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引开放标准 化解混合云介接障碍 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0719
ADI

援引开放标准 化解混合云介接障碍

  • DIGITIMES企划

OpenStack是一个由美国太空总署、Rackspace所共同研发的开原码云端运算IaaS软件,现已获得Intel、HP、Dell AMD…等知名大厂响应支持。openstack.org
OpenStack是一个由美国太空总署、Rackspace所共同研发的开原码云端运算IaaS软件,现已获得Intel、HP、Dell AMD…等知名大厂响应支持。openstack.org

时至今日,愈来愈多人赞同云端理念,其间也有不少人认同混合云的应用价值;主要是因为,有了混合云,企业即可视实际需求,巧妙地将不同工作量(Workload),散布于公私云环境分头执行。

最常见的混合云应用情境,凡是具有应用开发测试需求,便可将相关任务置于公有云进行,等到测试无误、进入正式上线之际,再将此迁移至私有云环境;后续一旦遭逢尖峰工作负载,单凭私有云资源并不足以支撑任务的顺畅运作,即可将若干负载移至公有云执行,藉由外部资源,达到分忧解劳的妙效。

上述境界,委实相当动人。否则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不管对于应用开发、测试、上线,乃至后续的资源追加,通通一手包办,光是服务器、储存装置抑或软件授权的购置,就足够让企业主眉头深锁;纵使有些企业财力雄厚,并不计较这些支出,但试想每逢业务或行销部门出现突如其来的专案需求,必须动用较大资源,此时还得历经采购流程、货物到位、安装、测试等繁琐流程,平白耗费可观的等待时间,导致一些急如星火的专案,早已错过黄金时期,对于公司业绩的冲击之大,肯定让企业主为之跳脚。

然而混合云虽然百般美好,但企业若不做他想而一股脑投入,也可能失之躁进;此乃由于,要想恣意穿梭于公私云边界,今天是公,明天是私,或是让公私分头并进,合力完成一件大任务,其实里头牵涉许多滞碍难解的课题。

最大难题何在?是数据安全吗?面对这个老话题,企业固然应该审慎看待,但不见得需要将此视为最大绊脚石,此乃由于,不少人开始发现,中大型公有云服务供应商不仅拥有丰沛资源、高强技术,且为了维系服务口碑,必定倾全力扞卫其数据中心的安全,导致黑客不见得容易越雷池一步,反观一般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术能量相形见绌,反倒容易让黑客攻城略地,在此情况下,把东西全放在自家门户之内,未必更加安全。

Connector一对一整合 绝非理想模式

既然如此,硬说混合云相对私有云更不安全,未免言过其实;更棘手的难题,其实正是整合!回顾传统IT架构,企业往往是根据现今及未来成长等等已知状态,预先定义出需求框架,接着就朝向这个目标,竭尽所能将数据中心内部不同的元件或其他资源,通通予以串联,使之得以正常运行,表面上看来,此一架构无疑具有高度整合性,殊不知整合的背后,无非就是企业内部IT人员、或者外部资服业者,运用软硬兼施策略铺设出来的局,个中的每一步,不纯然都依照业界公认的标准。

凭藉这个看似整合、但骨子里夹带专属气息的IT基础,企业若想直接跨越公私云边界,形塑出一片美好的混合云,接着迅速做到服务迁移、服务水平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SLA)管理,坦白说,难度真的相当之高。

此时只能双手一摊、宣告无解?却也未必,企业可以引用特定云端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API,费心撰写连接器程序(Connector),如此就能搭桥铺路,作为公私两端的中间界面,让数据中心得以与公有云服务顺利接轨。

这般做法,看似可以化解彼此技术架构不一的扞格,但其实也仅能偶一为之,不宜将此视为正统的混合云整合之道。主因在于,运用连接器,固然可让企业搭起通往特定公有云环境的天梯,但这个耦合关系,显然存在着「一对一」的局限性,换言之,如果企业觉得该服务供应商品质不如预期,或服务范围不足以涵盖全部需求,而心想采用其他业者的服务,这时候也别无他法,只好继续开发更多连接器程序,长此以往,不仅加重企业IT部门的负担,亦将影响资源调度的流畅性。

有人或许会说,开发连接器,不过是期初一次性的工程,只要把路打通了,日后即畅行无阻,未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难题。话虽如此,但其实并不尽然,观察混合云的一大卖点,即为企业可善加运用公有云资源,灵活满足应用开发测试需求,惟碍于内外部IT环境多所歧异,举凡技术架构、协定、数据格式皆为不同,所以企业要想把出自公有云环境的开发成果,直接移回内部数据中心上线运作,其间若不经由适度的调整或修改,绝无可能实现目标,也因而衍生额外投资负担,甚至延宕服务上线的时机。

立足相同技术堆叠 催化标准式框架

上述种种难题,不看还好,一经仔细端详,难免让不少企业摇头叹息,乾脆放弃导入混合云;但事实上,情况也并非如此悲观,有若干组织、协会乃至企业,都已看出此一僵局,便基于开放性与标准性诉求,着手推动一些攸关混合云应用的整合框架,使得诠释公有云、私有云、传统IT架构等不同资源池,都能立足于一致的技术堆叠(Technology Stack),等于是让来自不同孤岛的人,开始懂得讲同样的语言,采用相同的辞汇,甚至让行为模式趋于一致,如此一来,过往凭藉API或Hard Coding所难以顾及的盲点,皆可望不复存在。

而在大一统的标准框架之下,用户欲于公私两朵云之间,营造顺畅无虞的数据交换效率,没有问题,欲以一致标准衡量安全、效能、可用度等不同面向的服务品质,也同样没有问题。唯有如此,企业才能真正好整以暇的,针对不同应用服务任务的属性,乃至于工作负载的尖离峰分布状况,自由自在地交付予不同场域执行,全无任何的疑虑或罣碍,因为企业清楚知道,不论到公有云、私有云或传统IT架构执行任务,都可达到预期的运作水准,俾使企业能够以最小的代价,获取充足的IT养分,确保各项业务或行销推展计划,都能按照既定进程来前进。

但必须说明的是,诉诸标准框架的混合云环境,并不意谓着公有云、私有云各自的疆界全部消失,也就是说,用户仍需仰赖中介的连接器程序,藉以贯穿公私两端,但其好处在于,基于业界公认标准,所以企业仅需拥有一组Connector,要想同时介接A、B、C等服务供应商(前提为这些业者均支持标准协定),皆可得偿所愿,也因为如此,企业毋需迁就于连接器得来不易,宁可忍受不佳服务品质、而不敢转移阵地,随时都可以最佳性价比为依归,选择最能与企业内部IT环境完美匹配的夥伴。

难免有人好奇,前述放诸四海的标准,究竟只是尚待琢磨的未来式?还是现在或即将落地实现?可喜的是,答案属于后者,相关选项包括了OpenStack、CloudStack等不同社群所推动的云端开放原始码专案。其中CloudStack平台隶属于Apache软件基金会,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支持者为Citrix。

至于同样期许打造近乎亚马逊EC2云端服务OpenStack,支持者阵容相对庞大,其间不乏IBM、AMD、英特尔(Intel)、惠普(HP)、戴尔(Dell)、思科(Cisco)等知名信息产品供应商,以及颇具指标性的云端服务提供商Rackspace。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