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薄型电感材料 缩减无线充电模块体积
利用磁场传输功率,能够实现无线充电的便利性,此类无线充电技术在近年有长足发展。然而,长久以来,此类技术始终存在材料厚度无法有效缩减的问题,这是因为材料厚度和传输功率为正相关,也就是说,若要求传输功率高,材料厚度就得加厚。
针对此问题,工研院材化所电磁材料元件研究室研究主任唐敏注说明指出,「开发饱和磁化量更大的导磁材料是有效解方。」循此途径,工研院已研发出一款薄形电感材料,可缩减无线充电模块厚度。
材料特性最佳化 提高充电效率
材料的不同,对于线圈的电感量大小、传递功率大小等皆有所影响,若要实现兼顾薄型及传输功率大等特性的无线充电模块,则相关材料的特性,例如导磁率、饱和度皆是愈高越佳。「然而,这些材料特性的表现通常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导磁率越低,则饱和度就越高。」理想的导磁材料必须具备很高的导磁率,亦即只要加上一个磁场,就会产生千倍万倍的磁通量。
然而磁通量有其饱和限制,到达饱和点后,无论再加上多大的磁场,磁通量都无法再增加。导磁率和磁通量饱和度之间的取舍衡量,是厂商在选择无线充电材料时的重要考量。
工研院从材料模拟选用、配方组成设计、晶项结构及制程调控等方面着手,进行材料的最佳化,以求在保持一定导磁率的情况下,饱和度可以尽量提高。
宽频材料 适用磁感应及磁共振技术
此外,唐敏注进一步提到,目前磁感应及磁共振这两项无线充电技术各有优势,因此已有半导体业者推出同时支持这两种技术的双模芯片产品。磁感应和磁共振技术的使用频段不同,分别落于100?200KHz之间和6.78MHz,而频率越低,导磁率就越高,磁通量饱和度也就越低。
同时支持此两种技术可灵活因应不同情况的需求,然而需用到两组材料,如此将明显增加模块厚度及成本。为解决此问题,工研院已成功开发频率范围涵盖100KHz到10MHz的宽频材料,也就是说,一种磁性料就能支持两种技术,如此不仅可缩小模块体积并能降低成本。
唐敏注进一步说明,「同一磁性材料可同时适用于磁感应和磁共振的频段,且我们采用的镍锌系铁氧磁体(NiZn Ferrite)和锰锌系铁氧磁体(MnZn Ferrite)电感材料,能有效提高磁通量饱和度,且由于采用薄型外观设计,因此容易实现模块整合。」
自2015开发成功新材料后,目前已有国内外材料厂,以及手机、充电器等终端应用业者与工研院洽谈合作事宜。接下来,工研院材料所将持续投入可以实现更薄型、更高功率的材料,并积极挖掘与台湾零组件及IC设计者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