崭新互动体验 可望触发支付习性变革
尽管相关法规已见松绑,金融、电信与手机制造商等产业链合作也趋于紧密,使得台湾移动支付应用市场为之增温,但相较于其他不管是已开发或开发国内家,台湾移动支付应用发展速度确实相对迟缓,亟待迎头赶上。
国内大陆社科院金融所及社科文献出版社,日前共同发布「支付清算蓝皮书:国内支付清算发展报告(2014)」报告,指2013年大陆移动支付市场出现重大进展,肇因于相关技术的升级进化,乃至在线到线下(Online To Offline;O2O)商业模式渐趋蓬勃,引发移动支付的爆量增长,总计当年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总额年增率超过700%。
蓝皮书归纳市场蓬勃兴盛的动能,一方面来自拉卡拉、支付宝等传统第三方支付业者,藉由价格杠杆将客户导向移动端,因而带动市场起飞,二方面包括新浪、百度等大型网络服务业者,相继跨足移动支付业务,更为移动支付市场拉出一波长红走势。
利多题材纷陈 大陆移动支付爆量增长
此外,大陆第三方支付机构纷纷展开跨境支付业务的试点,使得当地消费者在境外网站购物时,无需再透过Visa或Master支付,仅需采用单币种的人民币卡即可,影响所及,也省却了个人结售汇之手续,无怪乎颇获消费者青睐。
另一项同样出自大陆的信息。大陆人行主管在第六届国内移动支付产业论坛表示,人行将建立移动支付技术检测认证体系,并认为此市场发展方向应该以商业银行、电信公司、国内银联NFC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主,第三方支付机构、地方区域型移动支付电子化路线为辅,藉以达到优势互补效应。专家预期,随着移动支付技术检测认证体系成形、带动支付安全性的显着提升,国内银联主导地位之确立,再加上第三方支付机构积极布局,大陆移动支付市场可望维持在强劲增长的轨道。
至于大陆移动支付应用的经典案例,出自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据统计,2013支付宝用户数达3亿,共计在该年完成125亿笔交易,其中以支付宝手机完成付款的交易笔数为27.8亿笔,累计支付金额高达人民币9,000亿元; 2014年农历春节7天假期,共计有超过0.5亿个用户采用支付宝手机交易,总交易笔数突破1亿,占整体比重达52%,等于每两位支付宝用户,即有超过1人采用移动支付,应用范围更遍及购物、缴费、信用卡还款、购买余额宝等多样化用途。
此外,远在山东的济南,当地果菜批发市场都在凌晨3点开市,过去卖家仅接受现金交易,因而在收市时累积收受逾30万人民币,等于满手现金,承担相当大的风险;尔后采用国内银联SWP SD支付服务,卖家即可先行发送收款信息予买家,买家再藉由移动银行转帐给卖家,经由卖家确认入帐,随即进行放货,显见移动支付应用不仅在网购等B2C领域发酵,其触角亦已伸及B2B交易。
欧美大型业者 布局动向备受关注
至于欧美市场,较受人瞩目的信息,包括了知名的移动支付服务业者Square,据传与Google、Apple、eBay甚或PayPal洽谈求售事宜;以及北美运营商移动支付合资企业Isis,封锁Android手机企图打击Google Wallet移动支付应用程序。
当然,更加备受关注、但迄今仍混沌不明的信息,即是Apple切入移动支付市场的动向。日前华尔街日报(WSJ)趁着采访CEO库克的时机,也问及此事,库克回应现在已有客户利用Touch ID采购iTunes Store商品,似乎暗示该公司有意以Touch ID抢滩移动支付,惟库克认为此市场虽然饶富趣味,但迄今尚无完美解决方案出炉,因此倚赖传统交易模式的消费者仍居大宗,言下之意,不管Apple最终底牌是否为Touch ID,其发展方向依旧充满变量。
不论前述移动支付方案供应端的业者动向为何,至少在台湾人耳熟能详的餐饮或零售业者,都早已跨足移动支付应用。究其主因,乃在于消费者透过移动设备完成交易,已是不可逆的趋势潮流;根据美国媒体研究机构BI Intelligence统计,2013年期间,全球透过移动设备而来的支付总额,占所有信用卡与现金交易的4%,美国则相对落后仅有2%,虽然比例看似不高,但若将时序延长至近5年来看,美国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增长1.18倍,无怪乎许多知名企业趋之若鹜,其中最具代表性,当非星巴克莫属。
星巴克发展移动支付之积极,已被若干媒体以「卯足全劲」来形容。早在2012年下半,其便与Square结盟,使消费者能透过智能手机,佐以已被绑定的信用卡或签帐卡帐号,在全美星巴克门市进行移动交易;但事实上,这并非星巴克跨足移动支付的处女秀,在更早之前,该公司就已经是北美第一大QR Code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藉由其自行开发的交易系统,使消费者能在储值过后,再利用星巴克App产生消费所用之QR Code,接着在柜台结帐时加以扫描,即可完成交易扣款程序。
至于全球电子商务龙头Amazon,过去几年来亦在移动支付多次出手。在2009年期间,该公司便推出可用于付款服务的API,提供予手机开发商与业者采用;到了2013年,其收购移动支付新创公司GoPago的技术团队,顺势接手GoPago零售结帐系统,彰显深耕移动支付业务的企图心;同样在2013年,Amazon推出「Login and Pay with Amazon」服务,消费者只要Amazon帐户登入第三方电子商务网站,便可凭单一签入并安全存取帐户信息的方式,直接利用PayPal或信用卡付款,省却繁琐的注册程序。
尽管多数电子商务网站对于采用Amazon支付服务颇有戒心,因此Login and Pay with Amazon未能立即引发太大回响,但仍有少数网站身先士卒,且获致可观利益,在线家具零售商Cymax Stores就是明显的例子,该网站采用Login and Pay with Amazon系统后,由Amazon导入的客源足足挹注2成订单,新注册会员人数提升2倍,并在3个月内使其购员转化率攀升3.15%。
静待杀手级应用现身 带动市场起飞
回过头来看台湾,虽然有不少人认为,移动支付发展相对迟滞,与政策积极度、手机厂商支持性不无关联,但有其他人一针见血指出,其实这些并非主要症结,而在于商家配合度、消费者习性,皆尚未臻至「非移动支付不可」的地步。
在商家部分,现今仍有为数不少的商店,仅配置芯片或传统刷卡机,甚至不提供刷卡服务者亦所在多有,至于已提供感应式读卡扣款服务的商家,依然属于少数,显见多数业主无意针对移动支付增设软硬件投资;以消费者而论,随身同时携带手机、钱包、票证并无诸多不便,且现今接受移动支付的场域不算多,因此多数人仍倾向沿用既有支付工具。
那麽,是否意谓台湾不适合发展移动支付?倒也未必,只是时机早晚。当不同业态彼此商业合作模式更趋成熟,即有助于在消费者、店家与个人化应用之间,形塑出全新的实时互动体验,如此便有望促进消费活络,增进供需两端的投入意愿。
以美国为例,迈阿密广告学院于2013年期间,在纽约地铁设置虚拟图书馆,将车厢内的图书架画框设置NFC技术,因此只要乘客取出NFC手机,朝着有兴趣的书籍扫描,即可以ePub或PDF模式试阅读前10页,待该乘客离开地铁站,关于该书籍的实体信息亦将传送至手机的地图,便于乘客就近租借或购买;在此一案例中,「广告行销」即是带动移动支付的杀手级应用,同理,台湾若能孕育出诸如此类的杀手级应用,则移动支付市场依然起飞在望,并无看淡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