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量数据不仅挖掘需求、亦能创造需求
说起零售业Big Data应用,同样位居全球营运规模前三大行列的Wal-Mart、Tesco,都已树立足以让同业后进起而效尤的应用范例,其中的奥妙,相当值得一探究竟。
摩斯汉堡曾透过小白板,披露过这麽一段话:简单的事重复做,即可做专家;重复的事用力做;就可做赢家。新时代的企业,必须颠覆传统,凡事以顾客需求为依归,进而持之以恒、紮紮实地思考商品布局略,再藉由严明的纪律来贯彻执行,方可循序渐进扩大事业版图。
上述法则,对于百货零售等服务型产业尤其适用;然而,此类企业如何掌握顾客需求,仅倚靠直觉猜测?凭藉问卷调查?抑或单纯仰赖POS交易数据?这些途径,固然都有几分道理,但都失之偏颇、片段,甚至与事实多所悖离,更值得采纳的进取之道,无疑就是巨量数据分析!
对岸的淘宝网,迄今上架商品项目已突破10亿,注册会员人数超过5亿,单日流量高达20亿人次之谱,依此规模而论,实已堪称全球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而当之无愧。由于
流量庞大,因而每天为淘宝网创造1.5 PB巨量数据,可作为洞察顾客需求的坚实基础。
个人精准推荐 赢得顾客好评
然而淘宝网所拥有的数据,不仅涵盖结构化数据、日志(Log)、文字…等多样化型式,且存在着商品、品牌、卖家与买家等错综复杂的维度,其间更夹杂了诸如恶意评价、非法交易等低品质数据,倘若意欲凭藉传统分析工具,必然难以看出端倪;着眼于此,该公司遂决定以Hadoop为基础,发展定制化MySQL数据库、定制化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开原码OceanBase、数据视觉化呈现Garuda,以及数据查询界面glider等一系列巨量数据应用工具,藉以推出名为「一淘网」的个人化精准推荐服务。
时至今日,消费者只要在一淘网查找商品,即可一并获得3类精准推荐结果,分别是「同样观看此商品的人还看了什麽」、「购买此商品的人还买了什麽」与「看过本节的人也在看什麽」,并搭配露出相对应的广告信息;藉由此项服务的推出,淘宝网成功形塑了「猜你喜欢」的惊艳形象,使其更加坐稳了全国内大陆最大购物搜索引擎的宝座。
相同的应用思维,当然也屡屡出现于欧美大型零售业者,且运用的精巧程度,更加让人啧啧称奇。英国最大的量贩零售业者Tesco,在1994年创立了网络购物平台Tesco.com,此后不到两年时间,便一跃成为全球流量最大的家庭购物网络,甚至被伦敦居民视为网络菜市场;由于Tesco兼具实体及虚拟代理,许多消费者也频频穿梭在虚实平台中购物,使该公司得以汇集庞大的顾客购物历程数据。
有了如此丰沛的资源,使得Tesco可以运用巨量数据分析技术,洞察每一位会员的基本属性与偏好,如此一来,当消费者登入Tesco.com准备进行购物,便毋需在成千上百种品项中「翻山越岭」,而可在个人化的「Favorites」园地中,快速挑选到自己所欲购买的商品,且精准度甚高。
在此前提下,乐于进入Tesco.com进行购物的人流,总是络绎不绝,显见Tesco已经靠着巨量数据分析技术,成功刺激了消费者持续购物的慾望,从而带动商品销售量的上扬,Tesco也拜销售量能的提升所赐,对于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跟着变强了,不仅有利于谈定更为低廉的进货价格,亦取得了要求供应商配合诸多事项的主导权,例如货品只要稍稍不符Tesco缺省的尺寸、规格或品质上的要求,便直接剔除不予进货,连带有助于大幅减少消费者购得瑕疵品的机率,少了客诉,对于Tesco的忠诚度也随之提高;换言之,一切的正向循环,其实都始于巨量数据分析应用。
Wal-Mart利用Big Data 拉抬业绩并兼顾环保
至于早在90年代,即写下了「啤酒与尿布」传奇故事的Wal-Mart,一向擅长于从细微的消费者习惯中找寻机会点,自然不会错过Big Data这场盛宴。该公司为巨量数据所展开的军备布局,着实可谓洋洋洒洒,比起上述的Tesco更是壮观,先是在2011年四月出资3亿美元买下精于分类社群媒体信息的Kosmix,使其能够及早从 Tweeter、Facebook等网站掌握消费者购物意向,更大费周章在内部设立了巨量数据实验室(WalmartLabs),专责追踪川流不息的社群媒体动态,从而有能力针对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的消费者的采购偏好,使得Wal-Mart即便面向南辕北辙的不同消费族群,也能提供精准的商品推荐服务。
在2012年期间,传来让人不禁为之瞩目的信息,Wal-Mart与脸书(Facebook)达成合作协议,彼此将互相开放数据,也就是说Wal-Mart可借此取得消费者在Facebook上的购物信息,而Facebook也借此将战线从在线转到线下,期望在实体销售部分有所突破;足以显示这两家各据一方的重量级业者,都将巨量数据视为营运更上层楼的关键转捩点。
于是乎,任何可能影响消费者采购意向的关联谱图,举凡消费者本人、商家、家人、亲戚、同事、同学,乃至于社群媒体的网友,几乎都已纳入Wal-Mart的巨量数据分析脉络之中;也难怪这家始终居于全球零售业龙头的企业,如今不但有能力挖掘潜藏在消费者内心深处的真实需求,更能进一步创造需求,重新定义市场的消费模式。
如果说Wal-Mart热情拥抱Big Data,只是「唯利是图」亟欲不断冲高业绩,那未免也太窄化了巨量数据分析应用的格局。事实上,Wal-Mart也靠着Big Data大幅推升企业形象,蜕变为致力推动绿色环保的典范业者。
该公司如何利用Big Data做环保?在2011年期间,其宣布启动备受业界关注的碳标签计划,要求上游供应商都必须予以响应,利用碳标签揭露碳足迹,唯有碳排放量低于缺省标准而通过认证者,才能准许上架,若供应商拒不配合,便将从Wal-Mart合作夥伴行列中剔除;而碳标签上的碳足迹,一路详实记载每项商品在生产、运输过程中,所耗用的水资源,以及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数量,如此庞大的信息,都将汇整于后台环保数据库,而在数据处理过程中,Big Data技术无疑发挥了重大的关键助力。
看完了东西方大型零售业的巨量数据分析应用之道,回过头来看台湾零售业,纵使仍有进步空间,但可喜的是,已经开始萌芽。
例如若干利用数码看板经营广告业务的业者,在便利商店播放广告的同时,即能透过营幕侦测前方观众的年龄、性别及一切行为,举凡哪一类型观众,经常在某一时段赴便利商店购物,买了哪些商品,偏好驻足观赏哪一段广告影片,全都可以钜细靡遗地记录下来,这些记录,无疑就是可供善加运用的巨量数据素材,一旦加以分析,即能产出许多宝贵的商业致胜线索。
比方说,每当下午稍晚时段,许多刚刚放学的学子,都习惯聚集在便利商店,且不时采购诸如关东煮、包子等简易食材,而数码广告业者历经长时间数据收集与分析后,从中找出大致的定律,一来可以向锁定学生消费诉求的业主提供情报,以便在特定短暂时间,集中火力播送广告,而非像过去般乱枪打鸟、漫天洒网,徒然耗费大把行销资源在不恰当的时间或地点,真正的TA却鲜少接收得到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这些分析成果,亦可作为便利商店(或其他类型的零售业者)的营运情报,延续上述案例,每逢学生放学之前,便预先备妥足够数量的关东煮或包子,以免因准备不及而错失垂手可得的商机。这些案例看似简单,但却蕴藏无限可能,颇值得相关业者予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