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家庭宽频应用 Smart TV产品开发关键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外贸协会
DForum1017

整合家庭宽频应用 Smart TV产品开发关键

  • DIGITIMES企划

CES 2011各大业者展出大量Smart TV产品,宣告未来家用宽频网络应用将由智能电视来进一步整合,图为Panasonic viera。Panasonic
CES 2011各大业者展出大量Smart TV产品,宣告未来家用宽频网络应用将由智能电视来进一步整合,图为Panasonic viera。Panasonic

随着家用宽频技术不断发展,一般家庭用户接取网际网络连线之带宽,已经有突破性的成长,而传输的载体从双绞线到目前最热门的光纤联网,甚至光纤到户的联网应用已趋于成形,家庭应用端的整合装置若还停留在电脑,将无法完全善用宽频优势,显然Smart TV占了绝佳的优势位置,成为家用宽频环境相关应用的整合枢钮...

面对家用网络的联网带宽不断攀高,目前的网络应用多半仍无法达到完全发挥宽频效益的境界,而多数应用仍停留在透过桌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接取网络资源的应用模式,虽然目前已有精简化的家用电脑导入市场,但对于客厅还要摆一部电脑扮演网络应用中枢的使用模式,在现阶段仍无法完全应用在家用市场,尤其是相对繁复的电脑操作环境,就让多数的家庭用户难以接受。

Smart TV结合在线购物,将引爆新商机。Samsung

Smart TV结合在线购物,将引爆新商机。Samsung

不只是功能上的智能化,使用体验也必须全面升级,图为Samsung RMC30D触控式遥控器。Samsung

不只是功能上的智能化,使用体验也必须全面升级,图为Samsung RMC30D触控式遥控器。Samsung

多元化的应用软件支持,将是Smart TV是否实用化的关键。LG

多元化的应用软件支持,将是Smart TV是否实用化的关键。LG

社群网络、在线图片分享、网络影音的宽频应用,是Smart TV产品整合的决胜点。Samsung

社群网络、在线图片分享、网络影音的宽频应用,是Smart TV产品整合的决胜点。Samsung

Smart TV尚未普及前,使用者仍可透过第三方开发的数码机顶盒达到电视智能化目的,图为Logitech的Revue Google TV数码机顶盒。(logitech)

Smart TV尚未普及前,使用者仍可透过第三方开发的数码机顶盒达到电视智能化目的,图为Logitech的Revue Google TV数码机顶盒。(logitech)

观察CES 2011参展的家电业者动态,目前多数家电业者,多半寄望于透过Smart TV来扮演家庭宽频接取、应用与分享的关键角色!因为电视几乎是目前多数家庭必备的视听娱乐装置,加上电视数码化的脚步,让原有CRT电视持续发展至现今主流的平面电视(flat-panel tv),而平面电视在视讯方面已进展至完整数码化的规格与连接界面,相对于采行分散式设计的Set-top box或是Home PC,以电视预先整合运算平台的Smart TV,在未来商品化与推广优势上,更能符合市场的产品需求。

Apple与Google投入联网电视产品开发

观察家电与IT产品趋势,大规模投入智能电视发展的业者,以Apple推出的AppleTV为市场较知名产品,AppleTV为采取附挂如同Set-top Box的设计方式,将一般flat-panel TV扩展成具联网能力的应用产品,AppleTV基本上就如同具体而微的电算平台。AppleTV的应用模式是将Mac OS进一步简化,将系统针对联网多媒体的压缩、解压缩、播放、购买、DRM等技术要求,进行深度整合,相较Home PC减省了键盘与鼠标,随机出货采取仅附Remote Controller的方式,搭配极简的操作UI,让使用者能延续相对简单的电视操作体验。

不只是Apple开始关注联网电视的市场,连Google也尝试在联网电视方面进行布局,不同的是Google采取的方式是由移动设备(手机)的Android开放系统,转战联网电视领域,目前联网电视的市场现况,形成Apple与Google两强的技术与服务竞争,其中差异是,Apple透过整合内容来抢攻影音内容市场,而Google则透过开放Android OS吸引硬件业者采用,联合硬件业者来抢食联网电视数码内容服务大饼。

不论是Google发表的结合Android OS、Chrome Browser及支持多家Content Provider(影音内容供应商)的Google TV产品,或是Apple推出可提供网络租赁电影的Apple TV产品,姑且不论其优劣表现,但实际上两大业者的产品设计方向,都让原有仅具影音呈现的电视产品产生爆发性的功能创新,使电视、电脑的产品分界更为模糊,让内容与装置可透过网络进一步整合、发挥产品综效。

联网电视重新定义TV价值

所谓具备联网能力、或是提供经简化后的操作系统的电视产品,在目前市场定位都以智能电视(Smart TV)来统称,进一步检视Smart TV定义,应该是以提供操作系统(OS)搭配简化后的UI操作界面的一种数码内容产品。现有产品如Apple TV或是Google TV,为利用整合之操作系统来统合网络内容、入口网站、联网服务,或甚至整合成适合TV应用的服务界面。新一代的Smart TV(如Apple TV、Google TV)甚至利用可让使用者自行定制或是新增应用程序的功能,透过用户自行追加或在线购买应用软件,建构或扩充Smart TV的加值应用功能。

也因电视智能化后,成为整合家用宽频应用的枢钮,由硬件开发商的角度观察,其潜藏的商业利益极度吸引人,除Apple、Google积极投入,电视大厂如韩系Samsung、LG,日系大厂Sony、Panasonic、Toshiba均尝试推出自有专属功能浏览界面,或独家整合加值应用的Smart TV产品。

Apple TV v.s. Google TV

讨论Smart TV前,Apple TV与Google TV的应用模式也不能不加以检视。Google TV与Apple TV堪称是Smart TV应用市场的重点产品,虽然两者的基本概念接近,但实质呈现的服务模式也无法直接比较,但实际上Google TV与Apple TV在基础的设计与实践方式也可作为相关产品的开发参考。

Apple TV方面,就硬件开发模式观察,其硬件架构、操作系统(iOS)为采取基于Mac OS X精简化的架构设计,为Apple独立开发采取Set-top Box形式的外接装置产品。采外接的设计模式可让用户轻松升级家中的电视,让用户原本的数码或传统电视,可经由Apple TV升级成Smart TV。

Google TV则采取相同的概念,但发展型式却有不同的变化,Google TV为Google主导系统开发,并与重点合作的6家关键厂商共同开发分工,实际制作的产品如Sony家电业者开发的Google TV电视、蓝光播放器等产品,或是如Logitech这类厂商开发的数码机顶盒,采取类似Apple TV的外接型式来升级家中电视,简而言之,Google TV的产品型态可以是一个整合Google TV的电视机或是多媒体播放器,或者也可采取如Set-top Box的外接升级装置。

就技术层面来观察,如Apple TV播放影音购买内容的模式,主要是透过家用宽频网络采取串流(Streaming)技术进行影音播放,由于Apple TV已整合便捷的操作UI,因此消费者可利用简单的遥控操作完成繁复的影片购买、播放应用体验,目前已整合如ABC、Fox影视频道内容。有趣的是,Apple TV发展出仅需Apple ID就能轻松使用NefFlix整合的在线租片服务,以往必须外出借还影片的DVD租借消费行为,现在只需要在电视前利用遥控器进行选片、在线付款,可避免必须外出租借或看完必须还片的困扰,更不需要担心逾期未还产生的罚金问题。

相同的服务模式,后进市场竞争者Google TV的相关整合功能,也出现近似的发展现状,不同的硬件业者除各自具备自行设计产品使用UI外,也将NetFlix、YouTube、VEVO、Napster...等影音内容供应商服务频道,加在主要的功能选单UI上,透过Google TV整合的Android OS、Chrome浏览器另可让电视设备得以呈现接近电脑的使用体验,例如透过熟悉的鼠标、键盘来处理原先必须在电脑前才能完成的电邮收发、网页浏览应用。

有趣的是,由于Google TV原本就是以Android系统为基础,只要整合常见的影音解码Plug-in,Google TV也可成为支持影音内容相对丰富的多媒体播放装置,满足诸如将下载影片、手机拍摄影片传送到Google TV观看的应用需求,相较之下,Google TV的应用空间比封闭式的Apple TV更具弹性。

Smart TV的功能应用开发关键

现有Smart TV产品,已有Sony、Panasonic、Samsung、LG等主流电视厂商推出对应产品,其设计关键主要可自使用者界面、整合服务内容、Application/Gadget扩充支持、影音格式支持与使用者经验改善方面进行多方讨论。

Application、Gadget丰富性

一般Smart TV在应用程序的扩展方面,可外接的软件多数称为Application或Gadget,基本上在这方面的整合多数是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之下的扩充应用。而Smart TV的实用价值,基本上就是比较Application、Gadget的丰富度,例如,加值内容方面的选项越多自然被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也就越多,而整合功能不只比内容,也必须在软件运行的效能、UI使用的便利性方面多方进行考量。

以目前Smart TV的Application、Gadget发展现况,多数的应用仍以一般常用的 YouTube、Skype、Twitter、Picasa网络应用为主,基本的产品多半会追加如新闻频道、气象频道与财经频道等加值应用,在美国地区则会倾向整合当地内容服务商的加值内容,例如Sony Smart TV的Style.com、WIRED、LIVESTRONG.COM、Blip.TV...等加值应用内容。

而在Application、Gadget运行的效能方面,即考验产品整合业者所应用的硬件架构,若先将联网效能影响的运行速度忽略不计,不同的Smart TV产品会因其电算平台的运算核心而出现显着差异,此部分的效能差异,在目前采取双核技术的ARM平台,可以获得效能方面的纾解。

此外,多工运行也是Smart TV逐渐被重视的一个技术环节,在早期Smart TV整合应用不多的现况下,或许多工运行并不是太重要的关键功能,但随着整合应用持续增加,多工的应用功能就变得相对关键,如在观赏电视节目的同时,还可透过跑马信息、报幕文字内容实时检视加值Application、Gadget的呈现内容,尤其是用于检视当日网络头条新闻、运动赛事比数等内容时,有多工应用功能就可获得更多的印象加分。

使用界面(User Interface)的易用度

Smart TV智能化的关键,除在电算平台的硬件架构奥援外,其实用化的关键仍在使用者界面UI的智能化设计,让电视透过简单的遥控器操作也能完成电脑的繁复操作。

但实际的产品表现方面,现有产品碍于必须在采取遥控器的操作条件下运行,多数的应用软件在功能方面,会以一般电脑版本的功能进行折衷设计,例如操作复杂度较高的功能采取删除或限制方式实践,或是采取相对阳春的手机版网页来进行产品服务呈现,这会造成Smart TV在整合功能上获得相对较阳春的产品UI体现与使用感受,甚至会有Smart TV技术未能到位的负面印象。

部分产品尝试透过UI的进阶整合,来避免产品呈现过于阳春的不良印象,例如,Panasonic的Smart TV产品即采行如九宫格的功能分层设计,借此提供Application、Gadget的扩充空间,这类整合模式似乎也成为目前Smart TV常见的呈现方式。

因此,硬件电算平台的运行效能,顶多只会影响部分操作体验,但实用化的关键仍在UI是否容易被学习、使用。以目前Smart TV产品为例,Sony为延续Playstation 3电玩主机的XMB(Xross Media Bar)选单式操作界面。XMB为采取横/纵选单式简化操作架构,纵向的选单内容为主目录设计,横向的子选项则为功能的子目录,这刚好可以透过遥控器的十字方向键来完成繁复的选单操作功能,就使用体验方面,可延续PS3或是PSP的操作经验,甚至Sony影音产品的延续操作体验,都能取得一致性的应用效果。

多元影音格式支持能力

相较Apple TV采取相对封闭的设计架构,Google TV架构上采取Android系统基础,不同的产品整合就可以针对影音支持格式提供更完整的加值应用,甚至不需要Root产品系统,由原厂就能提供相对完善的多元影音播放整合。目前市售产品中,支持mpeg 4、MPEG多数都具备这类格式支持,部分机型可以支持至WMV、MKV影音格式,但多数产品仍未能完全支持RM、RMVB压缩格式。

在图片支持方面,目前多数产品强调整合DLNA的多媒体服务器连接功能,在支持播放的分辨率方面,多数可支持 1,920 x 1,920 ~ 8,000 x 8,000分辨率的Jpeg格式图档。

Remote Control加值设计

在Smart TV整合更多Application、Gadget后,遥控器的设计品质,就成为左右操控效能的关键!部分设计产品尝试利用更多硬件按键去改善操作效率,但实际上按键增多,也代表操控复杂度相对提升,而在使用量较大的十字方向键部分、与确认/取消键的硬件按键,则必须考量强化耐用度的设计方案。

Samsung的设计方针,就针对遥控器的设计提出类似iPhone全触控人机界面的操作模式,例如,使用网页浏览时让全触控的屏幕呈现手写输入或是虚拟按键支持,而在如Twitter或是社群软件的加值Application、Gadget应用时,全触控的操作遥控器也可轻松因应输入需求。

比较有趣的是,Smart TV的联网功能,在产品上成为被大幅凸显的重点,在遥控器上也会增设对应的联网快速按键设计,例如Panasonic的「Viera Cast」按键与LG的「NetCast」,在遥控器的设计上就采独立直接联网按键,让用户透过单键操作即能直接联网。

先前也有提到,观察Smart TV的使用者行为,应用遥控器的时间、频次也会较一般电视大幅增加,因此,在构型与外观设计上面,就必须采取对应强化考量,避免不良设计让使用者体验变得不佳,例如遥控器搭配适合手握的曲线设计,或是采行特殊防滑橡胶材质整合,以更符合人体工学的方式设计开模,提供消费者较佳的使用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