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装置走入照护、医疗专用市场商机无限
当今穿戴式装置市场以消费性市场为大宗,其中又以手腕式的智能手表、手环以及项圈等装置的可见度最高,故产业也以消费型为主流;但以医疗应用为主的穿戴式装置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市场,包括医疗仪器与照护用装置…
其实穿戴式装置早就在医疗照护市场应用许久,只是这些装置大多是设计来辅助病患使用,其发展速度不若电子3C市场那麽快。随着信息科技的发达,许多医疗仪器开始从类比走向数码,可提升人类在疾病的预防、诊断、矫正、舒缓、治疗等精确性与实用性,大幅提升整体医疗品质。因此不少科技大厂与医疗仪器大厂,开始推出各式各样的医疗电子产品,为医疗电子产业带来新的曙光。
随着纳米科技的研发与电子产品微型化的设计,加上当今资通讯科技的进步神速,消费性电子产品可以非常轻巧美观呈现在世人面前。搭配近年来云端的应用、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发展趋势之下,消费者已经可透过穿戴式装置达到自主健康管理。而在医疗产业中,不少厂商也开始推广各种可穿戴装置,以协助病人达到居家照护、自主治疗,从而降低医院的人力负荷,提升医疗品质。
由于医疗电子产品不同于一般消费性电子产品,必须通过各国的特定电性安全规范,且非常重视安全性、有效性与可靠性,并经常需要搭配临床试验与多次校正,最后还要经过卫生机关的多次查验或登记报备,核准之后才能上市,可以说医疗电子产品需要投注非常多的研发时程、人力与财力。
但由于医疗电子产品具备高毛利、高附加价值,且生命周期极长(通常是10年,比一般电子产品长约2~5倍),加上医疗产业与国民的健康息息相关,是民生必需的重要产业,纵使景气再怎麽变化,也不至于造成整体医疗电子产业太大的波动,因此医疗电子产品早已是国内外大厂积极投入的产业之一,以结合医疗服务与ICT技术的方式,促使智能医疗器材产业的蓬勃发展。
穿戴式医疗装置 推出产品也建立生态系
目前有不少大厂与新创公司,纷纷投入开发医疗级的穿戴式装置。其中不乏有大厂推出各种原型参考平台,加上采用开放式平台,以吸引各界投入研究与开发。
例如三星于2014年就推出Simband的可模块化穿戴式装置参考设计平台,有点像是Google Project Ara的模块化手机的概念,其内建许多先进式的传感器,包含可见光感应器,可侦测出皮肤的吸光量来算出脉搏数,以及内建在腕带上的ECG(心电图)传感器。除了ECG之外,其Simsense传感器还提供Bio-Z(生物电阻抗)、PPG(光体积变化描记图)、GSR(皮肤电阻的感应)、加速仪、体温计等传感功能,可协助病患进行更进一步的检测。
另一家大厂高通(Qualcomm)则是以其无线通讯技术的优势为起点,另成立一家高通生命(Qualcomm Life)公司,以线上医疗与物联网的基础,推出2net的生态体系。其2net hub产品是一个可以直接插入墙壁插座的迷你闸道器,能支持各种传输协定(移动网络、Wi-Fi、蓝牙、ANT+)等,可直接将数据传到云端,让病患的量测数据能透过各式软件连接至2net Hub,并安全地传送到云端来做储存与分析,让医护人员能够透过线上来连接到这个平台,以做为实时看诊、病情追踪及分析、及不良习惯实时预警等等。此平台已荣获欧盟一级医疗设备的认证。
其他照护式穿戴装置 开启穿戴照护市场商机
在生活照护相关的穿戴式装置部份,目前也有超过50多款产品发表或上市。这些产品的种类包罗万象,应用领域也有所不同。有些是传感学习以提升自我照护意识,而有些则是辅助照护工具,让别人来穿戴而我们来检视。
以InteraXon公司推出的Muse头带,就是一种大脑传感产品,透过EEG传感器来侦测大脑活动,可应用在改善记忆力与专注力,最终得以透过心智来直接控制设备。该公司也为脑波侦测业界建立完整生态圈,结合权威脑波研究专家,一同来推广EEG应用到消费性市场。
而新创公司TZOA,其推出TZOA-Research(专业市场)与TZOA-Consumer(消费市场),则是属于随身环境传感产品。以TZOA-Consumer来说,它是一种可以夹在衣服或背包上用来传感各种外在环境变化的小钮扣,可传感紫外线、湿度、温度、空气品质,搭配其手机App,即可帮你做记录,并实时绘出当地环境品质的地图与路径,当你上下班时即可避开恶劣的路径,并选择在夏天少晒到太阳、冬天多晒到太阳的通勤路线。
至于Sproutling与Owlet个别在2015年正式出货的Baby Monitor,可说是针对婴儿所推出的智能监视器。Sproutling可绑在婴儿的脚踝(智能踝环),而Owlet则是穿在婴儿的脚上(智能袜),即可传感到婴儿的心跳、体温、动作、睡眠情绪、所在位置,以及睡觉姿势(趴着或躺着),并可制作出婴儿的成长记录,以便预测婴儿醒来的时间。此外还可侦测到室内温度、湿度、亮度与噪音量,并适时提醒环境是否不佳而影响婴儿生理或心里状况。Sproutling或Owlet的App可将婴儿状态呈现在父母的手机上,实时父母不在婴儿旁边,也能得知婴儿的健康与情绪情况,以便可以在家里做其他事情。
至于其他产品部份,像是台湾大哥大推出的NFC防走失智能手环2.0,则是一种人文关怀类的产品。民众只要透过NFC手机去感应配戴者的NFC手环,即可将目前位置透过手机的GPS定位连结到协寻中心通报,以帮助失智者可以重返回家的路。这种是属于简单、低成本但实用的设计。
医疗级穿戴式装置 开启穿戴医疗应用
至于针对医疗或医学研究专用的穿戴式装置,目前数量并不多,有些可以协助诊断,有些可以辅助治疗,更有些可以协助复健,或者能做为医学研究的参考。由于这类产品大多需要医师的指定使用,因此在消费性市场较少见到这些产品的踪迹。
以复健类的穿戴式产品为例,像是Preventice的BodyGuardian,就是一种线上监测装置,用来给复健病人穿在身上,可以传感并记录各种生理数据,包括ECG(心电图)、呼吸量、活动量、人身所在地等等,其传感数据会自动传送到云端,让医师能够实时监测,以做为下次复诊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而另一家3L LABS推出的FootLogger,则是一种智能鞋垫,内部整合了8种传感器与一组加速计,可放在一般鞋子内,让患有运动伤害的人能够记录其各种活动、姿势、走路?跑步习惯,并将数据传至手机,以做为复健时的参考依据。该公司还有SeatLogger,可以用来改良坐姿习惯。
以照护优先 推广穿戴式医疗应用
穿戴式装置在医疗上的应用虽然尚未普及,但不少厂商透过推动硬件模块化平台、云端监测平台来吸引医疗业界的目光。然如前述所言,医疗产品的导入时程很长,因此厂商在推出医疗级专用产品的同时,也可推出消费级的产品,让消费者能应用在日常生活照护,进而提升其产品的曝光度。
总之,穿戴式装置目前虽说在医疗照护的应用上较不普及,但随着传感技术的再精进以及医疗数据库的更完善,其应用将会越来越广。相信不久的将来,医院都会纷纷导入穿戴式医疗应用,届时看病的人都要开启智能手机来下载医院指定的App,以作为医院为病人进行事后病情追踪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