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智能的制造系统 实现制程可视化
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德国提出了工业4.0(Industry 4.0)的概念,正式宣告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时代工业型态,将成为第四波工业革命,但其实在此一概念问世之前,智能制造早已被全球制造业谈论许久,只是何谓「智能化」,仍没有人能精准定义,原因除了此名词意义模糊外,制造系统的技术众多,各有不同的核心价值与使用重点,无法用单一概念定义全部,因此智能化在制造系统不会只有一种解释,而是由各系统的各自进化,逐一堆叠整合而成。
在制造系统中,机器视觉、运动控制、人机界面包涵了视觉、动作、操控三项核心功能,而这三项技术这几年也各有进展,机器视觉的以太网络需求,刺激出Gige Vision的问世,让系统整合更容易,Softmotion则让运动控制走出新天地,从软件面进行设计,突破了传统运动控制的硬件限制,人机界面与MES的结合,让生产流程的信息得以完全透明,达到可视化愿景。
这些进化,从最底层、生产线的第一现场,实际改变了制造系统的样貌,让智能制造不只是虚幻的名词,进一步成为可看到、可操作、已进行,甚至是已完成的动作,以下就针对这些技术的进展逐一介绍。
挟以太网络优势 GigE Vision开始攻城掠地
机器视觉虽是新兴技术,但在市场需求的快速发展下,各种不同的产品推陈出新,在不同需求及技术供给的竞争下,包括摄影技术、传输系统都有多元发展,机器视觉的技术战场,已迈入战国时代。
机器视觉是在产线检测中极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摄影机分辨率逐渐提高,影像需求亦更加复杂的情况下,从摄影机到后端分析系统的传输界面需求,也跟着受到重视。
传统来说,在摄影机传输界面上,类比式与IEEE 1394向来是两大应用技术;但从去年开始,挟着以太网络为基础的GigE Vision开始攻城掠地,市场上似乎有开始洗牌的趋势,但GigE Vision是否真能取代IEEE 1394成为市场主流,市场上看法似乎分歧。
照全力推广GigE Vision的重量级机器视觉厂商Basler的说法,GigE Vision当然有相当的竞争力,事实上GigE Vision在界面的整合上,也颇受使用者青睐,由于GigE Vision以以太网络技术为其主要优势,与后端PC兼容性高,在讲求高度整合的自动化系统中,以以太网络做为界面传递,直接整合传感、控制及管理层面,GigE Vision的确有其优势在。
目前机器视觉得传输界面主流仍是IEEE 1394,由于IEEE 1394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相较于其他界面,IEEE 1394的界面相对稳定,加上主流厂商的相关视觉产品均支持该界面,以及传输速率合乎要求,因此仍居主流标准。
IEEE 1394与GigE Vision之争
就发展态势来看,IEEE 1394与GigE Vision在市场上已出现拉锯,这两种技术的能力虽几乎不分轩轾,但仍各有缺陷必须克服,在传输速率方面IEEE 1394与GigE Vision的差异不大,不过都有其限制,如果真的要快速传输高分辨率的影像,业者多会选择类似Camera Link等界面,至于传输距离,由于IEEE 1394的仅有10米左右,对于长距离的传输,比不上GigE Vision;而GigE Vision除了以太网络界面的稳定与安全性遭到挑战外,另外由于GigE Vision的传输协定中,必须透过CPU搬运信息,对于CPU的负载的影响相当大,尤其在高分辨率的大量数据传输时,GigE Vision的困境就更加倍凸显,而相较于GigE Vision,IEEE 1394本身设计定位就是用于高速传输,抓影像时完全不动到CPU,CPU纯粹进行影像分析,对其负担当然较低。
目前机器视觉的传输界面相当多,各有其优缺点,因此考量使用模式采用界面,是较佳的选择方式,以可支持大多数程序语言的CCD来看,在近距离传输信息进行分析时,当然以IEEE 1394为首选;而需要线上监控甚或跨国工厂规划的,GigE Vision则不可或缺;至于近期也被关注的USB,则是多运用在生产在线较低成本的模式为大宗,但无可否认,GigE Vision的方便性,的确是目前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其实Basler也同意,目前GigE Vision仍有些问题需要克服,对于类似于GigE Vision等新界面,对于习惯传统自动化界面的业者的确是个挑战;由于界面设计、软件系统整合与硬件机构规划等,均与传统界面有所差距,要让业者习惯这类系统的发展,才有可能迈向全面发展,但Basler也相信,藉着GigE Vision产品的推出,将带动市场持续投入GigE Vision产品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契机。
精细或快速 摄影机走向也极化发展
相对于传输界面,摄影机的技术也产生了不同的走向。由于传统类比系统不论在影像撷取或传输上,都有相当的杂讯需要克服,目前主要的视觉厂商已多转向至数码系统发展,至于类比使用仍占市场的主要比例,主因仍是在旧有机台上的利用,目前占据类比市场大宗的国家,像日本是因为在机器视觉领域发展较早,而台湾或大陆则是因为技术多用于传统产业自动化层面。
自动化市场日趋成熟,使用者对于「精度」与「准确」上的要求将会越来越严苛,未来摄影机的市场发展,将会导向应用面与整合需求的两个不同领域,一方面是在应用层面包括检测、 测量、 产品识别、 表面检测等,规格的竞争将愈趋激烈, 厂商思考的问题将会在提供品质稳定的影像、完整支持的界面产品线、要求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容易整合的后端软件为其重点。
在基础工厂自动化控制定位工作,由于动作需求多为简单且具重复性,一般讲究的是反应速度迅速,这类产品仅需简单分析元件即可执行,将以价格为市场导向,除此类应用外,在不同应用面向如高度弹性整合与技术支持需求,机器视觉厂商提供的则是可快速撷取后端分析系统,这类产品讲究灵活、可定制化,以满足使用者的弹性化需求。
此外支持不同的软件控制界面,透过简单得程序码即可整合至生产线系统中,也是市场需求之一,针对这类应用的「独立」需求,部分厂商也推出Smart Camera设备,Smart Camera由于直接将分析演算元件整合在摄影机中,不需外接后端分析设备,直接变身成为机器手臂的「眼睛」。由于这类产品体积较小,亦可独立运作,亦成为使用者瞩目的产品,当然这样较为「聪明」的元件,其价格竞争力似无法与前者PC-Based元件相抗衡;此外,由于程序均写在元件中,有厂商认为,Smart Camera在使用弹性上亦略逊于PC-Based产品。当然,市场接受度如何,仍尚待验证,但两种产品的发展,均有其支持者。
就市场面的整体共通需求来看,现在机器视觉标准是设定简单、坚固及耐用,而不论技术如合多元发展,所有业者仍一致同意,不同的技术应用仍针对使用者不同的需求来进行选择,如何提供最适化的组合,才是机器视觉厂商首先必须注意的面向,所有业者都同意,重点在于「后端的解决方案」,一味追求高端发展或价格优势,并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