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人员与使用单位相互了解 确保e化专案成功 虹光精密信息技术部经理戴子钦
前言:
在多数使用者的印象中,所谓的信息人员,总习惯活在象牙塔当中,自得其乐于密密麻麻的程序码,较不喜欢与外界互动,若因应专案执行,而需与使用者进行需求访谈,此时听在使用者耳里的词汇,多是一堆艰涩难懂的IT行话,并不时展露一股技术本位之坚持,让使用者不禁怀疑,这般彷若来自不同星球的2人对谈,彼此真能理解对方所欲表达的意涵?如果不是,后续又怎能发展出符合使用者期望的系统?然这般场景,始终鲜少出现于虹光精密,因其决策高层对于IT人员有着不同的诠释,不仅要求他们融入公司营运环境,且切忌以IT行话与使用者交谈,随着此文化及氛围的蔓延,果真形塑难能可贵的良性循环。
本文:
始终深耕影像处理系统的虹光精密,是1家相当执着于研发的企业,包括我们的总经理盛少澜个人,都具备研发背景;对于IT,盛总经理总有1套自己的定见,认为任何事物皆可被证明及推导,既然如此,凡事只要能被讲得出规则,都一定可以透过e化系统的辅导,进而获得改善;至于较难被归纳出规则的部分,便须适时结合人为判断,而此判断即有赖人员价值之展现。
在盛总经理的鼎力支持下,多年来虹光接续导入ERP、MES、PLM、e-Procurement等信息系统,对于推动e化不遗余力,充分呼应前述论调,意即透过信息系统的协助,致使各项作业流程皆能同蒙其利,藉以提升效率、减少成本、避免错误,好让员工可保留更多时间与心力,不断充实自我能量,并适时展现个人价值;而在e化发展过程中,各项信息系统是否真能满足使用者需求,实为相当关键的课题。
在此前提下,盛总经理对于旗下IT人员所赋予的定义,相较于其余多数企业,其实有着很大不同。因此虹光的IT人员都自知,必须融入公司营运环境,绝不能成天戴着耳机、窝在房间内写程序,且对于与使用单位之间的Co-Work,不论是研发、采购、财务或生产等所有部门,皆务必抱持高度的主动性,如此才能确保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真的就是使用者想要的;毕竟对于绝大多数IT专案领导者来说,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事项,困难度其实不算高,也不会将此视为影响专案执行的最大变量,而其间较大的困难,反倒是弄清楚各项商业流程,譬如意欲导入供应链管理系统,必定得熟稔两岸三地的采购流程,是以虹光再三要求信息人员深入洞悉使用单位需求,其道理便在于此。
基于此一坚持,虹光IT人员在面对外部信息服务厂商之际,亦相当讲究对方能否「感同身受」、了解我们想要导入这项系统的初衷,唯有厂商拥有足够Domain Know-how,才能确保双方沟通频率一致,俾使双方得以齐心戮力,促使专案圆满落实,因此我们并不希望接触「满口IT行话」的Programmer,亦不乐见对方不设身处地于用户立场,只是一味把其亟欲推销的商品,一股脑地推给用户。
深切了解彼此需求 化解专案执行阻力
伴随信息人员深切掌握使用者需求,且避免采用艰涩难懂的IT术语,如今虹光各项专案团队成员进行对话时,不论其背景为IT抑或User,均再无鸡同鸭讲之场景,更无须有人居间扮演转译者,使得彼此之间的沟通效率,得以大幅提升。
此时可搬出数年前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的导入个案,藉以凸显前述论点之必要性。不可否认,在制造业从事产品研发事务的同仁,都可谓知识工作者,究其人员特质、行事风格,着实与生产线作业员大相迳庭,较不习惯被约定成俗的规范所束缚,而在善尽研发工作本分之余,也较不能接受其余型态的工作任务;缘于此故,以往不少公司兴高采烈地导入PLM系统,即肇因于研发人员不肯真心诚意配合,而让应用价值大打折扣。
虹光信息技术部为了避免犯下这层疏失,于是花了很多时间与心力,彻底参透产品研发从无到有的作业历程,借此确实了解研发团队的核心需求,如此方能站在使用者立场设身处地,拟妥很多足以让研发人员感同身受的说帖,让他们知道,导入PLM绝非意在找研发团队的麻烦,更非加重其工作负担,反倒能协助他们提升作业效率,因而提前化解了诸多抗拒、排斥,使得PLM部署专案可以顺畅推动,而待系统上线过后,也果真一如预期,发挥了宾主尽欢的应用价值;另一方面,信息技术部也借此获得甚高的成就感、荣誉感,原本在许多公司被视为救火队的IT人员,如今在虹光,却得以拥有如此大的尊严与价值。
事实上,不管ERP、MES、e-Procurement乃至PLM等不同应用系统,其实原理都差不多,个个都好比成衣一般,有人穿来好看,有人却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倘若嫌自己穿来难看,应该一味怪罪衣服吗?系统本身并没有错,可能错在购买衣服的人,没能将需求说清楚讲明白,亦可能错在裁缝师误解了消费者的期望,唯无论如何,只要供需双方彼此了解,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产生。
100%功能一步到位? 专案反而易触礁
在信息部门与使用单位良性互动之余,不仅有助IT人员洞察使用者需求,另一方面,亦让使用者更懂得如何让专案成果趋于圆满良善,除了更清楚明确地展现自身需求外,同时也开始掌握到「分阶段」的技巧,不会坚持让100%功能一步到位。
究竟此事有何重要?不可讳言,许多专案之所以沦为失败收场,往往都有其前因后果,其一是使用者漫无限制地发散需求,其二便是要求100%功能需求皆须被满足,毫不接受任何「分期付款」的观念;但咀嚼此一坚持,不难发现个中存在着盲点,哪些User真的如此高明,可在Day 1就可把需求讲得清清楚楚?能够达到这般程度的使用者,其实少之又少,反倒是针对自身作业流程,尚且讲得七零八落,但却要求IT人员将这麽片段而残缺的信息,转化为一条条具体可行的程序码,持平而论,IT人员真的没那麽伟大,要想在这般情境下100%使命必达,难度确实极高。
所幸在虹光,藉由信息部门与使用单位长期Co-Work之洗礼,遂让使用者养成1个可贵的观念,多可接受「一开始仅满足70~80%需求」,至于剩下的20~30%空间,未来再假以时日逐步优化,反倒会令专案走得更形顺遂稳健。所以在专案Kick Off之初,IT人员即会与User沟通协调,以便在一箩筐的需求之中,先行挑选出最应迫切满足的需求,俾使IT人员可以集中火力,优先执行这些工作项目,因为双方都有共识,假使彼此各执己见、僵持不下,恐无法让专案继续行走下去。
如此一来,即便是完成度仅及7或8成的专案成果,都有助化解原本最滞碍难解的习惯,从而令使用者受益匪浅,而藉由日后的实际应用,也更加能够触类旁通,如实推演出真正需求,好让IT人员知所调校与修改,孕育出最能发挥应用价值的系统。(明云青采访整理)
戴子钦 虹光精密信息技术部经理
经历:联合光纤通信IT顾问
学历:东海大学工业工程学系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