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纾解塞车乱象 智能交通管理有一套
每逢连续假日,全台交通干道都会爆发塞车潮,如今年的大年初三,国道五号就塞了一整天。高速公路局坪林行控中心发现,南下到宜兰旅游的车潮,早上6到7时及7到8时,分别为2,700万及2,500辆次,都已超出雪山隧道每小时最大车辆容量2,000到2,200辆次。
像这种车流量突然增加造成的塞车,固然难以避免,但相关的管制措施如红绿灯、匝道管制灯号的秒数无法实时修正,也是让塞车无法有效纾解的原因之一,如何结合深度学习、影像侦测及自动驾驶等信息科技,让交通监控系统变得更有智能,已成为智能交通解决方案的重要显学。
智能影像侦测帮助路况处理
应用各种传感技术来改善交通,早已行之有年。如公路总局为配合高速公路部分易壅塞路段,规划替代道路,早已在省道公路建置各种路侧设施,包括车辆侦测器(VD)、闭路式电视摄影机(CCTV)、信息可变标志(CMS)、气候侦测器、自动车牌识别(AVI)、影像事件侦测系统(IID)等,并且在所属的养护工程处成立交控中心,负责路况信息的蒐集、发布、反应。
公路总局指出,省道公路VD的布建距离平约达5?10公里,且仅能收集「定点」的行车数量及行驶速率,无法提供更完整的「线段」信息,过去也曾利用公路客运上的GPS所回传的信息,但由于客运有班次及路线的限制,还是无法达到全面性的信息收集,未来希望能透过e-Tag Reader装置,提供更全方位的交通信息。
另一个可能造成塞车的原因,就是交通事故,尤其是隧道里面的事故,透过智能侦测技术,在第一时间掌握事故现场的状况,才能实时做出最适切的处理方式,如雪山隧道的「影像事件侦测系统」(IID),可以侦测6种路况,包括车辆停等、散落物、行人、车辆逆向行驶、壅塞和烟雾,透过影像软件比对,所有事件最慢1分钟内就可侦测出来并提出警告,而塞车更可在10秒钟侦测出来,缩短应变处置时间。
如果改成人工作业,控制室工作人员平常要监看200多个监视器画面,电视墙一次可以秀出8个画面,以轮跳显示,每次画面停5?10秒,全部画面都看一遍,不但要花很长时间,不管是控制室人工通报或用路人主动打电话通报,平均都要3?5分钟,而IID却可缩短至2、3分钟。
但除了硬件设备的建制外,后端的监控、应用更是重要。目前应用在交通管理的影像监控技术,可将影像输入至电脑中进行影像分析判定,针对入侵者、移动物体、火焰、烟雾等进行触发设定,来达到预警的效果。
其次是影像位移侦测技术,只要侦测到监视器画面中有异常的物体位移或活动时,就会触发相关设定,比以往只有监看功能的录影系统更具实时性。
最后则是交通车辆侦测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国内的道路监控系统与停车场监控系统。监视器取得车辆行驶的影像后,再透过影像分析系统运算,将车流量、车速或违规车辆等状况转换为文字信息,业者就能够透过广播系统及用路人取得实时路况信息。
机器学习应用自驾领域
若要让影像侦测技术的效用发挥到极致,借重人工智能(AI)发展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已成为智能交通应用的重要领域。机器学习是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涉及概率论、统计学、逼近论、凸分析、算法复杂度理论等多门学科,主要是设计和分析一些让电脑可以自动「学习」的演算法,并从数据中自动分析寻找规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机器学习的应用十分广泛,智能交通就是非常热门的领域之一。如在交通号志调控方面,可藉由计算车辆、行人数,适时调整路口的红绿灯秒数,以维持交通顺畅。
在车流量统计及车辆追踪方面,结合车牌识别或特徵比对,可避免重覆计算车辆数,记录道路的车流量,并追踪特定车牌的行踪;在交通指挥系统方面,则可藉由计算车辆及行人数,并判断路口状况、人车的优先顺序,搭配灯号、文字警示,加上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可以协助甚至取代交通指挥。
机器学习在交通领域的最热门应用,莫过于自驾车技术。只要在车上安装电脑影像侦测与识别系统,然后在车辆行驶中连续拍摄影像,再透过影像处理、机器视觉、及图形识别等技术侦测、分析路面、路边、其他行进中车辆、行人、及驾驶人本身等静态及动态信息,藉由机器学习及影像识别技术,即可提供道路状况、行车状况、驾驶精神状态、驾驶行为、行人、及外物动向等信息给驾驶人,提醒驾驶人注意,以提高行车安全。
自驾车在纾解塞车乱象,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帮助。据 Popular mechanics报导,根据数学专家Benjamin Seibold和他的团队在2015年所做的自驾汽车对减轻交通压力的研究,只要有2%的自动驾驶汽车,就能减少50%车流走走停停的情况。
Seibold的研究发现,自驾车因为能够感知前方路况的变化,可以透过调节自身的行驶速度,在车流比较密的时候,会保留一定的车距,减少突然刹车的次数,进而减少后方车辆加速不同步的次数,影响整排车队的行驶状况。
但光靠自驾车不见得就能对交通壅塞发挥缓解作用,其他需要配合的项目,还包括城市规划、民众素质、公共交通体系等,更重要的是,自驾车的数量必须达到一定的上路比例,才能透过让每辆车保持均速或车距稳定,真正纾解塞车乱象。
透过机器学习提升识别效果
要将影像识别技术用于智能交通应用,仍可能受到天候及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道路环境设定复杂,除了高速及快速公路外,市区平面道路、巷弄甚至是乡间小路,也都必须要能维持良好的识别效果,才能有效达到智能监控的目的。
想要有效提升识别效果,机器学习更是不可或缺的技术,唯有将训练的流程写成自动化程序,如在读入影片时汇出所有判断出的车辆,以人工断定是否正确,再把这些侦测出的图片置入正?负样本自动训练,长久累积之后,才能够提高平均正确率,且熟悉该处道路环境的车辆行驶状况。
虽然训练会花不少时间,但一开始只要给予少量样本,在检测影片的同时增加样本数再训练,便能提高对于不同环境的适应度,更符合机器「学习」的目标。
若要改善训练速度,还可配合车牌、车轮识别和其他方法,如红外线、重量传感等定位车辆,以达到可以应用的标准。一旦各个方向的车辆识别训练达到一定的平均正确率,就可结合影像输入、车辆及行人识别、路口状况控制、红绿灯和转弯灯号等,进行实时车辆识别,作为得知交通现况的第一步,更是自驾车发展的重要基础,未来还可以应用在各种自动化管理系统上,有效提升智能城市的管理效率。
- 从居家智能开始 努力推动智能城市
- 在线网购冲击 零售代理透过物联网华丽转身
- 宏碁首推调酒机器人Mixbot 能调酒还能跳舞
- 【智能城市展2017】智能垃圾回收装置 让你不需再赶垃圾车
- 宏碁携手台南市政府和TUTSA发展智能交通
- 【智能城市展2017】健康医疗聚焦长照 放眼大数据商机
- 【智能城市展2017】宏碁利用深度学习 快速筛检糖尿病患视网膜病变
- 【智能城市展2017】消防法规松绑 智能室内逃难导引系统可以更安全
- 【智能城市展2017】世大智科示范专为长者打造的智能卧室
- 【智能城市展2017】新北市政府展出多项VR体验
- 华硕于2017年智能城市展展示4大智能应用
- 2017智能城市展 宏碁正式启动智云平台服务
- 以城市作为物联网实验场域 各国打造会思考城市
- 打造产官民合作平台 智能城市展贴近民众新应用
- 施振荣:政府推智能城市 应以六都加一模式为基础
- 物联网、智能城市发展密不可分 企业投入、政府规划为重点
- 智能城市商机大饼 业者摩拳擦掌意欲分食
- 台网通厂布局智能城市 LoRa、Small Cell、毫米波、高功率Wi-Fi精锐尽出
- 有效纾解塞车乱象 智能交通管理有一套
- 善用资通讯科技 打造智能社区照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