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关键技术 智能设计植物工厂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DevDaysAsia2025
electronicAsia 2025

掌握关键技术 智能设计植物工厂

  • DIGITIMES企划

植物工厂结合IT与农业技术,设计出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目前植物工厂可分为「全人工型」与「太阳光型」,两者都有其关键技术,只要充分掌握,将可打造出最具智能的植物工厂系统...

在粮食短缺与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之下,植物工厂这几年成为农业与IT产业的当红议题。但何谓「植物工厂」?从字面意思上,可将此名词分为「植物」与「工厂」两段,「植物」是目标,「工厂」是手段,意即用工厂的思维与作法来量产植物,透过高度控制,营造出适合植物生长的各种条件,包括光、湿度、温度、二氧化碳浓度、养分、水质等,使植物可以全年计划性生长,其环境不受天然气候影响,具备定期、定量、定品质特点。

全人工型的植物工厂控制所有的环境因素,不受外在气候干扰,其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相当稳定。王明德摄

全人工型的植物工厂控制所有的环境因素,不受外在气候干扰,其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相当稳定。王明德摄

太阳光型与全人工型的植物工厂栽种作物不同,不过两者能培植的作物种类将会越来越多。

太阳光型与全人工型的植物工厂栽种作物不同,不过两者能培植的作物种类将会越来越多。

全人工与阳光型  作物种类不同

植物工厂目前可分为「全人工」与「太阳光」两种型态。顾名思义,前者是全然利用全人工光线培育植物,后者则以阳光为主,两者适合的作物不同,所需的控制方式也大致相同。

全人工型不受天候左右,加上作物可往上层层堆叠,因此只要少量的土地面积,就可以大量生产作物。全人工型可以随需求控制环境条件,因此作物的维他命与矿物质也较高,不过其缺点在于除设备成本外,电费是其营运的最大支出成本。根据业界估计,目前全人工型的植物工厂,其电费约占总支出的70%左右,全人工型植物工厂主要生产作物以叶菜类为主,如莴苣、菠菜等,日本在这方面技术目前领先全球。

太阳光型则是使用阳光的栽培系统,这类作法通常被视为温室栽培与水耕栽培的延伸。太阳光型植物工厂受气候影响较重,尤其是夏天,几乎无法进行无农药栽培,虽然光源以阳光为主,不用另外支付电费,不过由于无法像全人工控制型的植物工厂,其栽培床架可往上堆叠,因此太阳光型需要大面积土地才能有一定产量,土地利用率偏低,此类生产的作物果菜与叶菜类都适合,太阳光型植物工厂,目前技术领先国家为荷兰。

就发展趋势来看,全人工型是植物工厂的未来主流,相较于阳光型,全人工型无论在能源、环保、生产效率、安全、品质、空间等,都远优于太阳光型。在资源方面,现在植物工厂在能源控管方面相当严格,尤其是在水资源部份,工厂内植物与栽培液蒸腾出来的95%水分,可以被回收当成灌溉之用,相较于一般温室的水再利用率只有0.02%,全人工型高出4,750倍;此外栽培过程中含有肥料的水,一般不会排出系统外部,而是在系统内循环再使用,这使得肥料的使用量可以降至最低,也不至污染外部水源,达到环保目的。

空间利用部份,就目前的技术来看,全人工型植物工厂的地板使用面积约为太阳光型的1/10。分析两者成本,全人工型的主要成本为电费,太阳光型则为土地与随土地面积递增的初期设备购置费用,不过全人工型植物工厂产品诉诸无农药残留,加上口感比太阳光型更佳,因此若再将售价因素计入,全人工型的投资报酬率会更好。

在作物安全与品质部份,由于太阳光型并非完全密闭空间,而且土壤中会有一定的昆虫种类,在害虫、病原菌的危害下,农药的使用成为必须,而全人工型的隔热外壁没有缝隙,可使天然灾害与病虫害机率降至最低,进行最安全、稳定的计划生产,且其光、温度伤度、二氧化碳浓度都可被控制,其品质不但趋于一致,植物的授粉、开花、结果,也都可依所需调整。

植物工厂的关键设计

全人工型植物工厂所使用的系统,主要由传感器与控制器所组成,其工厂内部分为育苗室、栽培室、机械室、出货室等四部份。一般来说,育苗室与栽培室等于是工厂的产线,因此所占的面积最大,机械室与出货室则尽可能缩小空间,以达最大土地利用效率。育苗室与栽培室也是自动化系统的主要设置地点,为了避免外界的环境干扰,其屋顶与墙壁都会使用隔热材质,内壁漆成白色,若使用灯管式光源,则会在灯管两侧或床架边贴上反光材料,以使光线做最有效利用。

太阳光型植物工厂则通常以玻璃或塑胶布等透明材质作为建筑外体,另外也会选择隔热性高、可吸收反射光线效果的被覆材料。就发展现况来看,太阳光型的关键技术包括隔热材质、自动化设备、空调设备等。

无论是全人工型或太阳光型,其多数技术都相通,包括:1.养液调整与给排水技术;2.栽培介质调整与栽培容器技术;3.收获技术与整列技术;4.播种技术与移动技术;5.温湿度控制技术与水体供氧技术;6.光控制技术。

这六类技术涉及了植物地上与地下两部份的环境控制,而这些技术都是透过传感器与自动控制设备的整合,前端传感器24小时侦测温湿度、光线、水涵氧量等植物环境,当环境变化达到设定参数值时,立即启动自动化设备加以调整,若环境未有大幅变化,则将信号数据定时传输至后方系统,累积为庞大数据库,除了栽培参考外,也作为生产履历的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六大技术并非独立运作,而是必须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且这些技术的根本目标是使植物在最适当环境下,尽可能快速且健全的生长。此外,既同时有「工厂」之名,其成本控制也是必须的,尤其是设备折旧占植物工厂相当高的费用比例,如何降低此一费用,将是植物工厂业者必须严正面对的课题。

全人工型植物工厂的首要课题是降低照明设备成本与提高照明效率,再来则是降温,目前这类型植物工厂的空调主要是降低灯具所发出的热能,因此主要的空调设备为冷气,暖气需求则相当少,至于电力,则可避开电费较高的白天,选择在低电费的夜间开启照明,以节省庞大的电费支出。

至于太阳型植物工厂,由于受阳光的影响较大,夏天需要降温,冬天则需要增温,台湾由于地处亚热带,夏天相当炎热而冬天低温有限,因此主要问题会是在夏天的降温,植物工厂通常是密闭空间,内部不易散热,热能容易聚集,影响植物生长,不过如果长时间开启空调设备,电费将会带来沈重的负荷,因此现在的作法是引进便宜降温方式,像是只针对养液进行局部冷却或只在夜间间歇冷却。

产学合作提升良率

归纳所有的技术,植物工厂的环境控制无非是在「风」、「光」、「水」、「养」、「气」五大部分进行调节。「风」指的是温湿度与气流,「光」是光的质量、周期、匀度,「水」是水质、水量、给水时间,「养」是养液里的养份、浓度、酸硷值、溶氧量等,「气」则是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要能使这五大部分达到最佳数值,需要透过大量的数据才能培养出专业经验,因此除了亲力亲为的实际操作外,系统所累积的庞大数据,更会是业者的最佳帮手。

植物工厂目前仍属于萌芽期,严格来说,多数厂商的经验都不丰富,大家都是且战且走,一边观察别人的作法,一边累积自己的经验,要在如此艰困的环境下获利实属不易,业者建议可与研究机构密切合作,以产学合作的方式提高产品良率,缩短导入的艰困期,以使产品能早日量产化。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