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装置首重安全与舒适 不以规格为优先 智能应用 影音
Microchip
ADI

穿戴式装置首重安全与舒适 不以规格为优先

  • DIGITIMES企划

Apple watchOS与Google Android Wear都有推出智能手表GUI设计规范,提供软件与UI工程师的设计准则。Apple/Google
Apple watchOS与Google Android Wear都有推出智能手表GUI设计规范,提供软件与UI工程师的设计准则。Apple/Google

穿戴式装置与一般3C电子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穿戴于身上,必须考量的因素比后者多,在设计时就得跳脱一般IT产业的思维,才能设计出适用的产品,同时能在生活上帮助到消费者,才能吸引消费者买单…

由于智能手机与云端储存运算的流行,不仅让各3C大厂推出各式各样更轻薄的3C产品,近年来,更有不少厂商开始推出能穿戴于身上的3C产品,开启了穿戴式装置市场的蓬勃发展。

德国TÜV莱茵实验室于2014年10月推出穿戴式装置认证标准,必须符合安全性、智能性、可穿戴性等三大诉求。TÜVRheinland

德国TÜV莱茵实验室于2014年10月推出穿戴式装置认证标准,必须符合安全性、智能性、可穿戴性等三大诉求。TÜVRheinland

Fitbit CEO说明Force引起皮肤过敏的调查报告,指出其含金属镍成份的扣环,确实导致部份对金属镍容易过敏的用户发生皮肤红肿的症状,客户皆可无条件退费。Fitbit

Fitbit CEO说明Force引起皮肤过敏的调查报告,指出其含金属镍成份的扣环,确实导致部份对金属镍容易过敏的用户发生皮肤红肿的症状,客户皆可无条件退费。Fitbit

虽说目前市场上已有不少穿戴式装置倾巢而出,然而穿戴式产品的设计重点不同于一般3C产品,穿戴式装置必须是「最安全」的,其次讲求「舒适度」、最后才是「使用便利性」与「展现个人风格」的部份,而后两者可以依照产品的属性来互相对调。以下就来介绍穿戴式装置设计的四大重点。

穿戴式装置安全设计最重要

穿戴式装置的第一个设计重点,就是必须「最安全」,也就是不能让使用者在穿戴时有任何危险的情况发生,例如产生高热、噪音、电磁等环境影响,因此产品设计上一定得先将散热设计、安静运作、降低电磁干扰等因素都先搞定。

以当今的半导体技术发展,这些技术问题都已一一克服,像是处理器核心、显示面板、各式传感器、电池、无线传输等相关硬件平台与零组件,已有专为穿戴式装置所开发的最佳化产品,能在非常小的空间内、有限的电池电量、适合人体体温的运作温度、用电不能太浪费、不能有各种奇怪的噪音、以及相对较低的电磁干扰…等等各种严苛的因素限制之下,来发挥出穿戴式装置的最大表现绩效。

由于穿戴式装置必须带出室外使用,因此不能像是一般3C产品那样有很多连接孔,最好是产品几乎都完整密封住,不需要有任何扩充升级功能,不要有任何连接线,也就是不要有任何能够让外物侵入的缝隙,才能具有防水防尘的基本能力。目前市面上几乎所有智能手表、手环本身大多已走向这样的设计,并具备IPxx的防水防尘等能力,甚至提供抗震、防摔等功能。

至于电池设计部份,以当今的穿戴式装置为例,许多是采用可充电电池的设计,其充电方式大致可分成有线充电与无线充电两种。以前者为例,大多数智能手表采用特殊接点设计,搭配专用的充电器来充电,因此在充电接点的设计上,必须避免流汗或雨水等外部的侵蚀,以免影响充电效率,甚至出现漏电的情况。而后者的无线充电部份,必须考量接触面是否会产生高热,进而影响到其他零组件的运作,以及刚充饱电时配戴于身上是否温度太高而产生不适的情况。

有了安全  再求舒适

第二个重点是「舒适度」,为将穿戴式装置「穿戴」于身上,装置必须提供可以挂住、黏住、扣住、顶住身体上的各种部位。以手表?手环产品为例,其表带?手环必须要挂在使用者的手腕处,因此必须让使用者觉得配戴舒适,不能有过松或过紧的情况。且由于接触到皮肤,因此在材质的选择上也必须是采用不会引起过敏、搔痒等副作用的产品,此外有些智能表?手环的背部配有光学类的心律传感器,这部份也采用适度的光线传感量,以免影响到使用者健康。

例如Fitbit Force于2014年就曾发生过使用者配戴后皮肤会产生过敏情况,导致产品被迫召回,有此案例后,各家厂商在材质的选择上更加严谨,在新一代的表带或手环上,开始采用防过敏的医用级产品,以杜绝类似的现象发生。

影响舒适度的另一个关键,就是重量,也就是产品不能笨重,甚至影响到人体工学。例如头戴式显示器,有些产品实在太重,会让人久戴之后感到不适,造成肩颈酸痛。因此厂商可以从选择更轻盈的材料来做改善,同时不能造成配戴者过敏现象,以提供更舒适的配戴体验。

基本需求满足后  再求使用便利性

在满足了安全与舒适这两个穿戴式装置必备的需求之后,接下来才考虑「使用便利性」以及在外型「展现个人风格」,而这两个项目的重要程度可视产品的定位而对调。

使用便利性的部份,主要就是硬件本身的操控性,以及软件平台与使用者界面。以硬件本身而言,手表可以透过内建的传感装置,让使用者在将手腕转至正面时,或者手指敲两下,屏幕即自动开启并显示时间,省下按钮的麻烦,甚至可以内建麦克风,让使用者直接透过语音的方式来控制(例如Apple Siri、Google Now),让使用起来更便利。至于手环或智能眼镜这类产品,亦可利用触控bar的方式,来快速设定或进入各种选单,提升使用的便利性。

在软件平台方面,以智能穿戴式装置为例,目前就以Google的Android/Android Wear,以及Apple的iOS/watchOS为主流。由于iOS/watchOS部份,硬件产品是完全由Apple来主导其Apple Watch的开发,其他厂商们只能开发其对应的Apps。因此硬件厂商只能选择Android的操作系统平台,透过Android Wear可以把主要的软件平台与UI搞定,让自家开发出来的穿戴式装置,能够与智能手机来配对,以传送数据至手机或云端。

若是功能型的穿戴式装置,由于硬件规格比智能穿戴式装置还低端,因此这类产品大多数都是采用其他的操作系统平台来开发。像是三星使用Tizen OS、Sony使用Micrium uC/OS-II、Pebble使用Pebble OS、高通使用ThreadX OS、华硕采用Kood OS…等等,这些OS不管是多厂商共同研发,还是独立研发,或者有无对外开放,这些产品至少都会有对应于手机或电脑的Apps,以便进行数据同步或各种功能设定。此时App的UI设计,便成为使用便利性的主要因素之一。

软件平台功能完成  再求个人风格展现

最后是「个人风格」,等于又回到了硬件本身的外型设计,必须结合内部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外部要兼顾整体结构的稳定性,最重要的是又要具备轻巧流线与时尚外观,可说是工业设计中挑战最大的课题。

以手表外型为例,在表面就有圆形或方形的外观设计,以及是否采用触控屏幕或按钮,表壳是一般金属或镶金,甚至连表带都要分类成橡胶类、皮革类、金属类、甚或贵金属类,以当作精品来贩售(例如Apple Watch)。

而手环部份由于大多主打运动健身、健康管理为优先目的,因此大多以橡胶类为主,搭配多种色彩,以展现个人风格,而为了打入时尚圈,也有厂商开始以皮革或金属的材质来设计,让使用者配戴时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与风采!

穿戴设计四大重点  不再只是规格优先

虽然前一两年开始,有不少厂商仍以设计3C产品的思维,来进军穿戴式市场,但也很明显的很多产品都是叫好不叫座。因为穿戴式装置其实并非高科技展示,而是要真正对个人生活有帮助,才能激起消费者购买的意愿与长期配戴使用。

综合上述的说明,可知当今消费性穿戴式产品的设计,不应只是强调规格、价钱,而是必须优先重视安全、舒适,以及使用便利性、时尚外型等因素,才能在市场上经得起考验。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