蒐集现场信息 让制造更有智能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AI EXPO 2026
Event

蒐集现场信息 让制造更有智能

  • 杨乃仁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系教授 简祯富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系教授 简祯富

从2000年以后,原物料价格飞涨,甚至有上涨数十倍的现象,如原油从每桶16.7美元飞涨到76.82美元;黄金从每盎司256美元上涨到1,361.11美元;铜价更从每公吨1,38.5美元涨到8,405美元,反观电子产品的价格非但未跟着上扬,即使产品的性能大幅提升,新产品的初上市价格却比旧产品还低,显然与原物料价格的上涨趋势显然背道而驰。

清华大学工业工程学系教授简祯富指出,因为电子产品的定价已经不是由成本来决定,而是由市场供需来决定,换言之,吸纳原物料上涨所造成的成本负担,已是生产者无可避免的宿命。

简祯富指出,1厘米大小的集成电路在2005年就已可放入10亿个晶体管,计算速度比80年代要快上1万倍,集成电路内含的晶体管数量未来的成长速度,势必会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不只是技术上效能加倍,同时也造成成本快速下降。

但另一方面,由于半导体元件对系统其他零组件的替代性越来越高,也造成产业价值链的定位与典范移转,简祯富认为,在这样的基础上,半导体产业一定能从自动化转变成智能化,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其实从半导体市场的发展历程,也可看出智能工厂的发展需求。简祯富指出,以前半导体的主要使用者就是业者自己,所以一开始都是技术导向,但自从电脑出现以后,电子产品的应用领域一路延伸,目前包括汽车、手机等装置,都大量使用半导体技术,因此1986年以前是由IDM/ASIC来主导半导体供应链,但是2000年以后,就出现晶圆代工产业,一方面是因为有了适当的工具及技术,但另一方面也跟消费者的需求有关。

因为半导体产业面对消费市场的需求,制造竞争力更需要持续维持,甚至需要全新的驱动力,如产品愈来愈小(40或28纳米),面板愈做愈大,如果成本没有相对做好控制,问题就会变得很严重。

因此,面对微利时代的挑战,简祯富指出,前端的IC设计、芯片制造的生命周期大概只有1~3个月,后端的封装?装配及测试,生命周期更只有2~3周,但产品生命周期愈来愈短,业者显然需要不一样的决策方式,才能有效反应市场需求。

「产业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不能只靠老板来决策。」简祯富说:「其实现在可以用电脑蒐集的信息非常多,不只是公司的运作,工厂的运作也可以透过电脑来提升决策品质。」

简祯富指出,1个智能制造系统,与一般无人化概念的制造系统的差别在于有没有「智能」,而有无智能的主要区别,在于系统有没有办法做「决策」。如若能将动态调整与资源运筹的能力加入制造系统中,就可协助决策者系统性的分析并实时将数据所萃取的智能,转化为可执行的数码化与科学化的决策。

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工厂大多是无尘室,加上许多机具已经自动化,机器本身其实已经具备自行诊断及升级的能力,但保养方式若还是采取固定时间,就有可能会在不适合的时间作保养。简祯富认为,应该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选在真正需要的时候才做保养。

曾经借调到台积电3年,已结合理论与实务的简祯富指出,台积电曾把自动化分为3个阶段,第1是拟人化,机器学习人怎麽做;再来是无人化,把例行的工作自动化,第3阶段是超人化,建立整合众人制造的系统。「让制造过程的信息从自动化到决策化的过程,不但是1个趋势,也是1个挑战。」简祯富说。

以与制造智能息息相关的数据挖矿为例,虽然目前已可做到深入发掘各种制造信息,但由于半导体制造程序复杂、影响变量众多,往往无法从收集的庞大数据中,迅速有效地挖掘或归纳其中有意义的样式或规则,更遑论提供实时决策的依据。

因此,数据采矿要产生效益,人力资源将扮演重要的关键,但简祯富指出,半导体产业习惯找特定前段的学校,但不是每一个工作都需要前段大学的学生来工作。「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需求。」简祯富说:「半导体产业要努力从机械性走到智能性,应该是找最适合,而不是找最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