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会频出击 盼为台湾拼出FinTech一片天
为推动金融产业运用科技创新服务,以提升营运效率与竞争力,进而加速台湾金融科技(FinTech)之发展,金管会于前年(2015)的9月成立金融科技办公室,以此为开端,陆续启动一系列推动措施,包括同年12月催生了10亿元规模的金融科技发展基金,就此展开金融科技创新创业及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再于2016年期间拟具「金融科技发展策略白皮书」,尔后更根据此一基础,衍生「金融科技发展推动计划」10项措施。
金管会信息服务处处长蔡福隆指出,金融科技创新创业及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实施期间为3年(2016年?2019年),预计培育逾4,000名金融科技创业人才,及超过2,000位学生。
为落实这些目标,金管会一方面与金融研训院、证基会、保发中心等外部单位合作开班授课,传授有关于FinTech、区块链(Blockchain)、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元化课程,另一方面则与各所大专院校合作推广相关课程,已开课的学校相当多,且从北到南皆有。
至于创新创业辅导方面,已于2016年期间分为两梯次,共计辅导培育25家新创团队;展望后续,预估每年所辅导的金融科技新创公司家数,可望维持在至少20家的水准,为台湾整体FinTech发展挹注更大的动能与活力。
推动监理沙盒 排除创新路障
尽管在于政策面、计划面的推动,金管会的脚步可说愈来愈积极,但蔡福隆不讳言,综观台湾金融科技的发展,仍存在一些瓶颈。首先,台湾的金融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理的行业,只因涉及存户或保户的钱,必须审慎处理、严控风险,难免使得FinTech新创企业备受法规限制,导致若干不符相关规定的公司,即使拥有好的技术及商业模式,仍然难以施展。
其次,台湾的科技研发实力强劲,举世有目共睹,但相形之下,金融方面的研发能量较为薄弱,因此金管会于2016年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加强研发并申请专利,从而催生126件新型专利,便是期望加速补强过往之不足。再者,台湾市场规模小,且不时充斥一窝蜂竞争现象,彷佛大家都挤在小池塘,自然难以缔造经济规模,不易带动业绩快速增长。
有关上述三个罩门,蔡福隆认为短期内无力解决的一环即是「市场」,毕竟市场是商业机制,只能任由自然发展;然而针对其余两项,政府则积极寻求突破,关于法规限制部份,金管会已研提「金融科技创新实验条例」,旨在建立监理沙盒,让金融相关业者可在安全空间测试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实验期最长可达一年半,这段期间内暂时豁免法规限制,假使最终实验成果仍与法规抵触,金管会不排除研修金融法规,或协助该创新实验申请人与银行策略合作,期使一些优良的FinTech创意,不会胎死腹中。
关于金融研发能量不足的部份,金管会已大幅放宽金控、银行、保险等机构,可以转投资FinTech相关事业,从原本仅能持股5?10%,跃升到最高可达100%,希冀金融产业善用投资或购并等手段,快速精进创新研发实力。
另值得一提,原本金管会规划成立「金融数据协作中心」,旨在汇聚金融产业的丰富数据,形成一个大数据水库,经去识别化后提供大众共享使用,借此加快FinTech创新步伐,堪称立意甚佳。
但金融业属于商业性质、非公共财,无法强制其分享数据资源,较难形成如同政府Open Data的共享机制;故金管会将放缓脚步、改变做法,依据银行、证券、保险等不同属性,各自成立三个数据协作中心,并分别与联徵中心与联卡中心、证交所、保发中心等外部单位合作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