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化与HDI/PCB被动元件整合 减少元件占位面积、薄化电路载板
在集成电路大量微缩、整合元件的趋势下,被动元件也积极微缩设计,尤其是需搭配无线传输射频收发的电子产品,被动元件的角色更为吃重,透过被动元件高度整合减少更多元件用量,争取更小的电路载板设计,同时也优化产品成本结构…
电子产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整合射频收发功能,例如,蓝牙、Wi-Fi、3G、4G Lte等热门无线传输应用,多半需要重点被动元件搭配整合,有别于数码计算为主的集成电路,可利用矽芯片技术达到高度整合设计,因为被动元件本身在电路与结构上的物理限制,在面临元件微缩设计趋势,必须采取不同的策略因应产品设计需求。
3C产品轻薄短小设计抬头 电路板也需进行微缩设计
以目前3C产品最大宗的智能手机产品设计来看,最新的智能手机大多要求轻、薄、短、小,在有限的体积下仍需维持相同甚至更进阶的功能整合,同时价格也要更便宜!这些严苛的产品要求,通常可运用矽芯片的微缩整合技术,以更小的封装体、更密集的芯片功能整合达到设计要求,而被动元件部分为采取整合离散元件同时搭配高密度多层电路板、功能整合模块达成设计要求。
但半导体科技可在更小体积使用新的晶圆级整合架构、新封装就轻易达成数倍微缩的设计要求,而无线通讯产品被要求须使用高整合主动元件搭配高性能被动元件,加上产品体积、功耗各方面的要求,被动元件也必须朝高度整合设计的方向发展。
被动元件占用载板面积大 积极整合微缩电路板体积效益高
举例来说,以智能手机使用的元件数量约400~500个,其中主动元件经过高度整合设计,一般使用数量在10~20个左右,其余超过300个以上的被动元件却占用了8成电路载板面积,若能有效整合被动元件,不仅可以大幅降低电子产品的重量、体积,也能缩减电路载板的面积,不只是能大幅优化料件成本,最直接的效益是电子产品可用更小体积、更轻的重量却能提供更强大的产品功能。
目前整合被动元件可用的技术,主要有薄膜、低温陶瓷共烧(Low Temperature Co-fired Ceramic;LTCC)与高密度多层电路板(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HDI)或其他印刷电路板技术等。先讨论采薄膜整合被动元件的制程概念,一般适合运用薄膜技术整合的被动元件,有线性电阻、电容器、电感器、接地面、焊线垫等。
薄膜技术被动元件 体积更小、性能不减
运用薄膜技术所生产制作之电阻器,在智能移动电话的应用领域中,可运用简单之线性电阻原理搭配薄膜电阻材料,生产出单层的电阻特性材料,而这类薄膜电阻也可用于智能手机的高性能射频电阻用途,而薄膜电阻最小制程线宽缩小至10um以下。至于薄膜电阻较常使用氮化钽(TaN)做为电阻的基础材料,主因在于氮化钽可提供较合理之膜厚特性与较低的电阻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Resistance;TCR)。
至于薄膜电容方面,常见的无线通讯设备、智能手机等,对于射频模块或是基带应用方面,所需的电容器电容值需求自1~100nF不等,而在整合被动元件所能提供的电容值自0.25~500pF不等,可满足智能手机所需要的电容器规格要求,此为对于射频功能模块或是完整射频收/发器模块,薄膜电容器也可满足设计要求。
特殊规格被动元件 仍可局部使用传统元件
在一般常规的电容器设计,多为采金属-绝缘体-金属的结构组成,搭配使用非金属材料封装组成,达到所需要的电容器规格与性能表现。在薄膜电容所使用的介电层制程中,多数会采行聚合介电材料,在典型厚度的结构下电容密度数约每平方mm 5pF,而搭配氮化矽电浆进行沉积的薄膜电容,则是相当适合用于电容的介电材料,可以让电容器具备优异的射频特性,在电容密度于每平方mm 200pF以下时,电容器能有较低的电容温度系数(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capacitance;TCC),但若在射频电路需要更高的电容值,电容器即必须改用氧化铝或氧化钽镀膜电容因应。
在智能手机产品中,电感器的用量一向不多,一般电感器用量大约占相关被动元件的10%以下,所使用的电感器规格在1~100nH左右,虽然电感器用量不多,但使用的场合却相对关键,因为电感器的设置大多搭配射频通讯收发应用功能为主,电子产品需要搭配高品质系数的电感器来改善RF射频通讯的杂讯滤除用途。
而利用多层金属整合的被动元件,多半为利用金属层整合电阻、电感与电容,搭配金属结构形成功能性的线路连结,即便整合被动元件的体积已大幅压缩,但实际上仍较常见的IC整合功能制程体积大至少10倍上下,这些用于整合的被动元件如电阻、电容与电感,为透过多层的金属结构相互连接,加上部分搭配聚合物介电材料整合制作,制程方法的成本和性能也会产生差异,一般使用聚合物作为介电材料,材料差异都会直接影响元件模块的热稳定度、模块材料的吸湿性、与整体模块的弹性系数等表现。
HDI或PCI内嵌整合被动元件 微缩电路载板效益高
在使用HDI或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为制作基础的被动元件模块技术,其实早在数码化电路应用领域上广泛使用,因为使用HDI或PCB为基础制作的被动元件功能,所需的电容器与电阻功能,都可以在合理的良率与材料成本上达成平衡,甚至还能在对元件有高精度要求的射频应用中,提供高精准度的材料元件特性,满足微缩化的RF射频模块所需的被动元件需求。透过HDI高密度多层板,将电阻器、电容器等被动元件设置于电路基板之中,已是相当成熟且常见的设计方案,透过高度整合被动元件的电路基板,一方面可以减省被动元件的占位面积,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料件成本与生产加工成本。
而被动元件内埋或内藏HDI电路基板的手法,一般可以分为内埋(Buried)或内嵌(Embedded)两种方法型态,虽然内埋与内嵌在字面上极为相近,实际上制程却有明显差异。对内埋元件的制作方式,可以区分为主动元件的内埋与被动元件的内埋,内埋的被动元件可以包含电阻、电感与电容器;主动元件的内埋可分为构装形式的功能模块芯片(Package)或功能性的裸晶(Bare Chip)等。至于被动元件的内嵌制作方式,则主要仅有被动元件(电阻、电感与电容器)的内嵌整合,而没有如内埋手法还可整合主动元器件于电路基板中。
而元件内埋制程,主要是将一般小型化的SMT元件,直接与基板的多层化制程结合、整合,操作优点在于导入的元件均为沿用一般原始零组件,在成本上与使用一般元件差异不大,对于元件本身上的规格(如电阻值、电容值、电感值)需求齐全,不用担心找不到对应的元件组构,缺点是因为受限材料元件限制,这类整合基板的厚度较厚,较无法达到电路基板薄化的要求,制造流程与现行的制程也不见得兼容。至于内嵌制作手法,则是将电阻、电容等被动元件于制造板材时进行制作,制成基板为薄膜层积结构,但缺点是制作内嵌元件不能预先测试验证,会略为影响基板的生产良率,但却具备能积极薄化电路基板厚度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