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工安新意外须用心防范
工业安全卫生的相关事件,往往会随着产业结构及科技发展的变化,而时时出现各种前所未有的新状况,也因此让预防及应变的难度大增。
如为了达到节能减碳的目标,许多企业除了考虑购买绿电、新建厂房或改建旧厂房为绿建筑外,尤其在电业法修正放宽再生能源售电的限制后,企业未来还可以将剩余的绿电销售给其他用户,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也因此成为许多企业的主要选项之一。
根据美国太阳能协会的报告显示,2016年美国新安装的太阳光电发电量已达14.6GW,不但创下史上新高,在所有新供电来源中,太阳能更以39%的比例,领先天然气的29%及风力发电的26%,首度成为新增发电量最大来源。
在越南设厂的台湾某大纺织业上市公司,就计划在新建的20栋厂房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除了可利用太阳能减少能源费用外,欧洲市场对于制造商碳足迹的高度重视,让制造业必须要设法提升绿色形象,也成为厂商导入太阳能电池板的原因之一。
但另一方面,太阳能电池板也为工业安全管理,带来全新的挑战。已破产的荷兰Scheuten Solar Systems太阳能公司,因为由其出产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电路连结系统有缺陷,太阳能和背后接线盒之间的连结,有可能造成电路走火,损坏接线盒并形成闷烧,据荷兰当地媒体报导,欧洲至少有15座屋顶因此发生火灾。
传统的灭火流程,以安全方法切断电路,是必要的步骤之一,除了避免灾情扩大外,也是对救火人员的生命加以保障。如果是一般的建筑物,由于电力来源来自于外部,只要协调电力公司,切断电路并非难事,但如果是安装在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起火,由于本身仍可能处于发电状况,断电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也导致灾情更难以控制。
如苹果公司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工厂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起火,当地消防局共出动了1,000多名消防员,花了约35分钟扑灭大火。专家指出,现场可能没有安装浓烟或温度传感器,或是有安装却出现失灵状况,否则只要传感器正常作用并实时发出警告,就不会发生这麽大的火灾。
无独有偶的是,台北市自来水园区沉淀池上方设置的太阳能电池板,也在2016年疑似发生自燃事件,燃烧面积约达400平方米,经消防人员抢救,总共有35组面板烧毁,损失金额约新台币300万元。
初步分析,是因为北市府自来水处所设太阳能电池板属于移动式,与一般固定式的不同,所以电源连接处常常拔开,加上模块是2010年设置,插头插拔次数太多造成损害才导致起火。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太阳能电池板的寿命往往会超过10年以上,如果业者只关心安装及使用,却对于工安意外掉以轻心,随着太阳能电池板的使用时间递增,发生工安意外的可能性也会跟着大增,业者势必要更加小心谨慎。
机器人协同作业需求增加 人员安全要注意
另一个全新的工安领域,就是工业机器人(机器手臂)。工业机器人投入生产线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但过去的作业方式多半都会为机器手臂的工作范围设定围篱,禁止人员出入,因此过去并没有传出特别重大的伤亡事件。
但在2015年,大众汽车(Volkswagen)位于德国法兰克福以北的鲍纳塔(Baunatal)工厂,却发生一起极为罕见的工业事故,这起事故是在一位22岁工程承包商在操作机器人时,机器人却突然发生故障,重击受害者的胸部,并将其辗压在工厂的金属板上,造成受害者伤重不治,当场死亡。
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人工智能专家惠特比(Blay Whitby)指出,大众汽车的安全防护设计主要是由软件提供,当时技师正好在设定此一软件,有可能是因为设定时人为操作不当,导致机器人执行错误的指令,而非机器人自己出了问题。
事实上,第一起有纪录的机器人致人死亡事件,是发生在1979年的福特美国工厂。自此之后,这类事件每年发生不到1起,相较于其他致人死亡的工业事故,因为机器人导致的人员伤亡所占的比例可说是微乎其微。
许多专家也因此呼吁业者不需要太过担心,只要有正确的设定,工厂的机器人并不会对员工造成任何威胁,而且还可以因为让机器人来执行原本人类执行的危险工作,进而减少人类在一系列工业事故中伤亡。
但由于协作机器人(Collaborative Robot;Cobot)已经开始出现在产线之中,由于协作机器人是在人们身边工作,所以要特别加强传感器及其他安防设计,以限制Cobot的力量,并防止高速冲撞的可能性。
用科技帮助减少人为错误
事实上,拜科技所赐,产线的人员安全其实可以得到更多的保障,但作业环境安全与否,终归还是要考虑人为因素。
以作业环境测定为例,管理人员应该要有清楚的认知,作业环境测定不只是简单地将作业劳工所存在环境中的暴露有害物,收集到采样介质或量测仪器的感应器而已,而是要结合现场观察、人员访谈和测定,以作为判断潜在危害是否存在和人员保护是否充分要求的计划,如果不能确实执行,再好的计划也将形同虚设。
如为了获得良好品质的暴露数据,不仅要有完善的采样策略,完整仔细的现场观察和人员访谈纪录,更是解读测定数据的重要参考,必须要做好详尽的方法和实施步骤规划和描述。
但传统的纸笔访谈方式,不管是纪录、保存及查询都相当不便,透过传感器、智能移动设备及云端环境,将作业过程数码化,除了可以提升测定品质外,更重要的是,藉由科技的帮助,设法降低人为可能发生的疏失,才是避免工安意外的最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