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装置两大系统平台底定 智能穿戴指日可待
随着近年来电子装置的微型化发展,加上低功耗设计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厂商们纷纷规划如何让电子装置能够穿戴于身上,开启穿戴式科技的市场商机。而在目前穿戴式产品中,以智能手表、手环等的消费性电子产品能见度较高,且各自使用不同的穿戴式操作系统平台,抢食穿戴式装置市场的大饼…
近年来,因应智能手机与云端应用的兴起,加上各种电子装置与传感器所带动的物联网应用,让智能生活无所不在。由于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设计,使得产品可以越做越小,不只可以随身携带,甚至可以穿戴于身上。如今亦有不少厂商正规划如何让穿戴在身上的各种配件也智能化,开启穿戴式电子产品的市场商机。
自Motorola于2011年底首度推出MOTOACTV之后,就有不少科技大厂陆续推出穿戴式装置来试水温。直到2013年开始,业界更喊出穿戴式市场元年的口号,大举推出各式各样的穿戴式装置,来进军这块庞大的市场。
由于穿戴式装置的应用范围极广,包含头、脸、耳、颈、肩、手(臂、腕、指)、胸、背、腰、腿、足部等人体各部位,都可以有穿戴式装置应用的地方。且依照应用的目的,不只有根据生理需求(量测功能)所设计的产品,也有针对医疗需求(居家自我治疗)、携带便利需求(能实时收到通知信息等功能),甚至满足虚荣需求(可发光、娱乐等功能)的产品出现,穿戴式市场也进入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不过以目前市场来看,穿戴式装置产品仍是以「手腕类」独领风骚,成为能见度高且顺利打开市场的产品种类,例如手表或手环等产品。而这些产品大多是从手机所延伸出来的配件(Accessories),必须搭配手机来使用才行,只有较少款式是可以独立运作(Standalone Devices),不须搭配其他3C装置的设计。
从手机到手表?手环 3C大厂必经之路
随着健康管理与运动健身的应用市场打开,智能手机因为其先天产品属性,并无法完整做到100%人体生理信号的传感,必须透过穿戴式装置进一步贴身接触到使用者的身体部位,才能取得脉膊与心律等传感信息,并搭配手机的记录与运算,以达到个人健康教练的应用。也因此,智能手机大厂的下一步战场,几乎都脱离不了必须推出穿戴式装置的趋势。
目前手机大厂都有推出智能手表或手环的产品,如:苹果的Apple Watch、三星的Gear/Gear Fit/Gear 2/Gear Live/Gear S/Gear S2、Sony(索尼)的Smartwatch 1~3/SmartBand/SmartBand Talk、LG(乐金)的G Watch/G Watch R/Watch Urbane、Motorola的Moto 360、华硕的ZenWatch/vivoWatch、华为Watch/TalkBand B2,小米的小米手环…等等,就连HTC也加紧研发代号为Petra的智能手表。
此外,尚未推出手机产品的知名穿戴式装置大厂也不少,例如Intel、Qualcomm、Jawbone、Fitbit、Polar、GARMIN、PAPAGO、TomTom、Mio、Razer、Fossil、CASIO…等等,这些厂商之中,包含了半导体设备大厂、知名运动品牌、电脑周边厂商、GPS装置大厂、手表大厂…等等,当然还有为数不少的新创公司(如Pebble),以黑马之姿来抢食穿戴式装置市场大饼!
穿戴式装置市场大跃进 每年成长率达23%
根据市调机构IDC分析,穿戴式装置可以区分成两大类:手腕类(Wristwear)与非手腕类。由于穿戴式装置市场中,目前只有手腕类的产品(包含智能手表、运动手环或项圈等)能见度较高,且市场成长率也逐渐起飞,不少供应商都聚焦在这个类别的研发,IDC也预估在2019年以前,手腕类将占有穿戴式市场80%以上的出货比例。
在产品定位与等级部份,手腕类穿戴式装置,也可以像是手机一样区分为功能型与智能两大类。功能型穿戴装置(Basic Wearables)主要聚焦于单一功能应用,例如侦测脉膊与心律、睡眠时间、各式贴心提醒…等等,并不提供第三方App下载能力;而智能穿戴装置(Smart Wearables)则像是智能手机那样,具备第三方App下载能力,可以下载更多应用程序来提升其应用。
在IDC公布的最新(2015/9/14)穿戴式装置市场预测报告中,指出2015年穿戴式装置出货量将达7,610万台,比2014年的2,890万台还多了2.63倍。并预测到了2019年底,穿戴式装置出货量将达到1.734亿台,若以2015至2019年来计算5年的CAGR(年复合成长率),相当于每年市场都有22.9%的成长幅度。这个统计数字包含了功能型与智能两大穿戴式装置的数量。
功能型的穿戴式装置,由于以单一应用为主,价格也比智能穿戴式装置还低,因此以健康追踪为主的功能型穿戴装置,与智能装置的出货量大概是2比1。不过,随着智能穿戴式装置的功能越来越强,Apps数量也越来越多之下,IDC预估在2018年时,智能穿戴式装置将超越功能型成为市场主流,就像当初智能手机取代掉功能型手机那样。
智能穿戴平台 watchOS稳居龙头
在穿戴式装置操作系统平台部份,目前以苹果在此方面最为积极,在其推出Apple Watch之后,其watchOS于2015年4月正式公开,并学习自家iOS建立其应用程序生态系的模式,至2015年9月时,Watch Apps数量已突破1万,为了乘胜追击,watchOS 2也于9月发布,提供包含声控等更多先进的功能,让Apple Watch的应用更加广泛。
IDC统计至2015年底,搭配watchOS出货的装置将达1,390万支,成为市占率第一的OS,且到2019年的出货量都会是维持第一的情况,达到4,030万台,年复合成长率(CAGR)达30.6%。
至于Google的Android Wear,则是在2014年3月首度发布,其率先提供Google Now的语音查找功能,至今吸引不少厂商加入开发符合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产品,包括Motorola、LG、三星、Sony、华硕、华为等等。而至2015年5月底为止,Android Wear的Apps数量已超过4,000。Google更推出可以与iOS配对的应用程序,让Android Wear的智能手表也能跟iPhone匹配使用。而IDC也预估搭载Android Wear的穿戴式装置,将于2015年出货达410万,虽然为数不多,但其后势成长力道强,到2019年出货量预计将达3,260万台,CAGR达67.5%。
除了这两个操作系统平台,还值得注意的就是Pebble OS。Pebble是透过群众募资平台集资所创立的新创公司,其推出的Pebble OS是基于FreeRTOS核心所改良,以搭配自家Pebble Watch使用,同时释出PebbleKit开发工具让开发者一同加入Apps的开发,累积至2015年8月Apps数已超过6,500个,在小众市场上获得客户肯定。然而Pebble没有推出自家的手机,因此其手表只能与Android或iPhone手机做搭配,或与Misfit、Jawbone做匹配使用。在当今市场纷纷朝向前两大穿戴式OS靠拢的趋势下,IDC预估Pebble OS的市占率会逐渐下滑,从2015年的8.7%下滑到2019年的3.1%,CAGR仅0.4%。
至于Tizen OS,这个目前仅有三星Gear 2智能手表采用的平台,虽然在三星开放Tizen SDK之后,仍难以吸引其他已经加入Android平台的OEM厂商,使得Tizen平台只剩三星在唱独角戏。IDC预估Tizen在这5年间的出货量仅会增加20万,CAGR仅3.7%。
两大穿戴式平台底定 智能穿戴指日可待
除了上述的OS平台之外,市场上仍有不少穿戴式产品使用其他以Linux核心为主的RTOS平台,虽然这些产品在2015年出货量只有200万台,还不及Pebble的210万台,但由于适合比较低端的功能型穿戴式产品,因此IDC预料至2019年为止,其出货量将达760万台,CAGR达40.1%。
总之,从上述穿戴式装置种类消长,以及各智能穿戴作业平台的市占率变化数据,可以得知手腕类穿戴式装置的标准已经底定,各大厂皆照着自己所拥护的平台,并对照智能手机与平板产品的开发时程,来规划新一代的穿戴式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