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结合视觉应用 承担更复杂作业任务
探究工业4.0之所以在近年掀起波涛,在于其诉求解决的四大难题,皆让全球各国感同身受,使得此一由德国率先提出的概念,得以触发全球工业革命的浪潮;这四个难题分别是物料成本走高、产品与服务生命周期缩短、消费者需求变迁快速,及劳动人口减少,其中最后一项,引爆了工业机器人需求飞涨。
在2016年3月,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2015年世界机器人统计报告,直指由工业4.0触动的工业自动化进程,正在迅速推展,依照此趋势,估计到了2018年,全世界工厂将有多达130万个工业机器人提供服务,但并非意在取代人力、实现无人工厂,而将循着人机协作的脉络发展,以提高生产制造架构的弹性,取代过去僵固的生产作业流程。
因此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只要是符合工业4.0概念的自动化智能工厂,其中一个重要表徵,即是生产在线将大量采用智能机器人、智能机械与自动搬运机,这些机器设备之间,都可以相互沟通,而以往充斥于生产线的大量操作员(俗称黑手),将转型成为控制者与管理者。
在从传统制造迈向智能制造的进程中,机器人势将扮演重要角色。业者指出,以3C产品为例,以往追求的生产目标是「853」,意指85%的产品,必须在3天内出货。
反观今日,3C产品生命周期愈趋短绌,对制造速度的要求更高,故使得原本「853」跃为「985」,也就是95%的产品,必须在5天内出货完毕,且更重要的,随着消费者需求瞬息万变,驱使3C产品设计及制造走向少量多样,等于在速度快之余,又加上一个前所未见的复杂变量,倘若倚靠传统人力,肯定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唯有借重带有智能的机器人,一方面从事重复性高或环境较差的作业,二方面协助提升生产效率及制程精准度,才有可能让工业4.0目标圆满达阵。
台湾发展机器人应用 有多项关卡亟待突破
考量及此,台湾政府在推展生产力4.0计划之际,亦将智能机器人应用,列为个中重要一环。根据IFR提出的报告,若以机器人密度而论(意指每一万名员工当中有多少单位的机器人),超过全球平均水准66个单位的国家有21个,当中半数来自德国、瑞典、丹麦等欧洲国家,至于亚洲国家也表现不俗,不仅由韩、日联手夺下冠亚军席次,台湾也高居第八名,足见台湾发展工业机器人底蕴其实不差。
但一位官员直言点出,台湾在发展智能机器人应用的路途中,仍将遭遇一些亟待克服的挑战。首先是关键组件供应链仍有缺口,一来缺少足以结合制程技术的智能零组件,以致不易提升机器人附加价值,二来则缺少IoT、视觉与力量传感器等智能传感技术的深度。
其次难题在于机器人整合技术犹待提升,当前系统整合商倾向采用的机器人品牌多来自国外,尤其是由日本发那科(Fanuc)与安川电机(Yaskawa)、瑞士ABB,以及德国库卡(Kuka)等厂商所代表的「四大家族」(四个品牌共计占据全球逾六成机器人市场),影响国产市场扩散速度,再者,当前机器人业者各自朝向不同通讯协定发展,可能导致跨品牌机种通讯整合上的阻碍,也不利于生产线应用整合。
此外的挑战是国产产品市场应用实绩不足,也就是说,台湾制造的机器人暨零组件产品,现在的实绩案例过少,在实用性上犹未历经市场考验,唯恐影响应用端客户的导入信心。
基于上述难题,政府特别设想突破之道,拟定智能机器人应用推动作法。第一是「发展人机协同、机器视觉及力量传感技术,提升附加价值」,一方面投入技术处科专计划资源,发展与机器人系统整合之3D机器视觉、力量传感技术,提高国产机器人附加价值。
二方面整合技术处与工业局资源,开发人机协同技术,并导入生产线应用,提高产线生产弹性与效率;第二是「机器人结合智能机械产业应用」,一方面藉由技术处科专计划,援引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移动化等技术发展云端平台,汇聚故障预诊、寿命预测与生产优化等制造业所需机能,帮助业者提高产线生产效能,二方面由工业局计划资源发展整合示范案例,例如建构机器人联网通讯模块,再与工具机、射出机等国产机械设备进行整合,借此强化台制机器人产品竞争力,抢攻全球市场。
从制造到智造 新旧机器人大不相同
总括而论,机器人是促使「制造」推向「智造」的一大关键,而由台湾自主掌握机器人生产技术与整合服务技术,更可谓重要之事,因为如此即可避免国外产品缺货、技术与价格垄断,才能有效提高市场交易弹性。专家进一步解释,由于全球机器人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态势,故交期不甚稳定(介于3?6个月),且台湾产业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规模与机器人使用量皆属有限,若欲导入机器人产品,难免限缩对于技术服务、议价与交期的协议空间,再者台湾制造业生产分工细且变化多,需要较高的定制化整合技术,不见得能直接引用较偏向标准化泛用型的国外机器人产品,面对前述一切难题,都可望凭藉台湾自主开发生机器人而获得解决。
专家不忘提醒,所谓的智能制造单元,并非仅由机器人独挑大梁,而必须着重于如何让机器人与机台设备(工具机、产业机械)之间形成高度的协同运作,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机器人摆脱过往大家所认知的Loading on Loading上下料作业层次,更细腻地满足前端用户的制程需求,意即外除了取放之外,机器人其实还可肩负倒角、抛光、冲孔、去毛边、量测等等多元任务。
如果以制造、智造视为不同时代,则传统制造时代的机器人,其实比较像是「盲剑客」,用户必须仰赖后端PC系统充当双眼、并且发号施令,机器人才能听命行事,且所能执行的任务型态也较为单纯有限,反观智造新时代机器人则大不相同,已从「盲剑客」进化成为「耳聪目明」,只因为它开始结合了结合影像视觉应用,藉由视觉系统与机器人控制器的整合,将使机器人展现过去未见的强大环境适应能力。
兼具视觉、力觉与触觉 才能因应人机协同重任
因为新一代机器人看得见,所以有能力补偿手臂绝对精度的误差,有效避免手臂在移动时遮蔽机械视觉,与此同时,抓取形状不规则物体的能力也大幅加强;更重要的,新式智能机器人由于掌握力觉与触觉,所以能够安全地拥抱人群,不会因为不当的举手投足、痛下重手,而对一旁协同工作的操作者造成危害,而且也开始具备自主移动载具的能力。换言之,企业若欲实现工业4.0概念下的人机协同愿景,此「机」指的就是新一代Eye-in-Hand机器人,而不是过去如盲剑客的机器人。
附带一提,前述所指新一代机器人对于力觉、触觉的精准拿捏,除了视觉外,还取决于扭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CAD-based智能技术等关键技术能量。
以发那科为例,即自行研发一套RVision视觉系统,将视觉运算整并到机器人控制器当中;同为四大家族之一的安川电机,则开发出名为Nextage的双臂机器人,在头部与双臂皆搭载机器视觉,其中头部两台摄影机是用于识别工作环境及空间中物体的粗略位置,另外在双臂上的视觉,则用于补偿头部摄影机的计算误差,精准定位出物体的位置。个中的设计巧思,相当值得台湾业者借镜学习。
- 志尚展出10纳米超纯水粒子计数器、ppt级气态重金属采样分析技术
- 最新10纳米超纯水粒子计数器、ppt级气态重金属采样分析技术
- 机器人结合视觉应用 承担更复杂作业任务
- 机器人操作系统ROS 成发展多种应用机器人关键
- 研扬加入先进多轴控制器联盟 往工业4.0迈进一步
- 施耐德于自动化展期举行完成任务抽大奖活动
- 日本TDK上釜健宏会长 获颁经济专业奖章
- 迎接工业4.0时代到来 国际自动化工业展串接产业链
- 全球自动化成长迅猛 台厂压力将越来越大
- 工业自动化多展合一 智能制造思维再进化
- 科智锁定智能应用商机 推机联网解决方案
- 妙用传感技术 大幅强化工厂环境安全
- 亚洲工业4.0暨智能制造系列展 盛况空前重量级厂商齐聚
- 研华以工业4.0 携手夥伴迈向智造新未来
- AEROTECH于自动化展出最高性能运动控制平台
- 机器视觉在半导体制程过程之应用价值
- 工业4.0起飞 敏博SMARTPro 2.0支持大数据分析
- 台湾欧姆龙展现物联网时代的Factory Automation
- igus易格斯模块化浪管通过ISO Class 1认证
- 气动元件助智能制造 台湾气立展望全球