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3.0挟现有USB普及应用优势 成未来高速传输界面主流 智能应用 影音
贸泽电子
Event

USB 3.0挟现有USB普及应用优势 成未来高速传输界面主流

  • DIGITIMES企划

USB 3.0界面初期在系统芯片尚未全面支持前,必须透过扩充卡方式因应外接高速传输需求。
USB 3.0界面初期在系统芯片尚未全面支持前,必须透过扩充卡方式因应外接高速传输需求。

CE产品对影音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主流的外接界面如USB 2.0、IEEE1394...等,多有速度上的限制问题,而自SATA发展出来的外接形式eSATA界面,其线长和实用性,也相对限制应用弹性,至于以USB 2.0界面基础发展的USB 3.0界面标准,其性能与向下兼容优势,令周边厂商十分看好...

高速传输界面,在目前的CE装置应用环境中占有极大的影响力,因为界面效能会直接影响装置使用的实际体验,效能低落不仅让传输数据时间拉长,传送过程中也极容易因为线材端子脱落或震动,造成数据传输不完整或是误动作,而移动设备动辄GB水准的档案量,以现有的USB 2.0或其他主流界面,传输时就很容易出现效能瓶颈。

USB 3.0连接器,线材具有回溯兼容于现有USB界面特性,未来发挥空间大。

USB 3.0连接器,线材具有回溯兼容于现有USB界面特性,未来发挥空间大。

已有多家主控芯片厂的USB 3.0解决方案获得USB-IF认证,未来发展应用可期。(NEC)

已有多家主控芯片厂的USB 3.0解决方案获得USB-IF认证,未来发展应用可期。(NEC)

在内接的SATA 6Gb/s规范推出后,USB-IF(USB Implementers Forum)也释出了USB 3.0界面标准,一个属于内接应用界面,另一个则为外接的未来界面,两种看似不同设计概念的传输界面标准,实际使用时也有相当程度的竞合关系,尤其是在SATA-IO(Serial ATA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组织在3Gb/s规格释出同时也发布了eSATA(external Serial ATA interface)外接应用规格。

eSATA在应用上直接让内接的SATA外接化,不但简省了桥接芯片成本并突破效能限制(直接使用系统芯片支持功能),更直接与现有的USB、IEEE 1394等主流界面产生竞争关系。加上IEEE 1394预计要将现行的传输效能800Mb/s一举拉升到1,600Mb/s甚至是3,200Mb/s,高速外接界面的应用市场,似乎面临多重竞争与同质应用大量涌现的情况,USB 3.0的导入效益随着时间推移,让不少业者有了不同的想法。

检视USB 3.0规范

其实,USB 3.0最大的规格改变,是将原有的USB 2.0从现行的480Mb/s一举上修至5Gb/s传输带宽,与目前最新的SATA 6Gb/s传输效能相较,等于让USB 3.0拥有了近似内接界面的极速效能水准,甚至可用便捷的外接化应用模式,直接压缩以内接界面应用为主的SATA市场空间。

重要的是,USB 3.0可摆脱以前USB 2.0的半双工单向传输形式,USB 3.0导入双向传输,不仅让传输效能有跳跃性的改善,界面运行的处理器资源耗用量亦能获得颇多改善。

USB 3.0界面另一项优势在于线路与连接器,延续USB界面的传统,可让续接装置向Host端取得供应电源;基于安全考量,USB 2.0的规格界定,界面的输出电流量最高为500mA,但5v/500mA的输出电能在因应U盘、数码摄影机等小电流装置还算绰绰有余,但面对扫描仪、外接式硬盘等大电流驱动装置,就会出现应用瓶颈!

而USB 3.0为将Host端的供应电能标准再上修,把USB 2.0的500mA输出改成每埠具900mA的电力供应模式,此外,改良USB 2.0界面较缺乏的单纯充电模式,USB 3.0界面在不传递数码数据的状态下,可进行1.5A的大电流输出,以因应如Tablet、智能手机、移动电源的充电需求,界面应用的未来性与便利性,超越现存的USB 2.0甚多。

平心而论,USB 3.0界面在标准的Host界面电源供应能力,实际上仍比IEEE 1394最高输出的1.5A有些微差距,但USB 3.0界面的电源输出规格,已足以应付多数移动设备,例如外接硬盘甚至扫瞄器都绰绰有余。尤其USB 3.0界面在强化电源输出性能后,因为界面的输出电流量提升,因应安全性考量也在电源管理功能进行大幅强化。

例如,USB 3.0界面可以提供闲置(Idle)、睡眠(Sleep)、暂停(Suspend)多种使用情境,减少界面未用时的电力损耗。回头检视现有USB 2.0的电源管理设计,就显得过于简陋,界面仅有on/off两种状态,难以因应未来的节能设计需求。

USB 3.0界面应用优势

USB 3.0最大的优势,是其界面可回溯兼容USB 2.0的所有功能,基本上USB 3.0控制器即具备USB 2.0界面的支持设计,在系统端即可完整回溯支持旧规格装置,而在USB界面的连接器方面,也采取接脚对应与相同构型设计,只是USB 3.0在线材新增5-Pin脚位,同时保留旧界面规范的4-Pin脚位。

USB 3.0界面采取与USB 2.0/1.0等旧式界面传输信号分离的传输设计,例如,Standard A连接器可和原有USB 2.0以降的旧装置完全兼容,但在Standard B连接器设计,由于USB 3.0较USB 2.0/1.0旧规格高出许多,为提供新增脚位的应用功能,在线材方面无法与旧装置设计兼容。

具体而言,USB 3.0界面的新式线材不能与旧装置共享,但USB 3.0界面装置却可以用旧版界面线材(Standard A/B),来进行系统Host端与装置间的连接,这种接续形式当然无法享受USB 3.0界面的高速传输优势,但至少能基于Host端的最高性能(USB 2.0或1.1/1.0)来进行数据传输。

与其他主流界面的竞争差异

针对足以与USB 3.0抗衡的界面来观察,IEEE 1394在传输效能上仍有段差距,对于未来的1,600Mb/s甚至是3,200Mb/s升速目标,面对USB 3.0起步就以5Gb/s为目标就有相当程度的技术差距,短期内IEEE 1394或许仍会以高端视讯剪辑应用市场使用为多,但也可能逐渐被新兴界面标准取代也说不定。

而在eSATA界面方面,eSATA为延续内接SATA的界面性能,但具备同步升速优势,但实际上eSATA本身不具界面Host端的电源供应脚位,目前折衷的Power over eSATA应用方法,是将eSATA界面连接埠与USB供电设计整合,利用USB界面的供电设计来补足eSATA界面缺乏电源支应的缺憾,另外eSATA必须利用磁碟控制器在进阶主机控制器界面(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AHCI)才能实践热插拔与随插即用,USB 3.0本身则延续USB 2.0的热插拔设计,显然eSATA界面在此方面略居弱势。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