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高位元架构迈进:32位元MCU应用蓄势待发
因应各种微型控制的市场应用,厂商推出各式各样的微控制器(MCU),以满足各领域的需求。随着物联网、穿戴式装置与车用电子的兴起,各MCU厂商纷纷朝向高位元架构迈进,并保持低功耗、执行效率高,并具备弹性的硬件架构等诉求,来吸引客户的眼光…
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或Micro Controller Unit;MCU),整合了运算单元(CPU)、存储器单元(RAM与ROM/EEPROM/Flash)、时脉产生器(Oscillator;Clock Generator)、与扩充相关(Expansion、I/O、ADC电路)等功能,因此MCU内部跟一般的小型电脑相当,搭配软件即可独立运作,适合各种嵌入式应用。
如今,MCU以功能简便、超低功耗、成本低廉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移动通讯、嵌入式装置、家电、事务机、遥控器、场域监控、工业控制、无线感应网络等领域,电机、电子、电器产品若少了MCU,生活将会变得很不方便。
随着智能联网的应用,以及物联网、工业4.0、穿戴式、车用电子的兴起,将需要有更多的运算能力,因此MCU必须具备低功耗、高效能,同时以弹性的硬件架构,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厂商在新一代的MCU,纷纷以高位元来设计,从早期8位元的架构,推升到16、24位元,到近期以32位元为主流。
一般(General-purpose)功能的MCU产品,大致分成8位元入门级产品,主要应用在简单控制需求的家电控制、遥控器、监控产品、消费性电子(如手表?电子表、计算机、闹钟、玩具)等市场。
而16、24位元的进阶产品,则大多应用在较为复杂的控制与影音运算需求,例如事务机、数码镜头、马达控制、车用电子、医疗电子、各式传感器等等;至于32位元的高端产品,则其功能已与AP(应用处理器,Application Processor)相当,但MCU具备低功耗的特性,因此主打智能手机的传感运算、健康量测、穿戴式电子产品等领域。
拜IoT兴起 MCU市场逐年上扬
据IC Insights的市场研究报告中指出,2015年全球MCU市场产值将达168亿美元(比2014年增长5.6%),出货量达209亿颗(比2014年提升12.4%),而平均每颗售价则是0.81美元。而未来到2019年,MCU的销售量仍维持逐年递增(年复合成长率CAGR约为6%)、ASP逐年递减的趋势,但对整体MCU市场规模来说仍是上扬的。
近年来,由于环保议题的发酵,电动车出货量的增长,连带使得车载电子以及其他通讯应用的需求提升,带领IC出货量跟着水涨船高。IC Insights的报告也提到,2015年将有11款IC种类将持续市场成长的趋势,尤其是车载相关的IC,包含车载特殊目的逻辑IC与车载应用目的相关的模拟IC。
其中又因为「智能车」大多使用到32位元MCU,像是驾驶信息系统、油门控制系统、半自动驾驶(如自动泊车、先进巡航控制、防撞系统)等部分,就必须仰赖32位元的MCU来设计与应用。因此在未来的几年内,32位元MCU将预期能在车载应用中达到25%的市场占比。相较于4、8、16位元的MCU,其出货量则是呈现下滑的趋势。
此外,由智能手机开启各行各业的智能应用正方兴未艾,像是医疗电子用品(如智能血糖机、心率贴纸等)、个人健康监测产品(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衣、心率带等等),加上其他各式各样物联网应用产品,逐渐在市场上成为显学之后,这些需要低功耗、长时间使用、无线通讯的产品,也必须倚赖MCU的特性来实作,因此选用32位元MCU来设计,将有助于提升产品的电池续航力,也兼具产品的弹性扩充能力,将加速32位元MCU出货量超越传统低位元MCU。业界也预期32位元的MCU在2015年将超越以前4或8位元MCU的出货量。
32位元MCU成主流 出货量逐年提升
在MCU的架构设计上,早期MCU大多是8位元为主(例如Intel 8051系列、Atmel AT8/TS8系列、Silicon Labs EFM8系列等等),且整合开发环境(IDE)也是以8位元为主(例如MCU 8051 IDE),直到近期MCU的应用多元化以及任务复杂化,MCU开始迈向16或32位元来设计,而相关的软件开发环境也提升到32位元,甚至做到可以向下兼容,让开发环境不受限于某些厂牌的硬件,以提供更具弹性的开发空间,并推升整个产业往更高位元的环境,来设计出Time-to-Market的产品。
由于MCU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已非常广泛,近年来因应车用电子、物联网、可携式电子与穿戴式装置的推波助澜之下,加上MCU的应用范围开始往高端市场发展,许多MCU厂商推出各式高端、高位元的MCU,并搭配对应的开发工具来抢市,促使MCU市场规模逐年增大。而高位元MCU产品出货量提升,将致使其与低位元MCU的价差缩小,让未来低位元MCU应用将越来越少。
此外,由于8位元与32位元的开发环境不同,再加上许多智能家庭与App应用,都必须具备可扩充性的设计,虽说使用8位元来设计可能比较节省成本,但若考量未来的扩充与维护成本之下,可能不符合未来期望。
也许改用32位元来设计,可能更具成本竞争力。因此,开发人员近年来便开始在单一平台下,使用同一套软件来开发产品,以减少软件开发成本,让其各阶产品都使用相同平台来开发,以增加产品规划上的弹性。
电脑周边暨智能家电 迈向32-bit新纪元
许多家电产品,大多使用8位元MCU来设计,例如马达控制、面板控制等等。但8位元MCU的功能有限,无法担任复杂的运算需求,在新一代具备变频、直驱、使用永磁式同步马达的白色家电之下,为了达到精准的三相马达控制需求,其演算法就非常重要,例如磁场导向控制(Field Oriented Control;FOC)演算法。而为了提升更好的电磁保护(如过压、过电保护、霍尔效应传感等),更是需要32位元的MCU才能做得到。
至于电脑周边方面,以NAND Flash Memory (快闪存储器)为例,早期的记忆卡、USBU盘,甚至IDE的SSD,还采用8位元(或16位元)的MCU来设计其控制器。
近年来由于Flash制程演进,在容量倍增之下,NAND Flash IC从主流的MLC开始朝向TLC来设计,由于IC颗粒的良率越做越低,使用寿命也越来越短,NAND Flash Controller为了提升数据存取的精确度,其错误检查与修正码(ECC码)的位元数也必须跟着提升,再加上Flash的电气特性,数据写入时必须有一连串的演算法,来使其写入数据最佳化,减少其写入放大比(Write Amplification Index;WAI),以增加快闪存储器的寿命,再加上移动设备必须高效能、低功耗,使得Flash Controller IC纷纷采用32位元处理器或MCU来设计,才能符合市场的需求。
如今MCU厂商都有推出自己的32位元的MCU产品。以核心架构来分,大致可以分成Atmel AVR32/AT91SAM、Freescale ColdFire、Imagination MIPS32、Infineon TriCore、Microchip PIC32、Renesas RX/V850、TI C2000等等,而各MCU都有自己所搭配的IDE,利用这些MCU来开发的软件,基本上只适合其MCU家族的产品使用。
至于ARM公司挟其在智能手机与穿戴式装置的优势,推出Cortex-M架构,可说是32位元MCU的主流核心(例如Cortex-M0/M0+/M1/M3/M4/M4F),由于ARM的MCU具有单一指令架构的特性,搭配其开放式IDE开发环境,让组译出来的程序码能上下兼容。
再加上当今穿戴式装置的各式感应器部分,大多是直接使用ARM的核心与函式库来设计,因此ARM在MCU的智能应用市场上占有许多优势。
业界大多将ARM架构的MCU另归为一类MCU,虽说各厂商采用ARM的指令集,但为将产品差异化,各厂商皆以不同的内部配置方式、运作时脉、存储器大小、扩充性并搭配特殊的功能,来满足各种市场需求。
推出厂商有Atmel SAM、Cypress PSoC 4/5LP、Freescale(已并入NXP) Kinetis、Infineon XMC、NXP LPC系列、Silicon Labs EFM32、Spansion(已并入Cypress) FMxST、STM32、TI MSP432P4x/F28M3x/TM4C、Toshiba TMPM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