导体的封装模塑料胶饼在压制成模后必然会产生边料,过去边料大都只能成为废弃物,因此厂区产量越大,所废弃的边料也就越多,作为全球最大的封装厂,日月光楠梓加工区1个月就会产生80公吨的边料。
以往边料的废弃处理大多是先以高温燃烧,燃烧后会产生80%左右的二氧化矽(SiO2),已成为纯沙的二氧化矽无法再被燃烧,因此必须掩埋处理。但对橡胶业来说,二氧化矽在部分应用像是球鞋、轮胎中是必要原料,加入后可以提升抓地力,因此台湾每年都必须进口大约1万吨此一原料,现在日月光则将二氧化矽转售给台湾橡胶业者,虽然仅有200吨,但是背后的意义却是少了过去的掩埋动作,让过去的废料可以重新进入另一个产品制程体系被循环利用,成为另一种有经济效益的原料。
不管是对日月光或橡胶业者来说,200吨二氧化矽对于双方的营收影响都不大,但是周光春指出,此一动作意义在于证明了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其可行性包括:1.技术可行;2.有商业需求;3.具备经济效益。这三个可行性对企业与研发人员带来启发,将相同模式延展到其他领域,在产品的设计与制程阶段中,加入未来回收再利用的设计想法与做法。
周光春再以有机溶剂为例,半导体制程中必须以此去除感光模,制程完成后,这些被使用过的有机溶剂,过去也是被当成废弃物燃烧处理,因此现在半导体产业也在思考,能否将之纯化后再利用?目前日月光则是尝试用触媒将其中的有机分子,分解为氢气与甲烷,这两种气体的用途相当广泛,发电就是其一,工厂内部若有设备或相关机制,即可自用节省电费,若无法自行处理,也可有其他处置方式。他指出,以触媒分解有机溶剂在技术面已经可行,目前正在评估经济效益。
效益是启动循环经济的必要动力
从日月光的做法可以看出,要让循环经济落实在实务面,技术与经济效益会是两大重点,而其中经济效益往往取决于规模。周光春进一步指出,规模小但有高附加价值,例如从PCB或废弃手机中提炼贵金属,市场上都早有相关产业,因此要让附加价值不高者产生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规模,而半导体的封装业就相当可行,尤其是产值名列全球前茅的台湾。
因此台湾封测业者在2017年1月之前就成立了「台湾永续供应协会」,以非商业竞争、跨企业合作为前提,聚焦在废弃物处理、工安、环保等议题,交流技术与概念,并推动、制定相关标准,近期就制定了「永续材料标准化信息」,在原物料供应商的安全数据表中,除了原先规定的16大项内容外,还加入包装材料、有毒物揭露等,作为之后废弃物处理依据,将供应链也纳入生态圈中,如此一来其规模才能有效扩大,循环经济也才得以成立。
在日月光、华泰、力成...等大厂的带领下,台湾的封测产业启动了循环经济之路,不过周光春坦言,台湾整体科技产业对此的危机意识仍不高。他进一步指出,半导体产业对稀土的用量相当高,随着全球稀土量的减少,大国开始管制出口,若不能让现有的原物料重复使用,企业的经营将会越来越艰困,不过现在全球原物料价格仍然持平,压力尚未浮现,另外要让原物料处理、转换,也需要不同领域的技术,这些问题都必须一一克服,循环经济才有望被业者重视。
因此周光春直言,企业要开始着手推动循环经济,经济规模的量化仍是必要动力,当规模形成、收益开始可被量化后,人才与资金才会开始注入,技术也才会开始着手研发;对企业来说,收益的初始量化会是废弃物处理费用的减少到消失,后期才会是转换为具有经济效益的可用之物,而要达到此一愿景,前提仍是经济规模,唯有具备足够规模,让经济效益浮现,企业才会愿意投入,循环经济也方能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